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湖南卫视电视剧《血色湘西》研讨会实录(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18:10  新浪娱乐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戴青:看这部剧我是完全被征服了,特别着迷,把自己降格为一位普通观众,不再当职业的批评家。

  这部剧是我觉得这么多年,真的在抗战题材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作品。刚才各位专家、老师都谈了那么多,我从两点来谈一下我的感想。

  我集中说两个感想,是我自己体会比较深的。

  第一,《血色湘西》是一个情节剧的模式,但是它是一个类型的超越和创新,在这些年抗战电视剧当中是非常有特色的。它怎么能够调动不同的观众群体呢?

  在我的身边,我看到我的一些本科生、研究生在上课当中,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非常喜欢。刚才尹鸿老师也说,我们的电视剧、电影,各种文艺样式很多,年轻人可能对电影的追逐、热爱更强,电视剧我们一直都觉得在中老年、下岗职工、家庭主妇占的比重更多,怎么样能够成为年轻人消费的一个媒介艺术形式呢?一方面是在制作精良上。另外一方面在内容的超越和创新上,实际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个剧青年观众、青少年观众特别喜欢的一点,它在表现爱情上是非常独到的。一个是它的恒定意味和它的传奇色彩。我们其实看三怒和穗穗的爱情,实际上是非常有罗米欧与朱丽叶的色彩,两个相爱的年轻人隔着世仇和杀父之仇,现在中国版的一个翻版,是这样的意味,但是在表现上是出新的,而且表现得荡气回肠。一个电视剧能够把爱情主题感染得这么成功,那么扣动人心,而且荡气回肠,这本身对青年群体、中年群体这样观众群体的争取是非常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

  我也对比了经典的17年的文学作品当中,他们表现的爱情这样一种模式,比如我们熟知的林道静式的爱情模式,她的爱情抉择和人生历程,她的革命道路往往是处于一种同构同步的一个状态。在这个剧中,这种恒定意味,不论它的出身是怎么样,隔着世仇,隔着杀父之仇,也无论她的生活环境还是时代大的变化,怎么样来改变一个人,穗穗从一个山民的女儿到变成一个革命者,无论是这种改变,而她的内心在情感的归属上始终都是石三怒。这一点上实际带有非常强的传说意味,能够为长久的人们所口口相传和感动人心的爱情,往往具有这样一种特征。这一点也是这个类型剧在处理爱情剧上一个独到之处,也是特别打动人心的一点。

  我给学生讲课分析作品的时候也跟大家说,平常一个作品如果能够把爱情表现好,如果你这个主题当中涉及到爱情比较多,如果你能够把爱情表现的非常到位,这个剧基本上成功了一大半。《血色湘西》尽管有儿女情长、有民族志、民族精神,有壮志情怀,但是因为它是一个爱情史和人物的精神成长史。而到了后半部分,自然随着人物的生命历程,自然铺展到抗战主题、抗战主旋律。所以,在爱情的叙事当中和宏大的抗战叙事双重的叙事当中,这种类型的元素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出新、创新的方式在往上提升。这个作品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对年轻观众的争取,我们在很多电视剧当中都能看到,比如《烈火金刚》、《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一系列的作品。

  在爱情表现上第二个特色,刚才我们谈到恒定性。另外,它和这些作品当中个人的情感往往成为抗战题材或者是革命军旅题材的一个点缀或者是陪衬,这样一种地位相比,这个剧是有它出新的地方,这也是我认为它在类型的创新上一个独到之处。它整体上是以一个年轻人的爱情、精神成长史作为一个雄厚的叙事基础,然后自然舒展和提升,而不是像《铁道游击队》整体反映一个地区的人群,那个更多事的意味可能大于情的意味,这个剧里仅仅扣的就是情。从这一点来看,我的泪为什么要流呢?正式这样一种特别真挚强烈的情感冲击征服了观众,所以,我说我自己自动降格为一位普通观众。同时你看完那部剧,有的剧你也会流眼泪,比如韩剧一些作品,但是不一样的在哪儿呢?这个作品最终让你的感情净化和升华,而不是有些苦情戏,也很煽情,像《妈妈再爱我一次》,我们看的时候也会拿着手绢哭得不得了,但这个情感是往上提升和净化的。它的儿女情长尽管最终上升到主流价值观,但是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不是一定拔高,而是自然而然让你体会到情感激荡,这就是所谓的既要有观赏性,同时又要有思想性、艺术性,这是非常鲜活基础之上的提升,这是非常难得的。

