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真正的文艺是李白式的书写

2012年12月24日14:19  深圳晚报
柴静 深圳晚报记者 冯明 摄 柴静 深圳晚报记者 冯明 摄

  深圳晚报记者 崔华林

  12月23日,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携新书《看见》在深圳书城南区大台阶举行签售会。此次签售会延续了该书此前在北京、广州等地读者中刮起的旋风。记者在现场看到,距离开讲时间还有一小时,签售地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其中不少是家长带着小孩参加,还有很多学生专程赶来听讲座。

  关于《看见》

  在报道别人时

  “看见”自己

  《看见》一书是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工作十年的心路历程,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这本书褪去了她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的文艺感性气息,真实地呈现了她在近十年时间里,经历过的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片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等。

  于柴静本人而言,这十年也是她从湖南来到北京,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的十年。她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与这些人的相遇,一次次修正着她固有的看法与认识。柴静自言“这本书可能在文学上、思想上的建树都不高,但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些,这中间有我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花了三年时间写完这本书后,柴静最后才发现“起初是想报道别人,却最终发现是报道了自己”。

  关于成长

  三十岁以后才学会只做事实的陈述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将自己的自省也毫无保留地真实呈现。她笑言,写书之前曾翻看自己多年前的日记,却发现全文都是“我我我”的表达,只有情绪和结论,现在再看就像是白茫茫一大片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30岁以后,她才学会自省,尽管过程很痛苦。但她学着不再做看法的陈述,而只做事实的陈述,不美化、不粉饰,只是平淡的叙述,最终通过写的过程渐晓如何抵达独立。

  很多新闻院校的学生和媒体新人奉《看见》为教科书,但柴静却认为很多概念自己也尚未梳理清楚,她只是在书写中不断建设、然后摧毁再重建某些观念,并没有一招制敌放任四海皆准的采访模式,她希望大家能从书中看见变化的过程,一步一步慢慢来。

  关于气质

  仍旧远远配不上“文艺”的称呼

  柴静19岁主持《夜色温柔》时,这档电台节目被很多大学生誉为必听节目,十年过去了,柴静却认为自己仍旧远远配不上“文艺”的称呼,她自嘲不过是“只会用小提琴拉奏一曲《白毛女》”。在她看来,真正的文艺是李白、齐邦媛、周作人式的书写,是她5岁时在一个春雨的早晨用铅笔刀在白墙上刻画《春晓》,那首诗给她朦胧隐约的感受。她笑言,“如果我都能称为文艺的话,那我们时代的文艺底线实在是太低了”。单纯的煽情并不是文艺,文艺是人对生活提炼的浓度,其本质是“试遣愚衷”,并不为了某种意图去写作,没有形容词和副词,只有动词什么都顾不得的才叫文学和文艺,自己现在还远远做不到。

 

(责编: 琉璃)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