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张佳昺
在去不去看冯小刚的 《私人订制》以及《私人订制》票房会不会好的问题上,和几个对制作方华谊兄弟股票有投资兴趣的好友发生了分歧。
我是坚定的“去看派”和票房大好派,而他们则是“犹豫派”——为说服我,他们更是拿出了诸多网页作为不建议去看的理由。
只可惜,他们不知道,作为一个几乎每周都要去电影院的拥趸,这些年的观影经历,早就培养了决定是否看某部电影的“几不听”原则,这些内容对我是“刀枪不入”的。
首先,豆瓣的影评评分我是从来不听的。豆瓣,那是全国文艺青年荟萃的地方,这些文艺青年们的评分,从来追求的就是电影的艺术、高雅、镜头运用这些看着高深又玄乎的问题,一般大卖的商业片在豆瓣上都不会讨好。所以,这次看到《私人订制》5.4的评分与郭敬明《小时代》第一部4.8和第二部5.1的评分相当时,我反而觉得这片子有戏,不是文艺青年大爱的片子,某种程度上才是票房的保证。
其次,微博大V的推荐,我也是从来不听的。大多数能够在微博上粉丝众多的,不是公知,往往就好为人师。这些人,那是自重形象的,是要在粉丝面前树立“高大上”形象的,你觉得这些大V即使认为 《小时代》比《致青春》好看,也真敢在微博上表达出来?
最后,当然就是这次电影试片会邀请的这类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们。拜托!这群兄弟大多理工科出身,炒股或者看财务报表也许是一把好手,但是评价电影,那绝非擅长——我始终相信,除了极少数科幻大片,决定理工科男生看什么电影的,不是电影的好坏,而是他们身边女人的偏好。
电影看不看听谁的?我宁可打开微信朋友圈,听听好友们的评价。根据社会学中与著名的 “六度分割”相关的“强关系”(strong)理论,那些和你是密友的强关系与你的喜好也是同质性最高的,他们的观感很大程度上会最接近你的喜好。
你或许会问,是朋友圈给了我去看《私人订制》并看好它的信心吗?其实,在这个又是圣诞又是元旦的节日档期,除了数周前的《风暴》和成龙的《警察故事2013》,去电影院除了《私人订制》还有什么选择?只是这个因素,只是节假日看电影犒劳自己的情感诉求配合眼下的档期安排,就决定了我对此片的 “非看不可”,决定了《私人订制》的不败之地。看看如今《私人订制》破3亿元的票房,显然在中国市场,电影口碑推荐都是瞎扯,甚至连电影本身内容都是其次,排片+档期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