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专题 >正文

《大国崛起》第八集--寻道图强(俄国)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21:08 新浪娱乐

  序

  在亚欧大陆北部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一方面,为了追赶欧洲强国的现代化步伐,它的一代君主曾以学生身份四处寻师问
道;另一方面,它又凭借传统的君主统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扩张成为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帝国,并以欧洲事务仲裁者的身份逞雄一时。

  从18世纪初开始,由沙皇主导的改革,使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

  在寻找自己发展道路的两个世纪里,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本集片名:第八集 寻道图强

  从每年的10月起,俄罗斯开始进入了长达六个月的漫长冬季。1698年10月,莫斯科弥漫着比严寒更加肃杀的恐怖气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000多名谋反的射击军官兵,被车裂、枭首和绞刑处死。受刑的人们以一种殉道者的姿态面对最残酷的惩罚,他们手中举着蜡烛,大声地唱着赞美诗,在他们脸上表现出来的是愤怒,而不是对死亡的恐惧。

  监刑的是沙皇彼得一世,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

  射击军为什么要反叛自己的君主呢?这与彼得一世做的一件看上去离经叛道的事情有关。

  一年前,沙皇曾匿名前往西欧留学。

  荷兰赞丹,今天这里是一处普通的欧洲小镇。三百多年前,这里却是欧洲最大的造船中心之一,这里建造的船只航行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1697年8月,赞丹来了一群学习造船的俄国留学生。学生中有一个名为彼得的人,自称是个下士。这个身高两米多的下士,就是俄国的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和工匠们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饭,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由于手艺出色,他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除了荷兰,彼得一世还到了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英国等国家,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萨哈洛夫

  他在荷兰学习

城市建设,在英国学习建筑学,他还获得了相应的证书。他和牛顿有过交往,与他讨论了科学方面的问题。他参观博物馆、音乐厅、各种文化艺术场所。

  在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大国的君主能像彼得一世这样,远涉重洋去国外吸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他的这一行动在俄罗斯激起了轩然大波。

  采访:中国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 教授 张百春

  俄罗斯民族就认为,自己的民族很独特、很伟大,自己的民族信仰东正教,也是非常独特的,所以他们就认为自己有非常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很显然他不是拯救自己,也不是拯救周围的国家和民族,而是拯救整个世界。

  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与历史上一次特殊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1472年,当时的莫斯科大公迎娶了东罗马帝国的末代公主,此后俄国的统治者们开始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他们继承了罗马皇帝“双头鹰”的徽章。今天这个徽章被确定为俄罗斯的国徽。

  采访: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 院长 谢·叶辛

  这是我们从拜占庭最后一个皇帝的侄女那里继承来的,可能它象征着要注视整个世界。

  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戴上了罗马皇帝使用过的王冠,成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在俄语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恺撒”。

  16世纪初,一位俄国东正教的长老上书沙皇称:人类的历史就是三个罗马的历史,前两个罗马已经灭亡了,最终一切信奉基督教的王国将合并到沙皇的统治之下,莫斯科作为第三个罗马将永世长存。

  采访:俄罗斯世界历史研究所 所长 阿·奥·丘巴利扬

  就是说俄罗斯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俄罗斯也可以称为连接欧亚两大文明的桥梁,这也反映在俄罗斯的民族意识形态和它的独特作用上,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在这种唯我独尊的信念支配下,俄国的沙皇们迅速地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向东,沙皇俄国越过乌拉尔山侵入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在南方,俄罗斯的军队与波兰和奥斯曼土耳其开战。到彼得一世登基的时候,俄国已经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的大帝国。

  但是,除了广袤的国土,俄国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欧国家。

  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俄罗斯和西欧的差距,激发了彼得一世留学的愿望。

  采访: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刘祖熙

  作为一个君主,是第一次,俄国君主第一次访问欧洲,过去(俄罗斯)都是比较封闭的,他(彼得一世)是感觉到这个国家落后,要使俄罗斯上升到一个强国的地位,不光是要扩大领土,而且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他埋名隐姓,组织一个大的使团去访问。

  但是,当彼得一世真正迈出国门时,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臣民在心理上根本无法接受他的举动。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将俄罗斯人在几个世纪中养成的民族优越感打得粉碎。承认自己落后于他人,对任何民族来说可能都是极为痛苦的。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彼沃沃洛夫

