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明星》黑心杀手王小山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版,16.00元。
-网友起哄
作为一个读者,我目前已经成为王小山专栏的一个“惯性收视者”。他的“大话明星”是我最喜欢的专栏,每天拿到《南方都市报》,最享受的一件事就是看他拿名人开涮。然后就兴奋地期待并猜测着谁是下一个倒霉鬼。--沈宏非
王小山这个人,其实也没什么。就是走到哪里都会有那么多的朋友。而且这个人居然还是棍子手。有名的棍子手。--信海光
歪理邪说或正理邪说的春秋笔法是网上体育写作的主流态度。王小山用黑心杀手的笔名所创作的一系列“黑通社通讯”是其中的始作俑者和集大成者。……他对黑通之道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黑通主义写作风格迅速取代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举成为主导我国网络体育评论的核心力量。……有不少人认为他是网络黑道专家,是黑通理论的奠基者,是引最多土匪竞折腰的网络“黑道老大”。--叼得
对明星进行全面消毒
《大话明星》序
谢有顺
2000年7月,王小山成了我所在的南方都市报最早的专栏作家之一。我找他写“大话明星”专栏的时候,这位刚从北京自我流放到广州的网络写手、黑心杀手,正坐在电脑前写一篇IT方面的文章,我简单地把我的意思说了,王小山信口答道,好啊,我说过几天就开始,他还是说,好啊。我有点不高兴,觉得他把这件事看得简单了,要知道,我们的专栏版天天都有,而且要求每个作者至少要连续写几个月,一些作者为了每天一稿,头发都快熬白了,你王小山每天要编一个娱乐版,还能有时间写专栏吗?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错得非常厉害。你可以在很多事情上难倒王小山,比如减肥,比如挤公交车,比如晚上凌晨两点前上床睡觉,都能叫他一筹莫展;惟独写作,你怎么也难不倒他。你只要给题目,他肯定误不了事。有人形容他是水龙头,只要一拧开,思想和文字就会哗哗而来,一点不假。一般的情况是,他先到你的办公室转悠一下,口里念叨着“今天表扬谁呢”,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放心了,最多一个小时,他的大作就会出现在你的电子信箱里。我还曾试过他,说我马上就要上飞机到外地开会,必须提前做好版,叫他赶快把这两天的专栏稿交来,王小山一听,扭头就回自己办公室,半个小时后,他亲自把两篇稿带着不少错别字送过来,还一连声说对不起。这个办法屡试不爽。不过,此后我自己的写作信心却受了重大打击,以致我在单位几乎从来不敢谈写作一事,用我一个同事的话说,只要王小山在,水平是明摆着的。果然,半年多过去了,一百多篇稿,还没有疲累的感觉,在我们这个人才济济的报社,只有鬼故事高手余少镭可以与之一拼了。
我尊敬这样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写作的人很多,但写得好的人很少,写得好又写得快的人,几乎就可以用凤毛麟角这个词来形容了。王小山有幸成为“麟角”的一部分,不是出于偶然。我想,写得快,多少跟王小山长期在网上聊天练就的打字速度有关,写得好,应该与王小山长着一个大脑袋有关。这个脑袋所记所想的,总是跟别人不一样,或者说,他总能在别人已经无话可说的地方,显出他独特的智慧和幽默来。比如,作家刘心武写了篇《给妙龄少女的忠告》的文章,引起一片哗然,王小山也在网上写了篇《刘心武什么毛病》的短文凑热闹,结果惹来骂声一片,意思是刘心武说的那些话并没有错,王小山回应说:
刘心武在文章中忠告少女不要婚前开始性生活、不要乱伦、不要群交、不要吸毒、看书要坚持自己的品味,这当然没什么错,但是一个快六十岁的人,对着妙龄少女(据说还是有亲戚关系)大谈性事,我真不知道他怎么说得出口。韩石山称此文章是五四以来最无耻的一篇,我看这有点过了,“最”还谈不上,最无耻的文章还得是姚文元的。但姚文元在写中秋吃螃蟹的时候,毕竟还能引用《仪礼》上的一些话作为自己的论据,不见得会闹出把黄庭坚诗句“春风桃李一壶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不顾平仄地颠倒了,然后说是自己梦中所得的笑话,而刘心武能。
其实,刘心武对乱伦这个概念感兴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电视剧《红楼梦》中,他就把脂砚斋责令曹雪芹虚写的那些贾珍和秦可卿扒灰部分实实在在地搬到了屏幕上,情状极近三级。后来,他还写了小说《秦可卿之死》,比电视剧更甚,不但描述秦可卿自杀前“临去秋波那一转”,还极尽描摹之能事,将二人体位选择、做爱过程完完整整地“奉献”给了读者,不留半点空间,比贾平凹《废都》中那些方框要扎眼得多。因此,以我阴暗心理看来,此人在忠告少女不要乱伦的时候多半会想起贾珍和秦可卿的韵事来。
