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年凯歌》,陈凯歌说是自己的自供书:这本小书是关于我在“文化大革命”之中的经历,以及在此之前我的童年生活的。我一直认为我的人生经验大都来自那个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个“革命”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认识自己即是认识世界,明白这一点,就决定了我的一生。我试图做的,就是在审判台空着的时候自己走上去,承担起我应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因此,这是我的自供书。我一直 不能以轻松的态度看待生活,这也许恰恰是我在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给我的影响,我却没有什么后悔。
正是陈凯歌将自供书呈于世人,而且表明对“文革”之于自己的影响没有什么后悔的,令《少年凯歌》的内容更为沉重。
陈凯歌说这本书是十多年前应日本出版公司“讲谈社”之约在纽约写成的。在陈凯歌看来,即使未有日本出版社之约,将少年时的这些故事写下来也只是迟早的事。
凯歌在他曼哈顿的公寓浴室门外的地上,抱着膝梦游一样地想……听见自己儿时的歌声,嗅到那个时代北京秋晚的空气,回味第一次吸烟的滋味,隔着烟雾看到了死去朋友的脸。他说:“我重温了我的生命。”
那是怎样的生命?
1952年夏天,我出生在一个电影工作者家庭。我的父母一个是电影导演;一个先在国家电影局工作,以后改做了电影剧本的编辑……
1965年,“个人崇拜”在中国已经存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毛泽东是我们生活中天然的一部分。我们对他的爱,与其说是一种感情,毋宁说是一种习惯……
在我一年的中学生活中,许多个星期天都坐在教室中,在班主任的注视下,一篇篇地朗读已经出版到第四卷的《毛泽东选集》……
(1966年的一天)父亲被押进院子的时候,我正站在门口的人群中。有戴着红袖章的人在场,今夜会发生什么,是不用猜的……
几年以后,当我从云南农村回到北京探亲,走到坐落在田野间的“五.七干部学校”时,已经不复认得这个衣服破旧、牙齿脱尽,整日拄着扫帚站在厕所门口,有人出入他就进去打扫一次的老人,就是我的父亲……他是在我去农村之后被逼承认自己是“国民党特务”的。他明明不是,他为什么要背叛自己?因为,他想重新回到人群中去……
陈凯歌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以及对历史的思考,也依然属于民众控诉声中的一部分。但是,这本书与韦君宜的《思痛录》一样,最终是要逼迫那些依然昂着头的“少数人”向民众、向历史忏悔。(张久英 图片:南方都市报)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