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终于用自己的方式将《理查三世》搬上了首都戏剧舞台。他对这部经典莎剧的呈现方式很可能会让主张“莎士比亚化”的人感到为难。因为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一部“莎士比亚化”的戏剧作品。舞台上始终也没有出现莎剧常见的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和错综复杂的情节结构,也没有华丽的场景和诗朗诵般的台词,看上去整台戏更像是理查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他向观众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一个个除掉那些合法的王位继承人而最终将王冠戴在自己头上的。在这里,林兆华巧妙地将莎士比亚所讲述的故事转换成了由故事中的主人公自己来讲述,这种换位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很可能是全新的,也许,其中还包含了更多的叙事学方面的意义,值得戏剧界的专家学者去探讨和发掘。
当然,林兆华给我们的最直观的感受还是他的形式,不过不是所谓的形式主义,而是形式的意味。也就是说,至少这一次,林兆华创造的舞台形式是那种“有意味的形式”。这里还应该提到易立明的功劳。我注意到,这一次易立明不再称为“舞美”,而是称做“多媒体装置设计”,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的舞台美术在这里将有革命性的突破呢?事实上,他们二人天衣无缝的合作,确实让林兆华版的《理查三世》在形式上有了更多的新意,而且,不仅仅是更多的手段得到了开发利用,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些手段在服务于叙事时发挥了积极的、创造性的作用,它给理查三世的内心独白提供了相应的氛围和外在的、可见的舞台形式。比如白色幕布的运用,幕布与灯光的结合,透过灯光,幕布上呈现出来的演员们形态各异的影子,就给人许许多多的遐想。还有那个巨大的金属网罩的从天而降以及那个转来转去的转盘,都使得演员的表演有了更好的物质性的依托,也使得观赏性更增强了,不至于使观众感到枯燥。而导演对演员表演风格的处理,更见出该剧的独特性,而且进一步凸现了理查内心独白的叙事特征。
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理查三世》可以被认为是一部“化”了莎士比亚的作品。我的意思是说,虽然林兆华给观众的不是一部传统的莎士比亚化的戏剧作品,但他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精神和人文思想都融化在他的独特的舞台叙事中了,所以,应该说是化了莎士比亚。《理查三世》是一部揭示人性之恶的戏剧作品,它的深刻性就在于,剧作家刻画了一个虚伪狡诈、勇敢果决、野心勃勃、残酷无情甚至无赖的暴君形象,并通过对这个形象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在这方面,我想,林兆华的《理查三世》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如果说传统的表达方式只能借助剧作家的陈述来完成对暴君罪恶的揭露的话,那么在这里,观众将直逼暴君阴暗残酷的内心世界,直接面对这个邪恶的灵魂。这实际上是将该剧的戏剧性内在化了,它给予观众的感受和震撼可能会更加强烈,也更符合于当下观众对戏剧欣赏的期待和要求。(解玺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