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王家卫与文学会师

2014年07月07日11:58  新闻晨报 收藏本文     

  媒体人  长凤新

  张爱玲在1995年7月25日曾致函宋淇:“有个香港导演王家卫要拍《半生缘》片,寄了他的作品录影带来。我不会操作放映器,没买一个,无从评鉴。”(见 《张爱玲私语录》)一个多月后,一代才女溘然长逝。王家卫版《半生缘》并未出现,两年后公映的是许鞍华版。

  就在张爱玲去世前一年,《东邪西毒》拍竣公映。到了十多年后,王家卫才对媒体表示,该片受了《半生缘》的启发,“对我来说,《东邪西毒》就是金庸版的《半生缘》”。王家卫被影评人称为“时间的诗人”,也让人想起小说《半生缘》里那把苍老的呼声,“这一天的光阴也跟着那呼声一同消逝了。这卖豆腐干的简直就是时间老人”。

  王家卫以往鲜少直接拿文学作品开刀。他是编剧出身,有特权拿胶片当草稿纸,电影成品出炉,相当于小说问世。或者也找高手参与:布洛克、邹静之[微博]、徐皓峰,大家集体创作。今年媒体曝光他的一系列新动作:要改编作家张嘉佳的短篇小说《摆渡人》,要改编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对于一贯神秘的“墨镜王”而言,实在罕见。因为他之前都以“从来没剧本”著称,现在却在电影开拍前把“剧本大纲”公之于众——他曾称赞张嘉佳“写的不是33个故事,而是33个电影剧本大纲”。小说《繁花》更是畅销一时,据说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印刷9次。

  对于改编张爱玲小说,导演们的痛苦如出一辙。许鞍华在接受美国学者白睿文采访时曾提及自己的“困境”:“若你清楚原著,会觉得电影没拿捏好分寸,但是去掉了原著,你又无法把握住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她的话恰恰也说出了王家卫电影的一个妙处:取意于文学作品,却未落入小说的窠臼,可以作为独立的电影文本自成一格。比如受了刘以鬯小说 《对倒》 启发的 《花样年华》,隔空致敬,却又借得梅花一缕魂。王家卫自己对此也有清醒地认识:“你可以拍出张爱玲小说的精神气质来,要多拍 ‘神’ 而不要拍‘形’。”这样说来,当年他没拿到《半生缘》的版权,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小说《繁花》开篇即向电影《阿飞正传》致敬。王家卫喜欢《繁花》,并说要电影电视一起拍——这当然是一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被王家卫滋养的一代文艺青年,终于也到了反哺祖师爷的阶段。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出新版,甚至附送梁朝伟“御用配音”叶清演绎的原声大碟……无论是以哪种形式呈现,或者会不会再度借树生花,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之中,他们都得以胜利会师。这也算是一种“小团圆”吧。

(责编: Zane)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