  这部作品的精良之处、各方面的成功,给我们提供的启示和经验特别多,这也是我们争取年轻观众和争取更大多数老少咸宜,让这部作品雅俗共赏,提供特别宝贵的启示。

  另外,这部作品有非常深厚非常斑驳复杂的美学的意韵,这主要体现在爱情叙事和抗战叙事没有办法概括的神秘的命运感,这也是这部作品让人着迷的一个非常亮的亮点。很多作品一旦电视剧成为精品,一定要作为类型剧是要突围的,否则可能呈现一种大众文化配方模式的产物。而这部作品突围很成功,在于每一个人物命运感,就像沈从文《边城》的作品当中,老大最后能不能回来,也许能回来,也许不能回来,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学意味和文学色彩,这也是争取文化层次比较高观众群体的一个特别有效的手段,就是它的文化意韵、文化的丰富性非常成功。就像曾教授说的,这部作品具有了史、诗、思多重的氛围,不光是人性的爱情冲击力,同时有了背后的文化感和神秘的命运感,这是好多杰作的一个共通之处。把这个东西如果处理得很好、调用得很好,这个作品就有了神气、灵魂。

  我几乎不想挑这部作品的毛病,尽管有些在设计上,像尹老师说的童莲,整个演员班底都特别棒,但是童莲稍微年轻了一点,演员的外形,老觉得叫“娘”有点不合适,可能因为我们希望这演员都更量力,她和穗穗的年龄感差距有点太近,也使得角色的厚重稍微把握上有一点点分寸上欠缺一点、火候上欠缺一点。但总体上,导演对演员的外形气质、造型、化妆等等都特别棒。

  我是作为一个欣赏者,有一定职业素养的欣赏者来评点这部作品。

  主持人:确实爱情最具有命运感,命运是最说不清楚,最深奥的,讲的很好。

  人民日报文艺部报道组组长李舫:大家已经对作品进行了很好的解读、阐释,我就做两分钟的补充。

  第一,在11月份的时候我们已经专程到长沙对这部电视剧的主创人员进行了采访,对湖南卫视2007年所做的一些品牌战略的推广进行了了解,先有了一个很深的认识。但是回来以后,因为后来年底,国家领导人出访各方面的工作比较多,报道还要再滞后一些。

  今天我是代表我们王主任参与这个会,我自己的文章随后会奉上。王主任让我替他说几句话。

  第一,过去的2007年,很多媒体在做2007年的文化盘点。谈到2007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名词是不能忽视的,就是湖南卫视所掀起的收视狂潮。2007年3月份的《恰同学少年》,到2007年岁尾的《血色湘西》,2007年让我们刷新了对湖南卫视整体的印象,因为以往我们把湖南卫视同娱乐,同比较轻的、比较浅的、比较大众的、比较娱乐文化,但是近一年来,它的三部作品让我们刷新了它的认识,以湖湘精神为背景,其实创作了一批代表着湖湘文化的敢为人心、倔强好奇,包括兼容并蓄,包括奋勇拼搏精神的文化品质,这种文化品质产生了他们的文化产品。就像尹鸿老师所说的,湖南卫视把自己从一个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转述者成为一个内容制造商,在全国起了很好的典范。

