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人们一向奉为神明的艺术各门类,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一个个都意欲有所改变,其实确切地说,不应是“意欲改变”,而是“被逼改变”,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
首先发难的是小说创作,在这方面,中国的青年读者包括一部分的中年女性读者,早已被一套套如同工业快餐的言情小说、武打小说俘虏得唏哩哗啦。类似的面孔,雷同的情节
,夸张的感情,这些文学原先的大忌讳,在此时被无数泪涟涟的读者抛弃在了风中。这并非是中国读者发狂,而是作者与书商们极其精确的读者群定位与情感导向定位所致。
一直以挤入艺术门类为荣的电影,在西方国家,其操作手法向来是纯商业的。在美国电影如洪水猛兽般席卷全球时,中国电影的操作思路也开始松动了。生产拍摄资金的来源可以自我的口子一放,令国家略略松了口气,却令电影出现了一场手足无措的混乱。这是正常的,稳定下来的电影人不久便发现了此举是压力与生命共存,于是电影界便颇为热闹了一阵子。
电视剧作为现代人的生活伴侣,更快地顺应了这一潮流,制片人或确切地说准制片人制度的执行令许多大企业的老董或老总也能过一把艺术瘾,当然也不谈赚钱。同时这也使我国的电视剧从数量到题材都极大地繁荣昌盛了起来。在内容方面,追求好看、传奇、言情、感人已是众口一辞,倘硬要说出这与以前电视剧的不同,自然也是有一些,但总体而言,自然也是有一些,但总体而言,方向还是一致的。更大的变化应该是在现今影视人对电视片或电影片形式感的追求上。边缘锐利、色泽鲜艳的图像自然更愉人耳目,于电影这需要非同一般和冲洗用材与技术,于是有条件的便要放到外国冲洗;于是电视这便需要先进的摄像机器与高级的磁带,以及后期制作时的昂贵电脑制作……如此种种,都是与传统的过份强调内容的鲜明主旨与崇高意义,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想大异其趣的。尤其在某一阵子,某些艺人们企图以前所未有,旁所未有的内容冲击市场、奖项而且被评论界、观众纷纷责以猎奇、晦暗之后,对影视美学形式的追求日渐高涨。其实,说到底,最感人的,其实是生活的,即便是感人的神话故事,那也是因了神仙们与凡人相同的故事的喜怒哀乐。
于是,一个朴素的题材,如何说动观众,说动市场,说动评委,其形式便日渐理要起来了。当然,此形式包括了极复杂的内容,不仅有化妆、服装、道具、场景,更有灯光、演技、画面质量、人员管理等等。此风作为一种自悟也好、时髦也好,反正已从著名制作人、著名导演那儿吹到在电视剧蓬勃发展中处于萌芽但不可小窥的城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部门了。
近几年电视业的膨胀发展,使得各级电视台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在数量上有很大的提高,这就刺激了除了原先有制作能力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及各省电视剧制作中心以外的各地市电视台,他们进行电视剧的拍摄有其得天独厚之处,那就是本身自己台就需要电视剧播放,若自己能制作良好的电视剧,一则为台里节省购剧开支,二则还可以赢利。因此许多城市电视台便有勇气面对自己在文编、导演、演员、摄像、技工等方面的严重不足,竭忠尽智地捣腾起电视剧来。同时,市场的残酷性又令他们拼命汲取各成功剧的优点,小心谨慎,一点儿也不敢马虎,所以他们的作品虽有些稚嫩的痕迹,但也颇出了几个好戏,像浙江绍兴有z一电视台拍的《舞蹈教师》。
近几日,有友人约我去浙江杭州电视台,看他们新拍的3集电视连续剧《孔雀东南飞》。去之前,我担心这个剧会成为时下流行但又成功无多的戏说版,枝枝蔓蔓不着边际非常可笑地铺排出一大串故事。并非排斥戏说这一方式,只是觉得戏说需要极强的控制虚实相间的度的能力,以及既能端正认真又能诙谐游戏的良好心态,这对有着严肃地进行艺术创作传统的大陆影视人来说,不啻是个难驾驭之题。
看完后,觉得主线倒是基本沿用老故事,只是对原有的故事加以旁衬,依旧很缠绵绵,有些催人泪下。同进,我注意到了剧中画面质量之高,棚景与外景的接驳也十分自然,服饰鲜亮传神,把写实与写意结合起来的灯光非常能烘托气氛。事后与制片主任刘建交谈,方知“制作”电视剧之“流毒”亦已流传至此,该剧自制片人李小华至刘建都颇为赞同此说法并身体力行,“作”一说比“创作”一说在电视剧摄制的运作方面更为行之有效。在该剧的人员管理上,他们大胆暂搁“创作热情之高涨”之说词,强调干好活才有好报酬,活儿不到位就得炒鱿鱼。从完成的电视剧看来,此举应属有效。笔者认为这倒不是重利轻义之举,而是一种更现实更宽容的手法,当然它也是有效的。剧组花20万搭了个棚也源于对制作的把关。因为汉代的景点已属不多,若以宋、明建筑替代,可省钱却丢失了剧中该有的古朴素雅大气的汉代特有氛围,于是便咬牙搭棚。此举对许多大制作来说只是“洒洒水”,对他们而言却成了对自己新的艺术信念的执著的证明。甚而至于对少了一条宽边的服装都进行返工,这便有了些孜孜以求的意味了。也许,观众在观看时,对“是这样”不会有明显的反应,但当“不是这样”时,观感立刻就会恶劣起来。
这批年轻的制作者,甚而出言,剧本是否精雕细琢,导演理解是否精深博大,这都不能决定一个片面子的好坏,关键在于制作这一环,即这一切的思路如何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对,因为最后说话的是电视片,而不是编剧或导演。
于是前期拍摄工作,他们精益求精,平常一天70个镜头,为抠灯光效果、演员的表演到位,他们极大地放慢了拍摄进度,求的是宁慢勿滥。在后期制作时,考虑到电视经过发射后信号要减弱,画面会有所捐害,于是力求制作时版本尽可能地良好,近百万最先进的用于后期制作的电脑被引时就是为此。
在新腾出宽大的机房里,导演与剪辑员坐在这一套散发着高科技气息的电脑的面前,显得有些空旷。我走出这间房间时,感到了一种悲壮与顽强,这种悲壮与顽强似乎正是近年来略显浮躁的影视界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