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也许是命运跟赵宝刚开了个玩笑吧,《渴望》一举走红,他和金炎联合执导的《编辑部故事》更是火得一塌糊涂,但是他第一次独立执导的电视剧《皇城根儿》却失败了,彻底砸了。
那时,赵宝刚的创作正处于一个巅峰的状态,很有名气了,大家就开始关注这个《皇城根儿》。可是当时赵宝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小导演遇见了大编剧。编剧叫陈建功和赵大年,两位是山河文学的代表作家,而赵宝刚只是一个小导演,他看出虽然剧本有问题但又没法去推翻,李晓明说:你敢提改剧本,他们还不把你给你杀了。《皇城根儿》拍完之后,赵宝刚请了北京所有的专家去看片子,住在友谊宾馆。第一天上午,大家看完了片子,到吃饭的时候,没人理他,赵宝刚心就虚了。等到下午看完了,又到吃饭的时候,还是没有人理他,赵宝刚当时这心就凉了,都放了七集了,还没人理他,他想:这肯定是砸了。那天赵宝刚脸成菜色,全都绿了,从没经过这打击呀。晚上又播了两集,回房间的时候赵大年跟他说了第一句话:这两集还行。赵宝刚心理明白了:那肯定是前几集都不行。第二天全看完的时候,专家们给《皇城根儿》总结为八个字:前八集臭不可闻,后八集精彩绝伦。
播出之后,《南方周末》头版登了一篇对赵宝刚的采访,是宏观上的表扬。一个星期之后,还是《南方周末》,又登出了另外一篇批评的文章,最后一句话让赵宝刚至今记忆犹新:我奉劝赵宝刚一句,不要再当导演了。
于是,在后来整整的一年里,他闭门思过。他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这一段的反思在赵宝刚的导演生涯中是一个转折点。前边拍的都是指定产品,不代表艺术家个性的创作,当知道了自己的长项和弱项以后,赵宝刚决定要自己组本子,拍自己喜欢的东西,认真经营一下自己。他先是把中国当时的现状分析了一下,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一部真正的纯粹写情感的片子。于是。赵宝刚决定了要拍爱情题材。
《过把瘾》的出笼是非常艰难的。
剧本送到文化局里审批,当时的局长是这样审批这个剧本的:他在第一页上写了两个字:无聊;第二页上写:庸俗;第三页上写:下流。从第一页到最后一局长每一张都用红笔圈上了类似这样的字。基本上就给否定了,这下赵宝刚可没辙了。本来,在他拿到文化局审批前演员已经选好了,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已住进了剧组租的饭店。大家都在那儿等着呢,怎么交待呀?想来想去,还是装病吧。于是,他回家就跟妻子商量好了,第二天他就住进空军医院。
然后告诉大家是心脏不好,要修养,剧组自然就会散了。
可是第二天一早起来,赵宝刚却对妻子说:我不走了,今天正式建组。丁芯懵了,问:怎么回事?赵宝刚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这戏大获成功。马上就开拍,48天就拍完了,拍完之后就拿中央台去审,当时就签了合同了,一套8点黄金档播出,20万块钱就卖了,那时候没有钱的概念。可是中央台提了三个意见:第一,王朔不能挂名,第二,不能用《过把瘾就死》,改成《都是为了爱》,第三:里边有一些个别的话要删掉。赵宝刚就跟王朔说了这情形,王朔说:只要你能播出,我的名爱挂不挂,但是《过把瘾就死》这名你不能给改了。赵宝刚说:咱叫《过把瘾》。王朔说行!
《过把隐》播完得到了一片赞扬声,没有说不好的,中央台接了几麻袋的观众来信。
赵宝刚那时候用王志文就是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偶像,他当时打定了主意要在自己的片子里让小生当道。只要赵宝刚用他,他就必让他走红无疑。让小生当道,就是圆他自己的梦,他一直认为是自己生不逢时,如果要有人用他,他必红无疑。带着这个私心,赵宝刚打造了王志文,在《皇城根儿》里王志文演的是一个小痞子,到了《过把瘾》里就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男人,穿着打扮、形体动作、面部表情都要让人家看着很舒服。王志文爱玩酷,赵宝刚告诉他:酷是真酷,不能玩酷,你要打磨掉它,要想着怎么做到真酷。另外王志文身上有些痞气,这也要打磨掉。
王志文一举成名了,因《过把瘾》获得了“飞天奖”的最佳男主角。这个尝试成功了,赵宝刚要要更进一步的成功。
赵宝刚决定连推三部王志文的电视剧,把他推到顶峰。于是,《过把瘾》之后,他就策划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由王志文主演,许晴配戏。这之后又拍了海岩(blog)的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徐静蕾(blog)的成名之作就是这部戏。
一切都按着赵宝刚的自我经营计划顺利进行着。完成了这三部之后,人们开始说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导演了,而且从《一场风花雪月》开始他就被定位每一部都捧红新人的导演,已经有品牌效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