  第二,我们常常提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提出有一个广阔的背景,在政治上崛起和在经济上的繁荣。接下来对我们的文化现象其实是提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策略,但是可能也反映了我们对某种文化品质和某种文化产品方面的缺失。湖南卫视在这方面其实是在国家形象方面进行了一个很好的阐释,我所说的国家形象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但是反过来我们的文化作品、文化产品其实是我们国家形象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很好的文化建设。在这方面湖南卫视用它的品牌策略所达到最后文化上的关怀,在我们国家文化塑造上面做的工作,这是我们媒体需要进行大力分析和宣传的。

  张光北:我拍戏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是昨天特意从四川飞过来,特别想参加这个研讨会,我跟导演说,研讨会我得赶回去,因为研讨会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我现在自己做着导演,也做着制作人。

  去年龚导给我看这个剧本的时候,我用6个字来概括这个剧“有血性,见人性”。我看了以后很激动,我跟龚导说这是一个好剧本,非常好。按道理,我这次是绿叶配红花,但是我和龚导有点缘分, 我们俩20年了,第一部戏就是和龚导合作。我拍的第一部电视剧《芙蓉镇》也是在湖南这个地方拍的。所以,20年以后,我又去湘西,又去我出道第一部戏的地方,特有情感,我就特别愿意去了,包括和湖南电视台的情感。

  这部戏的成功,第一要感谢编剧以及导演。因为如果没有好的编剧,没有好的导演,就不会有好戏。另外,是湖南电视台给了这么好一个平台。实话实说,我当时在组里说,龚导,你这个拍摄条件在中国电视剧剧组里应该是顶头了。比如说你的周期没人管你,你的设备大炮跟全程,你的四台机器跟着,非常震撼。还有湖南电视台利用自己的资源,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大家看到这个景,本身湘西张家界就是好地方,凤凰这一块就是世界和驰名的地方,但是你看到搭的那些景,真是花了大价钱,是一般电视剧不敢的。

  为什么不敢?湖南台有自己的平台,湖南台不去求中央电视台,不去求任何电视台,我自己播,这是湖南台最牛气,是别的电视台谁也没有这个优势的,包括我们北广传媒集团。这样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才能造就这么好的电视剧。

  第二,演员。龚导是他这么多年的努力、积累,应该是出成果的时候了。《恰同学少年》的确不错,但是我认为这部戏综合实力来说,才能看出龚若飞真实的能力,那是他20多年不懈的努力到今天开花结果的时候了。我觉得湖南能培养出这么一个大导演来,应该是一种幸事。

  还有演员,这次演员没使什么腕,原来一部戏的投资,可能50%以上都被演员拿走了,这部戏好像拿的很少很少,这部戏的演员投资比例可能不到四分之一。说明什么呢?把钱全用在制作上了,包括我们看的景,这些都是作为对中国观众最负责任的事。每一个演员如果说你想成为艺术家,想艺术的路走的很长久,要拍这种戏,这种戏是磨炼人的戏。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戏都很假,八路军不像八路军,国民党不像国民党,日本鬼子不像日本鬼子,为什么呢?就是他不去体验生活、深入生活。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这波演员,白静包括李恒,每一个演员都是在忘我的创作,在生活,在体验,这一点是很感动人的。他们在水里边,很冷,一泡就是一天,原来我们老演员年轻的时候也这么干,现在这样的演员不多了,这么玩命,这么忘我,这是应该肯定的。

  所以,我要逐个龚若飞,祝贺湖南电视台拍了这么一部好戏,谢谢!