  因此就出现了这种说法,那个人不是彼得大帝,他被人替换了。他不是真正的沙皇,真正的沙皇已经被杀了。

  1698年7月,正在威尼斯参观兵工厂的彼得一世接到国内密报,四个射击军军团造反了。造反的目的是迎立一位真正的沙皇,杀掉一切不中用的领主和外国人。彼得一世日夜兼程赶回莫斯科。他以最残酷的方式镇压了叛乱,亲手用马刀砍掉了一个士兵的脑袋。

  暴乱平定之后,彼得一世发动了一场社会变革。他废除了俄罗斯的传统历法,以欧洲通用的公元纪年取而代之;他按照西欧的语言习惯改革了俄罗斯文字;他命令所有的俄罗斯人剪掉长长的胡子,要想保留胡子就得交重税;他强制推行欧洲的礼仪服饰,要求每一个体面人必须做一套“西装”。

  为了“打开一扇通往欧洲的窗户”,1700年9月,彼得一世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目的是从瑞典人手中夺取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便取得和欧洲的直接联系。

  俄国动员了十倍于对手的兵力。但是,十万俄军却被八千瑞典士兵轻而易举地击溃了。

  采访:俄罗斯历史学家 巴甫边科

  俄罗斯军队失去了所有的炮兵,军队也失去了指挥官,因为大部分的以雇佣兵为主体的俄罗斯军官都被俘了。俄罗斯军队当时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失去了整个的指挥官阶层。

  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战败后的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

  陆军完全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海军开始组建;为了满足对装备和后勤物资的迫切需要,大量的工厂在乌拉尔山地区建立起来;军队需要合格的指挥官,彼得一世不仅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这些新式的学校完全按照兵营管理,为了监督学员,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课堂上。

  1709年,在被瑞典军队打败了九年之后,俄罗斯军队再次与瑞典军队交锋。这一次他们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俘虏了指挥作战的所有瑞典将军。瑞典国王侥幸逃脱之后,带着不到100人流亡土耳其。

  战争的结果急剧地改变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法国的一位公爵写道:经常使欧洲北部国家感到害怕的瑞典,即使不说它已经被消灭了,它也是垮掉了,而另外一个迄今默默无闻,除了自己的近邻,从未影响过别国的国家非同小可地崛起了。

  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个对俄罗斯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他放弃了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俄罗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从瑞典手中夺来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首都——圣彼得堡。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彼沃沃洛夫

  这是一个穿着欧式服装,讲着欧洲语言的城市,同时还生活着很多外国人,彼得大帝希望看到这样的情景,希望看到这样的俄罗斯。好像在他开始书写俄罗斯历史前,俄罗斯历史就不存在。好像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张白纸,他重新书写了历史,他重新绘制了在他之前的俄罗斯千年历史。我认为这是一场悲剧。

  彼得一世不顾一切地推行着他的改革。俄国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岑评论说:在他野兽般的巨掌中有俄罗斯的未来。彼得一世也认为自己的严酷无情正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而且他觉得自己有理由对俄罗斯人形成精神感召。

  从19岁开始,彼得一世以下士的身份在军中服役,靠着战功,而不是沙皇的身份获得了海军中将的军衔,在有生之年,他的个人用度从来没有超出一个海军中将的薪俸。他甚至到一个钢铁厂像普通工人那样劳动一天,用挣来的8块钱买了一双新鞋子。

  在一次接见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时,彼得伸出右手说:“你看,老弟,我是沙皇,但我手掌上有老茧,这些都是为了给你们示范”。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萨哈洛夫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一切,他希望所有的人也能像他那样,但这是不可能的。这对人来讲是不能承受的,对他的支持者来讲也是不能够承受的,彼得最后是孤独的,人们不能承受彼得残暴、野蛮的要求。

  用野蛮方式推动俄国文明进程的彼得一世没有意识到,他的改革正在将俄罗斯人推向忍耐的极限。彼得一世几乎强迫所有的臣民毫无保留地奉献一切。俄罗斯已经没有了自由人,不仅农奴,连贵族也必须从19岁开始一直到死都为政府服役。

  他强加给俄国人的压力,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无法承受。1716年11月,太子阿列克谢叛逃了。彼得一世借助武力强迫太子回国之后,亲自参与了对太子的刑讯,当时在场的一位大臣做了这样的记录:“沙皇严厉地斥责了太子的罪恶阴谋。这时太子以一种完全出人意料的坚决口吻承认,他想煽起全俄起义的烽火,……他宣称他是古风旧习以及俄罗斯信仰的维护者,而且以此赢得了人民对他的同情和爱戴。”

