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磊磊:从张纪中看制片人影视创作中的地位
发言人: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
我在来以前看了一本书《中国第一代制片人》,中国制片人制度是在85年到95年之间逐渐确立的。我觉得从制片的角度来关注就是从产业的角度来关注电视。我们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忽略了制片人对于作品的决定性的作用。我发现在所有成功导演的背后都有一个制片人,制片人的制度逐渐在中国的影视创作中形成。中国人有一种习惯,特别爱划代,10前所出的一本书,定位为中国第一代制片人,比如像尤小刚、刘大印、张纪中,这一批的电视的所谓的第一代制片人,整个创作是依赖于国家的,但是在当时来讲,对中国电视剧的生产和创作是非常重要的推进,张纪中在那个时候已经介入了创作的过程。讨论张纪中成功的经验有一点非常重要,他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我们整个电视剧产业化过程非常吻合。在这样一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新起的制片制度改革中,制片单位承担着风险。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这样热播的好作品,但它年年投资年年亏损。我们现在讲这种历史的意义是当时龚学平有85%的制片人是不合格的。我觉得在张纪中的组里已经不需要国家投一分钱,但是它整个的经济模式已经开始改变。第一代制片人在整个产业当时是依靠国家电视台,但是这一批人推出的一批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张纪中三大历史剧中的制片主任实际上是准制片人的制度。
中国的制片人不是财富的拥有者,而是整个创作过程的掌控者。这是跟国外 不同的地方。我觉得如果我们要采取划代的方式,来研究制片人历史的话,我觉得张纪中毫无疑问是一个领军人物。所以现在这种制片人的制度我觉得跟张纪中个人的创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逐渐的从导演中心向制片中心转移,更多的是以制片人为中心制,投资方更多的是以资金注入的环节。制片人对导演对整个创作的环节越来越具有决定权,张纪中对导演对演员对整个作品的运作,是切入到实质的内容。现在电视的制片人是对体裁主题市场定位等等一系列的专业化管理已经形成了一个电视剧制作的管理层面。我们对制片人的管理研究是不够的,更多的是其他的方面的工作。一个影片的制片方有的时候花的时间比导演还要多,所以现在很多的导演个性化的创作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一个整合,他个性的创作也要有市场和观众的品味联系在一起。80年代基本上导演一队人马,制片一队人马,这两方面经常会引起矛盾。第二,创作身份的转变。我觉得这些年创作身份所谓的独立制片人,在一起电视机构往往是充当执行制片人的机构,现在的制片人开始的是独立制片人的工作。第三制片的主体由国家向民营公司转变。张纪中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焦点,他的创作为什么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品质,我觉得张纪中的创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片场的角度进入电视。我觉得电影和电视的拍摄现场,往往对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武侠剧在香港有家传的班子来参加创作,比如洪家班,成家班。他们的创作大都是在片场形成的包括剧本的形成。我觉得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研究,从片场的角度来介入更多先决的条件。第二个张纪中名字已经具有含金量,这就是明星制片人的意义。第三个张纪中所有的作品,我没有看到张纪中的作品越出安全底线,通过主流媒体播放,没有一次是不行的。我们现在从制片的角度讨论电视剧的制作,是一次历史的转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