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品购物指南:面对地震 文艺作品力量何在(7)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6日12:34 精品购物指南
![]() ![]() 阿巴斯的《生命在继续》 值得借鉴的经典 《生命在继续》不玩弄情感,不以情感为人质 1990年6月21日,伊朗西北部发生里氏7.3级地震,大约有5万人不幸遇难,其中包括2万儿童。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第二天就出发去灾区柯盖尔寻找两个孩子,他的著名作品《哪里是我朋友的家》的小主演,但是没能找到。五个月后,他重返柯盖尔,开始拍摄《生命在继续》,描写他这次寻找的过程——在这次四川地震之后,很多人都想到了这部影片。 我身边有很多友人,因为不断接收到灾难的影像与文字信息,伤痛之余也不免产生悲观与无望的心态。这时,我都会推荐他们去看看这部《生命在继续》。阿巴斯说如果在地震后立即去拍这样的作品,那么难免只能看到“灾难”;而隔了一段时间再去,那么就会看到“生活”。整部影片之中,我们随着片中由他人扮演的“导演”乘坐的汽车,一路看到的都是废墟,公路坍塌、房屋损毁。尽管人们因为突然降临的意外无比伤痛,但几乎所有人都在为将来忙碌。我们在这部影片里遭遇到许多人,他们面对过去的死亡、面对未来的生活的态度,显示出令人肃然起敬的豁然与达观。 在一个临时安置的营地,男人们忙着安装电视天线,因为晚上有世界杯足球赛。影片中的导演忍不住问正在摆弄天线的人:刚死了那么多人,你们怎么能有心思娱乐呢。那位男子回答说其实他家里也死了亲人,可是——地震四十年一次,应该是神的旨意;世界杯是四年一次,错过了很可惜。我想,没有人会责备这些从死亡阴影中挣扎着出来的人们,他们是如此努力地恢复平常心态、期望照常生活。有些做电视报道的同行责备阿巴斯,不去拍摄地震中不幸死去的人们,他说“我不是去观看死亡的,我是去发现生命的”。 直到最后,电影也没有带我们找到那两个主演《哪里是我朋友的家》的孩子。阿巴斯其实很清楚,在银幕上如果展现他们,这部电影将在情感上满足无数观众的渴望,从而获得成功。但阿巴斯拒绝了这种展现,他不想遗忘另外那死去的2万个孩子。他一向反对玩弄情感,反对将情感当做人质。反观我们的电视节目,却在许多时候肆意地将情感玩弄于股掌,有时刻意让人们忽略灾难背后的更真实的一面;有时又在采访幸存者时进行不忍目睹的心理折磨。 阿巴斯最终是把这部“地震电影”拍成了废墟之上充满生机的抒情诗。尽管他总是强调这部影片并非纪实性的,但剧情之中没有丝毫修饰与煽情。影片最后,在充满神性的悠扬音乐声里,一辆黄色破车,吃力地爬过两个陡坡。这个段落的调度真是神来之笔,视觉与内涵完美结合。它既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在逆境中奋力前行的隐喻,又恰恰只是一个泛着暖意的生活场景。在阿巴斯那里,生活远比电影重要。 帕慕克地震亲历记“记者!写下这一切吧!” (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99年8月17日亲历土耳其大地震,事后撰文追述,以下为片段摘选。) 有人在街道上徘徊,一面自言自语,有人睡在已经开到了空旷地带的汽车里,有人从半毁掉的房子里拖出一些家具、拿出些食物、堆在人行道边上。看到我们,看到相机,每个人都喊到,“记者!写下这一切吧!”随后他们就开始发泄对政府、议会和骗子建筑商的不满;面对摄像机,他们声音激昂,但那些遭到咒骂的政治人士、政府官员、收取贿赂的市长还是极有可能会再次找到新的职位,再次得到这些选民的支持。而这些悲戚诉苦的人,也有可能就曾在某个时候贿赂过市议会会员,以求获取建筑数据,甚至还会认为不这么做才是蠢蛋。如果在一个国家,总统对贿赂行为赞赏有加,称其为“切实有效的”,在一种文化里,某些非正常行为或是诈骗虽然遭到斥责,但还被人们容忍,那么人们就很难期望建筑商能不使用劣质钢材和混凝土,不钻法律的空子来维持他们高昂的耗费,其名义,都是为了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伤害他人的地震。但据某个地震传闻——在人们口头广为流传,那些无辜的房主们也受到了牵连——某个建筑商建造的楼房,除了一栋以外,其他所有的都毁于地震了,而唯一幸存的,恰恰就是建筑商自己住的那栋。 本报记者 白郁虹 韩莹 吕佳 许涯男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