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预先知道内容的话,大概有很多人不会去看这部电影的。米歇尔-弗兰克的《慢性》又再一次证明了今年戛纳的选片偏向于沉重的主题。
神色有点忧郁的大卫(Tim Roth)是一个专门照顾末期病人的护士。他喂他们吃饭、替他们淋浴、帮助他们大小便, 做一些连最亲的亲人,也不愿意干的事情。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却很尽职的人,对病人的照料无微不至,因此很快地和病人建立起一种比亲人还密切的特殊感情,常常会令到病人家属产生误会和妒忌。
病人过世后,他会感到很悲伤,在参加病人的葬礼后,又要开始找一个新病人,建立一段注定要以悲剧终结的关系。为了纾解精神上的压力,他天天跑步。
大卫的第三个病人是一个癌症已经扩散,需要化疗的50来岁女人 Martha。最初她对大卫有些戒心, 后来她从朋友那里得知大卫也有过一个患了末期癌症的儿子,才完全信任他。 当Martha不再能忍受化疗的严重副作用时,她要求大卫帮她安乐地死去。 在大卫拒绝后, 她质问他,为什么你能为自己的儿子做这件事,而不肯为我做呢?大卫最后改变主意,帮她完成了这个心愿。
这是一部写实电影,为了使电影更为真实,导演用了一部分非专业演员,扮演他们自己的角色。男主角也花了不少时间,学习护士的工作。导演镜头下的世界阴暗凄惨,单调和简单的光线和背景 很能传达主题的气氛, 为了不想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导演没有纳入太多非必要的场面,镜头尽可能聚焦在主要人物的身上. 这部小成本的电影,虽然让人看得很不舒服,却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加拿大导演丹尼斯•阿坎德(Danys Arcand) 前几年继《美洲帝国的衰落》之后,也拍过一部关于安乐死的电影《野蛮入侵》。 片中的主要角色已病入膏肓,他把在上一部电影里出现的朋友们聚集在一起 举行了一个庄严而又不悲伤的生命告别仪式,然后在朋友的帮助下, 打毒针安然过世。这一部完全虚构的电影与《慢性病人》的写实构成了明显的对比。
安乐死的问题,近年来在西方社会成为了一个日渐重要的话题。对一个饱受战争和饥饿折磨,唯一考虑是怎么生存下去的难营里难民来说,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在发达国家这却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现实问题; 习惯于安逸舒适的西方人,已不能面对老去和死亡的痛苦,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安乐死。欧洲各国在这方面的法律也不统一,在瑞士,一些有生意头脑的人,甚至把安乐死当作一个事业来办,为此收取高昂的费用。
但安乐死不单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道德上的问题。天主教是绝对禁止自杀,不论是选择安乐死和助 人安乐死的人都得承受很大的道德压力。 主角最后在跑步时发生意外事故,被车撞死, 如果根据弗洛伊德对下意识的诠释,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惩罚。
(梁均国、刘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