  陈旭光:刚才各位领导、专家还有演职人员都发表了很精彩的、很好的讲话,我也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做一点点补充,或者说在某一些方面做一点呼应。

  我想从几个术语或者是几个词,从这几个角度稍微做一点呼应。

  第一个词是杂种电视剧。第二,中等成本大电视剧。第三个是新人形象。第四个是细节见匠心。

  所谓杂种电视剧,我是借助当年评价《红高粱》杂种电影,张艺谋自己也认可这种杂种电影的说法,就是什么东西都有一点,民族大意、抗议、传奇,最传奇、最边缘化的东西跟儒家文明比起来。然后最核心、最主旋律的东西,全部一锅放在一块儿煮,当然煮得非常好。看了《血色湘西》,我也有一种杂种电视剧的感觉。只有杂,各种要素、各种文化现象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艺术形态略微有些淡化的时代,它如何表现一种共同文化,如何表现一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够认同的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这其实是所有艺术作品、文化作品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怕杂,但是要融得好。只要融得好,不仅能够引发最强烈、最热烈观众的认可和共鸣,不同层面、不同阶层的。同时作为文化产业,也能够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从《血色湘西》里,我们能发现它里面各种素材、各种元素非常博杂,稍微列举一下。比如爱情、家族、传奇、侠义、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少数民族,还有国际友人,国际共同抗日这样的元素,仅仅是国际友人这里边就区分为士兵和牧师,什么都有,应有尽有。而这些博杂的要素都统一在若干主流价值观的超越性的、终极性的价值观之上,这种超越性和终极性的价值观就是爱情,就是一个大中国。就像里面很动人的情节,他们家的族长跟着那个先生学什么是中国,中是什么意思。龙十四爷跟他的孙子的对话,这是一种画龙点睛。正是这种超越性和终极性的价值观把这些好的要素都融合在一起。而这些好的电视剧要素的融合才有好的故事,以人为核心。我们会发现电视剧里边各种活生生的青年形象,电视剧里面非常紧密、非常紧凑的、丰富复杂的人物关系,充满青春偶像气息的人文形象,这些人物群象的发展,而且这些年轻人的成长经历跟一个民族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形成,他们是并行不悖的,是多条线索一起向前发展。

  最后大团圆那几集,就是共同抗战的那几集,是个人成长的一种仪式,与各个少数民族再生的仪式,以及中华民族的一种大融合仪式的叠加,是像穗穗这样的个体,在她很多亲朋好友都牺牲了之后,她终于成熟了,终于个人成长了,是个人的成长史与民族的历史的一种融合,最后造就了一种诗史性的效果,在中华民族非常残酷的搏斗当中,最后精神性的东西,而且感觉编导在某些方面还是很下得了狠心的,毫不吝惜让很多人死掉,让真正活下来的人非常少。甚至比如说龙老太爷,抱着未来的希望,抱着他的孙子一块儿跳下悬崖去见老祖宗,非常残酷,非常惨烈。而且我有时也在想,因为一般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叙述当中,个人的成长或者是民族大融合的完成,往往要有一些母亲式的人物的牺牲。但是在这部电视剧里,它几乎是一个同辈的牺牲,当然也有像龙十四太爷前辈的牺牲。大家刚才提到共产党的代表,她也牺牲。我们很多电视剧里,共产党要牺牲,母亲式的人物是要牺牲的。最后就剩下一个人,就是穗穗。

  第二个词是中等成本的大电视剧。大电视剧、大片的战略,湖南卫视有这样一个气概提出来,而且也通过一些电视连续剧集约式的来完成自己的一种理想、一种架构,一步一步走得非常扎实。看这样的电视剧,惊诧于这么多人物、这么宏大的场面,那些风俗、战争,甚至是武打打斗的场面,真的是超大成本。但是我后来听说它只投资2000万。刚才几个演职人员都说了,他们是把钱用在刀刃上,不是花在演员上,这样一种电视剧的制作路子非常值得赞赏。就像2006年一些中等投资的大片,《墨攻》、《云水谣》取得票房的成功,咱们这一部《血色湘西》也是一种中等成本的大电视剧,以一种中等成本的投资,拍出了一部大电视剧的气势,一种史诗的气象,非常难得。也是非常值得电视剧制作领域各个影视公司值得重视的一个非常鲜活的例子。

