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感悟人生无为。”
记者:发布会时,导演简单讲述过刚刚完成的“秦可卿托梦”场景的拍摄,说用了“8万的灯”,能否进一步描述一下所达成的效果?这次是否为了尽量实现“梦”之幻感,而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与拍摄方法?
李:所谓“8万的灯”,是指8万瓦功率。为了达到秦可卿走进凤姐梦中那似真亦幻的效果,我们用了特殊效果的摄影机,它的光孔需要比正常标准提高两档,所以一个窗户就得打一万瓦的灯,几扇窗加起来,再加上屋里几个5000瓦的灯,一共8万瓦,这样的话,棚里的温度就高达六七十度。所以说,这次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来帮助演员表演,但相应的会增加拍摄难度,影响周期。
记者:导演曾在发布会前写给媒体的信里提及“曹公都已经说明白了”,似乎蕴含了很多欲说还休的对原著的理解,那么能否简明概括一下你对《红楼梦》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的?你觉得曹雪芹为它耗尽一生、含泪泣血,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李:曹公在全书开卷就对空空道人说出了写这本书的初衷,那就是“感悟人生无为”,他写的不是历史,写的是“自由”。我想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一定是一个思想和道德非常受禁锢的年代,所以他最渴望的是自由,所以他花十几年的工夫来写宝玉和黛玉的自由恋爱,写伦理,写人际关系。恰恰是这些现代文明觉得最简单的东西,蕴含着他对人性和人生的巨大渴望。
记者:《红楼梦》自诞生起就相伴产生了对各种细节、诗词、隐喻及人物命运、整体走向的猜测及所谓的“解密”,很多说法莫衷一是、众说纷纭,那么这次的拍摄,对很多具有争议性的甚至没有定论的情节、人物、对白、诗词、命运,在剧本创作及拍摄阶段是否有举棋不定、无法落实的问题?但既然要拍出来,就必须给出一种解释和定论,是否担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最终招来很多所谓的专家、红迷的强烈质疑乃至否定?
李:这次从剧本创作阶段虽然就有很多红学专家集体把关,但无论再怎么慎重,最终的质疑也是免不了的。既然对于文本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那么一部电视剧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原著中很多文学性的描写仅仅停留在文字上,并不具体,落实到影像中,可能还会有新的问题。比如凤姐起初是不识字的,但到了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她却能看懂司棋的情书,虽然作者之前交待了一句:“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账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但这些话用影像手段是呈现不出来的,所以可能会让人觉得前后矛盾。但我觉得只要能自圆其说,也不为过。再者,这些小问题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伤及整体,所以我认为留点遗憾也无妨。再加上每个人的主观解释都可能存在差异,所以我只能尽量兼顾各种意见。
相比之下,诗词用影像来表现更有难度,对意境的表达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电视剧的成像记录方式,以及小小屏幕本身,对意境的表达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电视剧的长项还是人物和情节。如果换作电影,很多意境上的表达就更容易施展,所以我们只能尽其所能,这次我们在影像方面的预算已经大大超支了。
3 “红学家和我唱反调?那是媒体运作的把戏。”
记者:从某些媒体报道看来,现在已有若干红学家在跟新版《红楼梦》唱反调了,有的说导演“没有完全领会主旨”,有的说“人物造型路子不对”……种种说法是否对你造成困扰?
李:(笑)说什么红学家和我唱反调,其实都是媒体“挑拨”出来的谬误,你们也是做媒体的,应该知道这里面运作的一套把戏——“骂”肯定比说“好”,要有关注度嘛,媒体为了这个关注度,有时候会有意放大一些东西,甚至“制造事端”。这部戏我们有具体指定的红学家负责文本鉴定,我们紧密合作了七八个月,每稿剧本都经过他们的终极审阅,他们都给出了具体意见,外界不了解情况,想搬弄一些是非,让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真的很不负责任,很考验我们的人性。
其实红学家给我定的最大原则,就是严格按照原著文本创作,文本之外不任意增加情节,所以我必须在现有的空间里发挥,领会其中具有戏剧性的内容,将其提炼成影像艺术,所以看上去我干的有点儿像手艺人的活(笑),好在《红楼梦》是座宝藏,取之不尽,只嫌自己手艺不够高强。
记者:叶锦添主掌的红楼人物造型公布后,引起大众极大争议,网友进而对其进行连番恶搞,比如“小姐们的黄瓜片”,比如“妙玉的媒婆妆”,比如“批发自小商品市场的配饰”……你有没有看过这些恶搞图片及网文?
李:(笑)大部分“恶搞”图我都看了。我觉得做“恶搞”图的很多网友还是很喜欢《红楼梦》这个作品的,对我们公布的造型的“再创作”也花了很多心思和创意在里面,说白了还是有技术含量的,有时候我在片场累了,拿出来看看也是一种调剂(笑)。
记者:“恶搞”其实已成如今关注影视作品的网友们的常态反应,尤其是对重要题材的影视作品,无论品质好坏,一律恶搞、戏谑。其实恶搞是把双刃剑,有一些是极其无聊的望文生义、冷嘲热讽,而另一些则有建设性意见及建议,导演会否接纳那些有价值的评论与设想?
李:对《红楼梦》这样的名著进行二度创作,这样的影视作品引发争议极其正常,不喜欢的声音我也能接受,因为我觉得真正的红迷都是比较冷静、理智的,他们很真诚、客观地说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有道理的我肯定会虚心接受。其实还有更多的、未来的、真正在现实中将制造收视率的电视观众并没有参与网上这些意见,更多的是一些穷极无聊的人在娱乐大众,也就是你说的常态,我大都付之一笑。
《红楼梦》原著本身就是一本命运相当坎坷的书,也是一本曾经挑起旷日持久的大规模争议的书,现在看来,历史还在重演,网络和媒体只是某些人(利益集团)加以利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