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黑色旋风--黄色火焰--中国披头士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9月06日09:53 新浪娱乐
网友:okcb
中国人不了解罗大佑是理所当然,但你怎能视若不见?
罗大佑: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罗大佑上海演唱会还没有开锣,从网络上看,京沪两地已经涌起一股热闹的罗大佑热。罗大佑热这股“黄色火焰”本来是会来的,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伴随这股“黄色火焰”的报道,跟风的文章多,有分量的评论少之又少。为什么会有这股迟来的激情呢?这是因为我们自我反省的结果。我们常常这样问,我们的创造力哪里去了?你看我们的电视节目、电视广告怎么那么难看?那么老套?要命的是,我们甚至连一首流行歌都唱不过人家!希望这股迟来的火焰,能带来了一次文化上的反省。请听人家怎么唱歌,别再肉麻了!
1.黑色旋风
80年代初,经过一次痛苦的选择,罗大佑终于放弃世代行医的职业,选择了一条用音乐来解剖社会的路子,“唱出了一般青年心底里一直有而唱不出来的声音”,成了“年轻人的代言人”。回忆这一段旧事,林清玄有精彩的评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芮和罗大佑,可以说仅仅在一年中就成为青年的偶像,他们有独特的造型风格,歌曲经过仔细编排,歌词内容含有较浓厚的“社会意识”,听说一开始时,唱片公司都认为这种唱片是太大胆的尝试,可是一年下来,这种大胆证明了正好击中流行歌曲的心脏。
长久以来,我们的流行歌曲就被诟病为不食人间烟火,不知社会为何物的一种消闲的东西,时间一久,大家不以为异,认为流行歌曲就是那样的玩意儿,流行歌星就是在麦克风前扭摇摆臀的电动玩具,他们的大脑在台下而不在台上,因此稍有知识的青年通常只喜欢西洋歌曲,对国语流行歌是不屑一顾的。这种僵局终于被苏芮、罗大又打破,他们借着形象、歌声、歌词,证明流行歌也可以与社会的现象、文化的流变相结合,他们正象当年的巴比狄伦、琼贝耶一样,不只是哼唱来给人愉悦,还带给人反省的痛苦,甚至唱出了一般青年心底里一直有而唱不出来的声音,他们唱歌,也唱社会。”
罗大佑用歌声来批判社会跟李敖60年代写《老年人和棒子》一样,都是出自年轻人的理想主义,这股黑色旋风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反叛。巴比狄伦的一首blowing in the wind成了美国人争取民权运动的号角,你看美国歌手保罗西蒙在非洲的《Graceland》演唱会,你就知道原来流行音乐在社会意识方面,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这种号召力,一方面来自艺术感染力,一方面来自反省社会的象征意义。这是罗大佑热的原因。
2.黄色火焰。
罗大佑用“黄色火焰”来象征潜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亲情、热情和激情。从《亚细亚的孤儿》到1990年《首都》、《原乡》、《皇后大道东》中国人三部曲。罗大佑一直在不断探索、在苦苦追寻中国人的种种问题。时而迷惑、苍凉象《亚细亚的孤儿》,时而批判揶揄象《亲亲表哥》、《皇后大道东》,时而深情濡慕,如《东方之珠》,时而亲切激荡,如《原乡》、《传说》(电影《衣锦还乡》主题曲)。这些歌曲,表现了罗大佑对中国、对土地、对民族的赤子情怀。正是基于这种伟大情怀,这种理想主义,这种对黄皮肤中国人的关切和认同,我们才能了解一个真正的罗大佑。就像《东方之珠》所唱的一样: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3.中国的披头士
披头士(BEETLES)的歌风靡了半个世纪,罗大佑——这位中国的披头士的歌也唱了快30年,无数人在他的歌声中,迷失或找到了自己。但是,在中国他不应该受这么久的冷漠,至今仍有很多人不了解罗大佑。他的歌,有人称为华语歌曲的经典,甚至有人称为中国流行音乐的“教父”。还有,他无愧为一个诗人。他的诗充满着中国传统诗词韵律和节奏美,也充满新诗语言的张力——艾略特提出来的“知性”,如“玉山白雪飘零,燃烧少年的心。”本来白雪飘零和燃烧是不可能在一起的,看似矛盾的,可是通过这种对比的特殊运用,使语言形成张力。罗大佑运用得十分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比如“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这句话。
中国人不了解罗大佑是理所当然,但你怎能视若不见?我觉得,这股罗大佑热变为我们的文化反省时,才是恋曲2000的意义:我不能让自己再装聋作哑,沉默的表达太假太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