这段精彩的话出自他的《明星之路》。我记得很清楚,这篇近六千字的妙文,也是我逼王小山一个晚上写出来的,因为过些天就放国庆长假了,但专栏必须继续,小山就来了个“明星之路”系列。假期一过,反响就跟着来了,声援和赞誉的读者电话不断,有一个读者,还在酷热的中午,抱着半个西瓜守在报社门口,目的就是为了见小山一面。一个到处说明星不是的人,自己到头来反而成了明星,这样的风光,在写作普遍受到蔑视的广州,是少有人享受得到的。我现在回头来读这篇文字,发现小山确实把道理说透了,行文朴白,又旁征博引,幽默中含着深刻,就是默读都能体会到朗诵才有的效果,实为王小山的代表作之一。也就是在这篇文字中,王小山给明星下了个定义:明星就是能给普通人带来快乐的那一堆人。这个看起来笨拙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了小山对明星最为深邃的理解。他就是沿着这种思路,长期不懈地与明星斗争到底的。
明星要怎样才能给普通人带来快乐呢?用王小山的解释,就是看见明星倒霉。“我之所以喜欢看见明星倒霉,就是因为他们倒霉能让我高兴。中国老百姓的乐趣实在是太少了,虽然迪斯尼乐园要在中国开分店了,但是毕竟还没有开起来,我们不拿明星取乐还找谁呢?明星肯定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成别人的乐趣,但是没办法,实际上他们就是这么一种东西,他们想不做也不行,因为他们从我们身上得到的东西太多了。”(《明星之路》)
由此,王小山说自己“心理阴暗”,当然是一种自我解嘲,我却把他理解为娱乐界的持不同政见者--王小山的存在,是对现成的明星秩序的一种有效反动,是真正具有后现代主义精神的解构力量。他的高明之处是,善于在别人认为天经地义的娱乐事实面前,发动文字和思想上的起义,通过一系列幽默分析和逻辑转换,暗中把结论引至一个新的方向,从而起到让读者和当事人会心一笑或者大吃一惊的阅读效果。
比如,针对一些人撰文呼吁,电视剧的“戏说”要不得,完全不尊重历史事实,王小山说:《还珠格格》当然是戏说,《雍正王朝》、《太平天国》等也未必是信史。既然都是假的,那就谁也别说谁,查查收视率偷着乐就完了。……我倒觉得和戏说比起来,“正说”反倒更容易误导观众,道理简单得不得了,比如同样面对两个骗子,你是相信说得像真的那个,还是相信一听就是胡说的那个?--《包公纳妾与济公嫖娼》
针对有人批评张艺谋丑化中国人甚至卖国这个话题,王小山说:
单说秋菊和魏敏芝这两个人,如果中国人都有她们的精神,我们国家兴旺真就指日可待了,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种爱认死理和千金一诺的坚韧性格。《一个都不能少》完全可以当作《游侠列传》来看,魏敏芝大体上和战国的侯瀛、朱亥相当,而秋菊,几乎集中了中国人所有的美德,坚强又充满爱心。我不知道,那些洋人和留学生宝贝们是怎么从这里看出中国人的耻辱的?……不是谁都能看懂电影的,能从张扬的《红高粱》里看出委琐来,鼻梁上架的一定不是普通的眼镜。--《可怜的张艺谋》
针对倪萍想当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王小山说:
倪萍当导演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爱搞个花架子,而且是从《综艺大观》的“瞎浪漫”过渡而来的花架子。如果没有《倪萍视点》的话,大家还不知道她的底,但是她自己把底子露出来了,这可怪不得观众眼睛里不揉沙子了。如果真的倪萍成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的话,那么2001年一年怕是全国人民都过不好了。……这个春节联欢晚会到底怎么弄,本来我也没主意,感谢倪萍,她一要做导演,我突然有了办法--干脆停办算了。大年三十晚上,我宁可陪小孩子出去挨冻,也不愿意再受这份罪--她至少已经折磨我们十年了。--《倪萍的日子》
这样的文字,给我带来了双重的阅读快感:一是来自内容,王小山的文字机锋着实为我们狠狠地出了口气;一是来自文字本身,只有王小山能够把话说得这么漂亮、有趣、让人忍俊不禁。一个能够把赞美的言辞说得圆满的人并不鲜见,如哲学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所说:“即使口是心非的人,在称赞方面也不会搞错对象。”但像王小山这样的专门找明星毛病、故意唱反调的文字,能说得让人爱不释手、口服心服,就不能不令人心生感叹了。我以为,这样的文字不仅有阅读快感,即便对校正一些人盲目崇拜明星的心理、恢复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都是有助益的。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保护、纵容名人(尤其是影视体育明星)的机制,以致于一般的民众失去了对明星病毒的免疫力,这里面的秘密,与国人长期崇拜偶像、领袖的心理是一脉相承的。王小山的写作动力,有很大一部分也许就是为了打破这个神话,让大家知道,“名人实际的价值不会高于别人对他的评价”(霍布斯语)。这种写作风格,说浅了是找名人的茬,说深了,也算是一种思想启蒙和思维训练,这在略显混乱的媒体时代,大约可以称得上是稀有的文字品种了。