  第三,新人形象。我这里不去说略有偶像化年轻人的群象。里面对我感触最深的反而,一个是排帮大干坝子,还有一个是龙十四爷,还有一个是田大有。这几个形象对我的感触更深,更有一种信服的深度,更有一种文化的韵味和含量。而且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我们以前对于什么什么排帮、黑帮帮派之间头领,一贯电影里面的塑造。而且那种形象跟佃户的关系,跟百姓的关注,都有非常新的东西,绝对不是单一化、平面化,而是非常有性格深度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城府很深,但是又非常重承诺,一诺千金,讲规则,甚至有时还非常民主,那种投票的仪式,既有一种文化蕴含,更有一种新的文化深度。这几个新人形象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四,细节见价值。它的事件非常宏大,主题的提升也非常大,跨的地域也非常多,叙事的历史,有历史、有现实。但是它在一些细节上所下的功夫非常重要,让人过目不忘。

  我拿到电视剧之后拼命地看,后来看看实在是来不及,不能从头到尾看,我就把最后几集调过来看,知道了结果。知道了结果以后,我再回过头来去看。昨天晚上我看到了一点半,最后有几个细节让我有点赞赏。这里边有这么几个细节,一个是龙耀武跟月月之死,还有一个是龙十四太爷到天坑之死。这几个跟前面的情节设置有一种呼应性,有一种非常巧妙的呼应性。看了龙耀文送那些赶兵,把枪也交出来了,日本鬼子也向这里进发了。我当时也看到了龙四太爷是怎么死的,我当时就想龙耀武会不会死,因为他曾经那样的跋扈,那样的桀骜不驯,那样的武艺超群,他肯定不会束手就擒,但是他会怎么死呢?导演很巧妙地设置了他在那样一种艰难的环境下,坐着轮椅,发挥他以前曾经有过的上半身的优势,而且在最后的判断当中,把他跟月月的那种瓜葛又重新放到这里,重新又弄了一遍,让那种有情无情的瓜葛在共同的民族抗战的前提下重新泯去恩仇,甚至最后视死如归。他们既抗日了,最后又和好了。这样的情节设置跟以前对龙耀文性格的把握是非常呼应起来。

  另外,龙四太爷跳天坑,因为龙四太爷讲的最多的就是祖宗、祖法,这也是他非常正的讲诚信、讲规则的一面。就是这样的龙四太爷,而且他最后死的时候是到了最讲祖宗之法的天坑,到了那样一种绝境的地方,他迸发出最好的精神力量。甚至里面还有一个细节,本来被龙耀文欺负的二流子,他到最后的关键,竟然也迸发出了我要做一回人给你们看的情节。

  所以,编导人员在总体的事件进程、人物的把握上,在一些细节的推敲上,不遗余力做得非常精致、非常巧妙。

  有了这些方面,比如文化上的风格性和杂糅性,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多元性,以及对各种各样情节要素、文化要素、影像要素具有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和融合上,以及在新人形象的塑造,在细节匠心的制作上,最终形成了这部影片的史诗性的价值。

  听编导人员发言的时候我特别有感触的一点是,其实有一些民俗、风俗好像也不是真实的历史再现,盛老师说不一定是苗族或者是土家族,民族有一些融化,可能有一些仪式性的东西,是不是也有一些再造的东西?有一些虚构和想象的东西?但是它再虚构也好,再想象也好,它至少遵循的是一种历史精神的相似,绝对不会完全离开湘西的文化氛围去再造那种完全不和谐和完全跟那种文化孤立的一些伪民俗、伪风俗,而是在那个基础上一种合理的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的发挥。正是在这种艺术的主动性、能动性的基础上融合成了这样一个非常杂的但是又整体上效果非常好的东西。

  有时候因为像戏剧性太强、太集中,比如我的一个感觉,像穗穗太人见人爱了,里边每一个男人都是见到她,死活都要跟她好,这个成为这部电视剧的一个绝对的支柱,如果这个中间断掉,有点很难发展下去。这样太依赖于一个人跟其他几个人的关系,有时会觉得略显得情节太丰满,人物戏剧性的密度稍显大,这是我感觉美中不足的一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