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文化遗产:不爱名利不炒作 真爱电影一辈子
并不是说当下的明星们不热爱电影,但他们可能真的不如当年的老演员们对电影爱得深沉。陈强在1999年,还参演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为观众献上一个精彩的银幕形象;同为22大明星的田华1950年因《白毛女》而一举成名,直到2009年的《寻找成龙》和2012的《飞越老人院》,观众们依旧能看到她精彩的表演;已经在2007年去世的孙道临,在2001年他80岁时,依旧还执导电影《詹天佑》,并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可能已经是一种血液中包含的特质。比如张瑞芳,去世的时候还在担心中国电影的未来,而晚年的田华也把办一所艺术学校当成自己的事业,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艺术的传承中去……
2、愿跑龙套演配角
陈佩斯跟朱时茂的经典小品《主角和配角》把主角与配角之争演绎得麻辣十足,而当下的娱乐圈中这样的明争暗斗可能比小品中的桥段还要火爆。但对于当年的那些老艺术家来说,主角配角似乎不是个事,有戏才是真的。
陈强老先生拿的第一个大奖就是最佳男配角,黄宗洛老先生更是演配角演了一辈子,是名副其实的龙套大师。
北京人艺有老话叫“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看看黄宗洛老先生演过的角色,除了经典的松二爷,他的角色甚至都没有名字,就算出现在演员表上,也往往是“卖报的”、“男同学”、“地主家的人”……对于演了一辈子配角,黄宗洛并无怨言,他甚至把自己塑造的100多个看门大爷和太监等“小人物”形象自嘲为“百丑图”。
虽然我们记不住他演过的角色的名字,但我们却记住了他的样子。而且我们要说,他的样子不丑,因为能带给人们欢笑的人,在观众心目中永远是最美的。
3、不爱名利演话剧
那个年代的很多老演员都不爱名利,当时那个年代也完全不是功利的年代。在“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中,很多人投身表演是因为话剧,而在那个年代,演话剧也并非名利双收的好选项。
他们投身表演事业,更多是因为对这项事业的热爱。比如黄宗洛,就在话剧舞台上活跃了四十年。从58年到92年,《茶馆》已经上演过近四百场,这30多年里,茶馆的演员基本没有更换,这是那一代的演员共同创造的一个的奇迹,也是北京人艺另一句名言“戏大于天”的现实体现。
4、有经典作品傍身
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有太多经典的角色,甚至有人会把黑白电影本身就当成经典的一个符号。陈强的“黄世仁”“南霸天”,还有“二子”系列中那位脾气不好心眼好的老爷子,有的让人恨,有的让人爱;张瑞芳的“李双双”“赵志敏”还有经典的“母亲”有的让人笑,有的让人哭;黄宗洛的无数龙套式角色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但我们还记得松二爷一张嘴的京腔京味:“王掌柜,您给照应点儿我那黄鸟!”
还有很多很多,《红色娘子军》中祝希娟饰演的吴琼花愤怒的眼神,《林家铺子》中谢添饰演的林老板出彩的表情和眼神……这些已经是经典,已经在胶片中永恒,就算胶片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划痕,他们在观众心中形象也会永远清晰。
5、没有绯闻不炒作
虽然白云大妈说过,“没有绯闻的明星那就不叫明星”,但回首当年的老艺术家们,绯闻对于他们还真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而且别说是绯闻,连现在看起来很正常的“炒作”或宣传都很少。那是一个只凭作品说话的年代。
比如1962年《大众电影》举办的以“百花奖”命名的第一次全国性的电影评奖活动,而为因《红色娘子军》而成为新中国影坛第一个“百花影后”的祝希娟,就是由全国的影迷票选出来。
而那时明星们的个人生活中,也是只有佳话,绝无绯闻。
比如孙道临喜欢上了越剧名角王文娟,还是由黄宗江和黄宗英兄妹再加上张瑞芳,几位几位好心人的促成下,俩人终于完婚,而这一年孙道临已经39岁,王文娟也35岁了。(闲章/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