这样说,我一点没有吹捧小山的意思。谁都知道,一个敢称自己是“黑心杀手”的人,肯定具有坚韧的接受批评和辱骂的勇气,赞扬的话我倒担心他听多了会呕吐。但我想说的是,我们面对的其实还是一个脱离常识、相信神话的社会,而神话的主角多半是由明星来担当。而一个社会,如果还是把明星看成楷模,并在道德上对他进行神化的话,势必使许多普通人丧失做普通人的心态,他们会把成为明星当作惟一成功的目标,整个社会就会因此洋溢出一种虚假的理想主义的冲动,时间一久,许多人就会忘记做一个普通人该有的常识了。比如,帮老太太过马路,捡到东西交还失主,这些本来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做的事情,是基本的常识,现在却在一些学校里被宣传成了好事,一种道德壮举,久而久之,常识就被人们不知不觉地遗忘了。这种将常识盲目进行精神升华,从而造成真正的常识从我们的生活中隐匿的教育方式,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到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之中:大家都在期待道德英雄、精神典范,期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希望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们来做,他自己则悄悄地躲避作为一个正常人该尽的基本责任。因此,一个用做好事的思想来支撑自身的道德体系的社会,表面上看来,是在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使每个人都在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并使他们丧失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的热情。同样的道理,我们时代的明星也被升华了,神化了,他们被各种力量渲染成了异于常人的人,以致在许多人眼中,具有了迷惑人的光环,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有力的解构,以恢复他们该有的面貌,说得更明白的一点,就是要对他们的广泛影响进行必要的消毒。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欣赏王小山的文字,他这本书所论说的事,也许大多已成过眼云烟,但他的文字,却给我们留下了一整套对明星进行消毒的方式,比如他的说话方式,比如他的思维方式。我觉得,王小山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里,其实蕴含着一种让人回到平常心、进行独立思考的奇怪力量。读他的文字,我常常想起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所引用的方特奈尔的那句话:“在大人物面前,我总要点头,但我的心并不点头。”王小山就是这种在明星面前“心并不点头”的专栏作家,他像一个武侠小说中的邪派高手,总是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招,招式看起来平常,指向的却是死穴。看着那些平时不可一世、趾高气扬的明星,一个个都在王小山的笔下无处藏身、出尽洋相,我除了体会到十足的快意之外,还仿佛听见王小山在文字背后发出的尼采式的笑声:“我想找伟大的人,但找到的却只是人的理想的类人猿。”
是的,“在仆人看来,没有什么人可以称之为伟大,因为仆人自己另有一套关于伟大的概念。”(托尔斯泰语)这句话也同样适合王小山与明星之间的微妙关系。经由王小山解构过的明星,你还会引他(她)为楷模、榜样和奋斗目标么?至少,让我选择的话,我宁愿成为王小山这种有游戏精神、幽默才能和独立见解的作家,也不愿成为戴着面具与社会交往的所谓的明星,因为前者更适合于生活,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
2001年3月23日,广州
相关专题:新浪科技王小山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