林奕华《三国》:我们都曾这般孤独

2013年08月14日17:21  金羊网-新快报
话剧《三国》

  迅之

  2013年8月9日晚,11时30分,广州大剧院的舞台剧《三国》散场,人们匆匆走出剧场,从他们的脸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丝焦急。他们在急什么?赶时间?赶车?赶地铁?无论他们从哪里来,此时的他们(包括我)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回家。

  在地铁站里,我错过了最后一班地铁,告别了友人,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街道上的人或许都和我一样,错过了末班车和地铁,在路边张牙舞爪地拦着的士,可惜的士却寥寥无几。夜晚的广州塔美得令人心动,我望着街边的灯﹑路上的人,脑海里想着的都是《三国》中的场景,我知道,我入戏了。

  还记得小时候读三国,大大没有读西游来得痛快,我不痴迷于里边的英雄人物,以至于我没有对之后风靡的一种叫《三国杀》游戏感兴趣,但是我却记住了一句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只知道“征战一生的英雄人物最终也抵不过死亡的命运”。我开始困惑:他们用一辈子来追逐的成功到头来除了让一群少年把他们当牌打之外还得到了什么?其实在历史面前,我们都有着一种无力感。

  很庆幸我们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在这里我们不必忍受烽火连天的生活,不用打仗也不用逃难,但是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生存!我们要在这个竞争压力如此大的社会生存下来;不仅要生存,还要生活;不仅要生活,还要高质量的生活,细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场战争呢?我们每天都在打仗,上学是打仗,考试是打仗,走入社会工作是打仗,结婚生子是打仗,现在赶时间回家也是打仗。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要做的就是争取时间。

  在看戏之前,和朋友在餐桌上聊天。刚入职的朋友对我说:“朋友和同事一定要区分开,不然会吃亏。”我表面微笑着点头,内心却百感交集。当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已经变得不再单纯,当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已经染上了利益关系时,当我们半夜惊醒翻手机通讯录已经找不到一个能聊天的好友时,真正能相信的或许只有自己了,这就是成功路上的代价。回望三国众英雄,又何曾不是这般孤独着,当刘备喊着“我和你(诸葛亮)不是朋友,你只是我的爱卿;我和关羽张飞也不是朋友,他们只是我的兄弟”的时候,我突然有点可怜这个孤独的追梦者了。历史与现实往往是有共通的地方,正因为《三国》中所剖析的人物曾这般真实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看到周瑜哭喊着“我没有朋友”会心痛,看到曹操和华佗在“扳手腕”的时候会心痛,看到司马懿倔强地说着“我不是来交朋友的,我是来学习成功的”的时候会心痛。他们是英雄,也是孤独者;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实。

  我们孤独,可我们害怕孤独。我们在寻求一种叫做“存在感”的东西,这与历史中的男人们渴望别人记住他何其相似。

  或许我们又该庆幸,我们生活的地方让精神有着新的寄托,那就是——网络。

  我们每天刷着微博,聊着微信;我们每天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发着各种各样的心情;我们往往能在网上找到“知心朋友”。久而久之,我们已经渐渐习惯了网络里虚幻的世界,习惯于网络带给自己的安全感,习惯了在现实中把自己的心隐藏起来,而在网络上袒露真心:在游戏中寻找自己的团队;在微博上求各种关注,以粉丝数量当做自己骄傲的资本;在朋友圈寻求各种“正能量”,没有评论和点赞又会有着失落感;在微信坏掉一个上午的时候发疯似的怒吼,没有了网络就得不到安全感,可是即便是愿意在微信上“打飞机”也不会愿意和朋友坐下来用心聊天,即便是相隔一个桌子的距离也要用手机聊天……这种看似平常的背后其实是巨大的孤独感。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三国》。与其说这是一部名著的改编,不如说是林奕华[微博]阅读《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他把他所得到的思想传递给观众,同样也是给观众一种启发。戏剧其实是一种游戏,而不是说教,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戏剧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们的心灵,所以我宁愿结尾不要那么仓促,如果有机会,我希望看到《三国》的续集。

  田沁鑫[微博]曾说过:“我做戏,因为我悲伤。”仔细想想,戏剧人又何尝不是华佗,他们感受到这个时代带给人的悲伤,感受到现代人精神上的疾病,通过戏剧这一剂良药让观众发现自己,认清自己。当然,这需要挖掘到人性深处的秘密,这必然是一个“痛”的过程,自然有人会选择逃避。可别忘了,良药固然苦口,疗效却也显著。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