  采访:俄罗斯历史学家 巴甫边科

  彼得的儿子死因不明。有些人说他没有经受住拷打,所以死掉了,也有流传说他被窒息而死。不管怎样,彼得参与了拷打以及致他死亡的整个过程。

  在太子死去的第二天,一位欧洲外交官惊奇地发现,彼得一世照常出席了一系列国务活动,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去世了。这一年,由他亲自创建的国家科学院正式成立。彼得一世留下了一个空前强大,但在精神上却失去平衡的俄罗斯帝国。他为俄罗斯打开了“面向欧洲的窗户”,将一个守旧的国家推上了改革的道路,但与此同时又在相当程度上割断了这个民族和自己历史的联系。

  也许,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后发国家都会面临的棘手的历史课题。毕竟,拥有悠久传统的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能割断历史,也不应该迷失自己的文化归属。

  彼得大帝死后,俄国在37年间换了6位沙皇。这些沙皇中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和能力肩负起彼得一世开创的事业。帝国的首都重新迁回了莫斯科,彼得一世签署的法令大多数被废除了。俄国回到了彼得一世改革前的状态。

  1762年,一位33岁的女皇登上了沙皇的宝座,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几乎是在一登基,这位年青的女性就宣称自己是彼得一世的继承者,俄国将重新回到彼得一世开创的道路上。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采访:中国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研究员 左凤荣

  我觉得这个首先跟叶卡捷琳娜她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系,因为她是个德国人,她的家庭教师是个法国人,是一个接受西方当时启蒙思想教育的一个人物,所以应该说,叶卡捷琳娜二世从小,她就受过这样的影响,所以她从心里头还是认为西方的东西应该是比俄国先进的。

  叶卡捷琳娜二世15岁时远嫁俄国,当她在宫廷舞会上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丈夫时,就对婚姻失去了信心。她在回忆录中直言不讳地写道,“我心中预感到我们之间不会有任何幸福可言,只有政治雄心激励着我。我内心中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力量,使我一刻也不怀疑我将自然而然地变成俄国女皇。”

  作为一个外国人,叶卡捷琳娜如何赢得俄罗斯民心呢?

  她首先将自己变成了一个纯正的俄国人。叶卡捷琳娜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放弃了原来的信仰皈依了东正教。为了学好俄语,她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当睡意袭来时,她干脆光着脚站在冰凉的地板上。终于有一天,她晕倒在房间里,御医诊断为严重的肺炎。

  叶卡捷琳娜的作为,让俄罗斯人深受感动,当她拖着病体,在皈依仪式上用略带日尔曼口音的俄语背诵了长达50页的祈祷文时,曾经一度反对她的大主教也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

  采访: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张建华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丈夫,彼得三世,他从小就在德意志长大,他甚至不会说俄语,处处蔑视俄罗斯人,蔑视俄国,而恰恰跟他相比呢,一个真正的日耳曼人,也就是叶卡捷琳娜,恰恰到了俄国之后,非常虔诚地皈依了东正教,认真地学习俄语,而且在俄国人面前,是一幅母仪天下的形象,因此说,她很快地就得到了俄国老百姓的承认。

  这位来自德意志的女皇,融入到了俄罗斯的传统之中。她将给俄罗斯带来什么呢?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俄国的时候,启蒙运动正在风行欧洲大陆。法国的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倡导的民主和法制观念,逐步深入到许多欧洲人的思想中。女皇以一种近乎崇拜的心态看待这些启蒙思想家。她给伏尔泰的信中说:“从17岁起,我能自由地支配我的时间以来,您的著作是我最好的师友。”

  采访: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 秘书长 刘文飞

  她是在俄国开始普及教育,然后我们也知道,就是俄国的文学,尤其是俄国的女性文学,实际上就是从叶卡捷琳娜开始的,我们如果要是写一部俄国女性文学史的话,那第一位女作家很可能就是叶卡捷琳娜本人,因为她自己出钱办了几个讽刺文学的杂志。所以这个人在文化方面对俄罗斯肯定是有贡献的,一般的人也认为,她是非常开明的一个君主。

