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父亲助阵对话集《自己的路》首发

2012年10月17日10:43  北京晨报

  陈可辛首部对话集《自己的路》由三联时空国际策划,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内地版,该书本周在北京首发。书中陈可辛的成长及从影心路历程首次被披露,陈可辛还与父亲陈铜民在首发现场对谈。回望前路,陈可辛坦言,自己的路,赢是自己,输也是自己。

  一般公众人物出书,都会选择最风光的阶段,陈可辛则玩笑说,《自己的路》是一本“自我检讨”。“《投名状》在海外市场有大挫折,但这不是导演个人的失败;《十月围城》的失败不在利益,而是失去了合作伙伴;监制是我一路引以为荣的身份,而《武侠》的失败一度让我不知如何跟自己交代。”母亲的离世更让陈可辛陷入长达半年的低落。成书之际,却意外因为这本书,陈可辛重新审视自己的前半生,从而有了新片《中国先生》在痛苦中的诞生,也重新找回走上电影之路初始的快乐——抛开所有计算,享受电影单纯的过程。

  对于儿子的性格缺点,陈父说:“他常常自信过度,野心太大,抱负太高,以致常常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打击。”但是对于陈可辛在电影上的执著,无论成败,他都全力支持,因为他深知儿子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即便再遭遇挫折,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路,就像陈可辛在书中结尾处谈道的:“路走到这里,是我自然地选择,也是被选择。我必须走这条路,做很多别的导演不用做、也没耐心做的事情。”

  据出版方介绍,该书访问陈可辛本人及他的工作团队与家人,包括父亲陈铜民,伴侣吴君如[微博],亦师亦友的曾志伟,同路人李志毅、赵良骏、钟珍、许月珍等人,从陈可辛本人及众人口中呈现陈可辛的电影之路。父亲的理想与背景如何影响他的电影路途?陈可辛如何在他的电影事业中体现自身的多地域特性?他生于中国香港、自小移民泰国、到美国读书、再回流香港工作、前往好莱坞发展、组织亚太合拍影业、再与内地团队合作制作大型电影,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如何体现在他的光影世界之中?

  陈铜民表示,“儿子是何时决定要以电影为毕生事业的,我不知道。等到知道时,第一时间就阻止他,告诉他难,难,难!‘可辛’原是为了纪念他母亲难产之下生下他来的名字,不料却变成了他生命的一句谶言,他一路走来,的确背负了这样最艰苦的的艺术事业——电影。”他说,“我是在这条道路上走过来的人,吃过此苦,由此退出。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如此勇敢,并已在成成败败的拼打中留下了许多战绩。他很想在电影事业上拼搏出一些前人从未做过的作为,所以到今天不能安静。但我却希望他能过较安乐的日子,不必太求完美,人生和事业一样,过得去就算了,辛苦也要有个限度,能有今日的景况,也就是了,夫复何求?”

  在活动现场,陈铜民更是拿儿子的短发新造型开起了玩笑,“当初我做导演时,祈愿能有好票房,所以整个拍摄过程都不剪发,但最后还是没能如愿。现在他做了导演,剪了短发,但票房比我成功。”

  晨报记者 刘婷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