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策划:老艺术家的特殊遗产 花样年华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3日12:33  新浪娱乐微博
策划:老艺术家的特殊遗产花样年华中国电影22大明星
策划:老艺术家的特殊遗产花样年华龙套大师黄宗洛
策划:老艺术家的特殊遗产花样年华陈强经典角色南霸天
策划:老艺术家的特殊遗产花样年华张瑞芳《李双双》饰演李双双

  策划/瓮欣 纤尘  撰文/闲章

  前言: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刚过去的六月份无疑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月份。6月26日、28日、30日,短短几天,陈强、张瑞芳、黄宗洛这三位曾带给我们无数欢笑的老艺术家就相继离开人世。老艺术家们的接连过世令演艺圈震惊,姚晨就在微博中称“这是一次集体的谢幕”,也有网友说这“是上帝想看喜剧了。”

  上帝可能真有想看喜剧的理由,陈强饰演过的“黄世仁”“南霸天”,还有他跟儿子陈佩斯联手为观众献上的一系列喜剧电影,黄宗洛的“松二爷”和“小土匪”,张瑞芳在《南征北战》里“赵玉敏”还有家喻户晓的“李双双”都曾带给大家无数欢乐的笑声……而现在人间再无他们的音容笑貌,若想他们了,只能在已经有着划痕的老电影考贝中寻找。

  张瑞芳最近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是2007年6月16日晚,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电影节组委会向她颁发华语电影“杰出成就奖”。在掌声中,年近90的女演员吐露了出人意料的获奖感言:“很多人该领这个奖,但他们都不在了……”在舞台上,她泪洒当场。而现如今,在她自己的离去带给我们的伤心背后,回想她当年的话,则更有一份当年那批活跃在艺术舞台上的老明星渐行渐远的无奈和悲凉。

  当年挂在电影院中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如今已经健在的只剩下半数,而且也早已经淡出舞台多年,但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却绝对不能忽视。在新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之中,他们是早期中国电影的基石,也是中国电影发展壮大的探路者,他们把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化成电影中一个个经典的形象,同时也用他们对表演事业的执着和热爱,留给当下的娱乐圈和影视行业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壹 花样年华:老艺术家和他们的时代

策划:老艺术家的特殊遗产花样年华陈强与张瑞芳坐着轮椅
策划:老艺术家的特殊遗产花样年华张瑞芳、于蓝、秦怡、仲星火(从右至左)相聚在一起
策划:老艺术家的特殊遗产花样年华孙道临与张瑞芳
策划:老艺术家的特殊遗产花样年华白杨、王丹凤、秦怡、曹禺、张瑞芳和向梅

  陈强与张瑞芳都是中国电影的元老级人物,俩人私下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俩人相继去世之后,有网友翻出他俩在2005年12月中国电影博物馆在北京开馆时的合影,陈佩斯对媒体非常感慨的说,“当年电影博物馆开业时,两位老人还坐在轮椅上,用拐棍互相打招呼,现在人都不在了。”而更巧合的是,两位同岁老人相隔两天相继去世,时间还都是21点38分。

  其实,他们比相同的离世时间更相近的是,他们共同经历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那是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

  从艺70年,曾演过许多经典角色的张瑞芳生前曾接受媒体专访,她却感叹自己“只是一个听话的演员”,这看似风平波静的感叹中,其实包含着当年太多的风波和磨难。

  当时的演员,没有当下明星随时耍大牌的脾气。当下明星可以由个人喜好选角色,甚至都让张瑞芳羡慕不已,因为她的几乎所有角色,都是上级下达的任务。

  就拿张瑞芳的代表作影片《李双双》来说,当年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更是已经成了中国电影中的经典,但在1961年拍摄这部影片时,却因当时文艺必须绝对跟着政治路线走的大气候,经历了诸多的磨难和非议。剧中的李双双本是个心直口快、大公无私又极朴实的农村妇女,而且作品的风格本来就是喜剧,但张瑞芳说自己表演时却顾虑重重,连笑也不敢笑大了,生怕被戴上“丑化劳动人民”的大帽子。而就连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活气息浓厚的台词,也被改来改去。就算这样,《李双双》刚问世时,也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有些批评近乎苛求。最后还是周恩来总理看过《李双双》后,明确地肯定了这部作品,才让这部电影的命运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但即使如此,在之后的“文革”中,《李双双》仍然被戴上了“阶级斗争熄灭论”等帽子,张瑞芳因此受了磨难,在牢里呆了三年。

  而当时的明星,也并不像现在的明星挣钱那么容易。

  陈强当北影艺术团负责人时,曾顶着当时电影体制上的诸多弊端和压力,通过社会集资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独立制作的电影《父与子》。但电影拍完了,却没人敢买。最后还是电影局为此专门下了一个特殊批文,才由中影公司一次性付款收购。而所谓的一次性收购就是成本收购——你把所有的发票拿来,能报多少就报多少,没发票的那只好自己补。

  这些事情,在当下看来都有点无法想像,但在当年,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当年的经典战争片《南征北战》中的台词,甚至还被林彪亲自改过呢。

  张瑞芳生前感概说“我只是希望文艺工作者能珍惜今天的自由创作环境,很不容易啊!今天的创作环境是老一辈几十年付出的教训、代价争得来的。”

  常言道“文章憎命达”,对于艺术来说,人生的磨难可能是一种最好的打磨方式。也许正是当年的诸多磨难,让他们创造出的一个个银幕形象更加精彩动人。

  策划:老艺术家的特殊遗产

  壹 花样年华:老艺术家和他们的时代

  贰 老艺术家不爱名利不炒作 爱电影一辈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