  为了筹措教育经费,叶卡捷琳娜二世放弃了皇室基金,这笔沙皇的个人经费大约占当时整个俄国国家支出的十三分之一。

  斯莫尔尼宫现在是圣彼得堡市政府所在地,十月革命时这里曾经作为革命的指挥中心,它最初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办的斯莫尔尼学院的校舍。斯莫尔尼学院是俄罗斯第一所女子学院。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看来,要使一个国家的公民变得理想而完善,就要依靠每一个人的第一个老师——母亲。

  采访:俄罗斯历史学家 巴甫边科

  1775年,在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建立了四年制的学校。而在各省的县城里面则建立了两年制的学校,在18世纪末,全国有两万多学生在这些学校里学习。

  【圣谕,双头鹰】

  176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的第五个年头,她开始推行自己改革中最关键的一步,她要将欧洲的法制引入俄国。她花了两年时间亲笔起草了《法典起草指导书》,这部长达600页的《指导书》中,通篇浮现着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她宣称:“我需要人人遵守法律,但不需要奴役。”也许是时代的变化,叶卡捷琳娜二世试图采用和彼得大帝不同的方式来推进改革。

  1767年7月30日,来自全俄罗斯的564名立法委员会代表在克里姆林宫集会,新《法典》的起草工作由此开始。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委员会召开了200多次会议,但是新《法典》仍然没有制定出来。

  因为俄罗斯的统治者并不愿意给占人口大多数的农奴以法律地位。在当时,农奴是可以像物品一样被买卖的。

  采访:俄罗斯历史学家 巴甫边科

  要么卖单个的人,要么把一个家庭都卖掉,孩子被从父母的手里抢走,总之就像买卖牲口一样。比如说打牌输了,要么就是为了还债,或者就把农民当作行贿品,送给他人。

  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和巩固,与俄国劳动力资源稀缺有关。在彼得大帝时期,全国的人口不到1600万,而俄罗斯又拥有广阔的未开发的土地。农民不堪地主剥削时往往会选择逃走。由于人口的大量逃亡,莫斯科在历史上曾两度变为空城。为了维持统治,统治者只能用强迫的方式把农民像奴隶一样束缚在土地上。

  标榜自由和人权、一心要改革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又一个路口上再次遭遇到传统和现代的矛盾,确切地说,是遭遇到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她能不能往前走一步,废除掉农奴制呢?

  采访: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闻一

  要废除它,不可能。如果要在当时废除它,必定要危及沙皇的统治,危及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的统治基础。

  1768年12月,在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的情况下,立法委员会宣布无限期休会。叶卡捷琳娜二世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措施失败了。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没有改变俄国社会的实质。靠君主本人来推动的改革不可能用来推翻自己。所以,当叶卡捷琳娜二世听到法国革命的消息后,她公开指责启蒙思想是“法兰西的瘟疫”。

  为了建立帝国,女皇把更多的人变成了农奴。和彼得大帝时代不同的是,女皇给了贵族们更多的自由,因为女皇需要他们的支持。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萨哈洛夫

  贵族也是人,他们也需要自由。叶卡捷琳娜给了他们这些自由,这是俄罗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而这些在彼得时代,是完全被禁止和镇压的。

  这位以彼得大帝继承者自居的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采用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方式,追求俄罗斯的强大。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34年时间里,俄罗斯帝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得了通往黑海的入海口,三次瓜分波兰,18世纪80年代,叶卡捷琳娜宣布: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归属俄国版图。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女皇本人则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君主。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彼沃沃洛夫

  她有一个大臣,一个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叶卡特琳娜死后说过,我不知道这之后的欧洲将会怎么样,但是我知道,在叶卡特琳娜做女皇,而我作宰相时,我可以说没有俄罗斯的同意,欧洲的大炮不能发射任何一发炮弹。

  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席卷了整个欧洲的拿破仑军队在这个庞大的帝国遭遇败绩,俄国为整个欧洲挽回了败势。181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被祖母寄予厚望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骑着白马进入巴黎,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俄罗斯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

  然而,由于农奴制带来的社会矛盾无法解决,俄罗斯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依靠武力扩张来维持大国地位的辉煌,只能是短暂的。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急行军。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1856年俄国和英、法两国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罗斯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

  采访: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刘祖熙

  这两种制度的斗争,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农奴制度,尽管当时的俄国士兵非常勇敢地作战,但是,武器各方面,技术没法和船坚炮利的英法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采访: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张建华

  这是一场海战,英国法国使用的是铁甲舰,大口径的作战的炮,那么俄国呢,相当一部分使用的还是木帆船。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步枪射程,是俄国步枪的三倍,他们的强大火力给一名28岁的俄国炮兵连长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描述道:“……从四面八方传来子弹的呼啸声,炮弹就在不远的地方爆炸,震撼得我们全都感到恐惧。”

  这位连长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作家和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伯爵。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0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农奴制的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的开篇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接下来,俄罗斯强国的道路该如何继续?

