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十年过去了,赵宝刚仍然记得那一天,好像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1972年1月3日,下着鹅毛大雪,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开到了他所在的学校,北京68中,赵宝刚和同班的17个人连带着行李就上了车。学校位于牛街,开到首钢实际上是五站地,但他从来也没有往那边走过,在那个年代,广安门外就算是北京城外了,所以,当卡车驶出校园的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开始远离这个城市了。一路上大家都很高兴,能留在北京,还分到了工厂,那时候算是很庆幸的了。他平生第一次到钢厂,钢厂的高炉和烟囱在白雪的覆盖之下显得特别壮观。这时他十六岁,初中刚毕业。
第二天,烟筒开始冒黄烟,一片灰沉沉,雪化了以后地上全是泥泞。这天,工人师傅就带领他们参观工厂,当走到铸造车间的时候,师傅说:这是整个首钢里环境最艰苦的地方,除了班组里固定的工人外,在外面犯了错的人也会到这里来劳动改造。赵宝刚心里说:千万别给我分到这儿。可是刚出车间的大门,师傅就指着赵宝刚和另外一个同学说:你们俩今后就在这儿工作了。
在首钢期间,赵宝刚连续八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连续两年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
几年下来,跟赵宝刚一块去的17个同学中,有的大腿掉了,有的死了,他自己也几次差点因为工伤事故而丢了性命。在此期间,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相继到赵宝刚所在的班组来劳动改造,刚跟他们接触的时候,赵宝刚觉得很新鲜,可是随着接触的加深,他陷入了越来越深的悲哀之中不可自拔:他突然发现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自己就是掌握了很微薄知识的一个学生。于是,他暗暗发誓:我必须掌握一门生存技能。
在朋友的帮助之下,赵宝刚认青艺话剧院的演员徐京曾为师,开始学习表演。在学习过程当中他忽然发现自己嗓音条件很好,于是乎又找了一个老师,开始学习声乐,西洋唱法。赵宝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呆了七年,学唱歌、学指挥。当时北京只有有21个文艺团体,在后来的几年里,赵宝刚先后报考了每一个团体,都没有考上一个。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声乐的技能没有掌握到马上就能上台演出的份上,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形象,太帅,不是工农兵形象。年轻时的赵宝刚长得很像陆毅,只是生不逢时啊。
一次次的被拒绝让赵宝刚沮丧到了极点。天安门广场是他那时候最愿意去的地方,坐在天安门广场中间,望着毛主席像,后边背对着纪念碑,他开始去遐想一番,在那儿一坐就是一个晚上。有一天,在天安门广场坐了一会儿,怎么想都觉得没什么出路,于是,他横下一条心:就认命吧,就在工厂干一辈子。文/苗野
相关联接:赵宝刚的导演路:从首钢工人到著名导演(2)
赵宝刚的导演路:从首钢工人到著名导演(3)
赵宝刚的导演路:从首钢工人到著名导演(4)
赵宝刚的导演路:从首钢工人到著名导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