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 谁累谁知道
凌晨回家,囫囵地睡上几个钟头,再累也得起来,看两个小时样片,奔片场,拍摄十几小时,到凌晨,然后周而复始。拍《红楼梦》,却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这是李少红丰富而单调的一天。
“每天好像都不在真实世界里,大家见面第一句话问:‘导演,机位在哪?’昨夜的景象依旧,跟没有离开过一样。于是我又开始催促演员进场,打光,说戏,一遍又一遍……”在现场,她大声喊,青筋努着,嗓子哑了,一场戏过了,她重重坐回椅子上,没几分钟又弹起来,“XXX过来下,我再跟你说说!”
“谁都知道,重拍《红楼梦》现在并非一个好的时机,一是观众对87版红楼念念难忘,二是目前的市场环境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在我们看来,理想的创作环境包括:观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走向的成熟,全民的宽容和投入(而不是板砖)。可能这个环境再过二十年也达不到,幸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改变手中的牌,但可以决定如何出牌。”李少红引导我们从价值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拍‘普通’的影视剧,价值与《红楼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一般的影视剧能带来一段时间的关注,但是《红楼梦》能带来几十年的反思,它无形的价值很大。”或许正是这样一种信念在支撑她,一路往前走。
对话李少红
你说过不熟悉红楼梦,通常是,导演得比我们懂,才能拍给我们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说我不熟悉红学。红学是门学问,太深了,但别理解成我不做功课就敢拍《红楼梦》,这种口误可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啊!
假设有个机会,你能和曹雪芹面对面的坐在一起,你最想和他聊什么?
筹备剧本得时候,我已经花了8个月和曹公交流,几乎每天和他泡在一起。和他聊他笔下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些人的所思所想。聊宝黛的爱情观,聊那个时代的人文风雅,聊大家族的人际关系,怎么吃怎么穿,生活样式,道德规范。
你说过你偏爱红楼梦?
我喜欢书里写的人物居多的心里活动,人际关系,以及中国版“罗密欧朱利叶”式的爱情。这些方面我非常有感觉,也是平常人最关注的角度。政治和社会当然大而重要,但我觉得曹雪芹高明就在全隐含在不见刀锋之下的花前月色之中了。
你怎么解读林黛玉这个人物?
宝玉所爱的如果仅仅是一个病秧子那就太糟糕了。黛玉,她的心细是指她比常人敏感,而不是小心眼儿;她“弱不经风”只是其神经极其敏感脆弱;她孤傲因为她孤独。她是那种非常容易被世人误解类型的人,我们通常说这种人心太高,她是天生悲剧性格的人物。以前我不喜欢她,现在我逐渐了解了,并希望还她一个真面目。
新版与87版《红楼梦》相比,无法超越的是什么?
唯一无法超越的是那个文艺思潮主流时代的环境。 邓婕(blog)曾经说,新版《红楼》难拍,什么都可超越,就是当年的单纯氛围不可复制,但是这个却是最“要命”的。人的艺术造诣和见识都可以提升,但是滋养艺术的环境是无法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