  从战场返回后的第二年,托尔斯泰就急不可耐地前往欧洲,他希望在那里找到俄罗斯未来的出路。当时的整个欧洲似乎都在进行一场追赶英国的赛跑,工业化、资本主义制度几乎成为富国强兵的唯一秘诀。

  但是,托尔斯泰此行看到的不仅是欧洲强国的发达,还有资本主义在原始积累阶段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当时的欧洲各国正在接连爆发工人起义。托尔斯泰失望地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消除社会的贫富差异,没有改变人压迫人的现实,没有给人带来更多的自由。

  和托尔斯泰同样困惑的,还有许多一直在探讨国家发展道路的知识分子,无论是贵族出身还是平民出身,面对在强国之路上几度起伏的俄国,他们开始了新的思考和选择。

  采访: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 秘书长 刘文飞

  因为我们知道。在俄国文化史中间,或是在俄国思想史中间,实际上是一直有两大相互对立的倾向。我们把它叫做西方派,另一派叫做斯拉夫派。所谓的西方派,就认为呢,西欧的文明,就应该是俄罗斯文明的样板,西欧的一切都是好的,西欧的教育、西欧的社会、西欧的民主,都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就是走西欧人的路,这就是他们的,西方派的答案。另外一派叫斯拉夫派,这一派就认为,彼得改革之前的所谓的俄国的东西都是很好的,非常宁静,很和谐的村社制度,然而彼得的改革,使俄罗斯出现了一个整个民族的分裂,所以彼得实际上是俄罗斯民族的一个历史罪人。

  正是在争论的过程中,俄国涌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普列汉诺夫、托尔斯泰等一大批思想和文化巨匠。他们的思考,开始跳出简单的传统和现代之争。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俄罗斯民族摆脱了学生的地位,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来观察和思索外部的世界,并且可以毫不羞涩地用自己的语言向整个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

  19世纪后期的俄罗斯先进分子中,有的主张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有的要完全按欧洲的模式改造俄国;有的提出刺杀沙皇并付诸了实践;有的则走向农村,去平分土地。别林斯基则表示:“社会主义对于我变成了新的理想”。

  在各种思想选择和实践运动中,俄国走进了20世纪。1905年,当俄国在与日本的战争中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终于迫使沙皇成立了国家杜马,同时还任命总理大臣来主持改革。

  托尔斯泰并没有在这种变化中看到希望。他给总理大臣写信说,只有“率先站在欧洲各民族的前列,促进人民消灭由来已久的、各民族共同的私有制的不公平现象”,才能让俄国尽快地发展起来。

  采访:中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吴泽霖

  他最基本的一个思想,就是应该走一个共同的,富裕的道路,农民村社的道路。大家没有私人财产,大家一块儿来走那种,互相一块儿协作,一块儿生活,这么一条道路。

  但是,托尔斯泰向往的公平与和谐没有到来。仅仅两年之后,沙皇就解散了国家杜马。一切改革无从谈起,沙皇政府在社会的持续动荡中延续着它最后的时光。在过去近两个世纪中曾经将国家带向强盛、但却始终无法触及君主专制制度本身的沙皇改革走到了尽头,俄罗斯的发展需要新的力量来推动。

  1910年10月29日,一生在为俄国寻找出路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

  在一个乡村火车站中,他病倒了。八天后,82岁的托尔斯泰带着对俄罗斯未来的深深忧虑去世了。

  托尔斯泰和所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色彩。令人痛苦的历史和现实,使得他们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未来。对于俄罗斯人来说,生活就像一条追寻理想的朝圣之路,他们肩负着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

  也许,正是这一切,使俄罗斯民族的命运具有了一种悲壮的色彩;也恰恰因为这一切,使俄罗斯民族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之一。

  和托尔斯泰同时代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托尔斯泰去世四年后,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沙皇俄国陷入战争泥潭,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