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新意:每一次创新,带动中国的一个潮流
传统的更改: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出现,这台综艺节目第一次用现场直播,第一次用主持人串场,第一次用电话与观众互动,这在当时的国内电视节目中,是不可想象的。而观众的反响又是出人意料的热烈,很多观众站在公共电话亭排着长队,只为体验一下“互动”的感觉。从此,春晚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年夜饭”。
香港的参与:1984年张明敏做为第一位来到大陆的香港歌星,以一曲《我的中国心》在春晚现场一炮走红,这是大陆第一次聘请港台歌星在电视台亮相,当时香港回归的谈判有了突破,导演顺应形势找香港演员参与节目,从此,聘请港澳台演员参与春晚成为一个传统。
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一炮而红
小品的出现:1984年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标志着小品诞生,尽管一部很好的《考演员》不得不被拆卸零件改为《吃面条》,尽管“低俗”成为某些领导们对小品的另类看法,但这并不影响春晚成为观众最喜爱的小品培养基地。
小品《吃面条》
偶像的创新:1987年费翔(听歌)的“一把火”,造成的影响,绝对不是大兴安岭跟风着了一次火那么简单,某种意义上讲,费翔是大陆观众的第一个舞台情人。他展示了什么叫做偶像歌手的魅力。费翔的磁带卖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当年只有邓丽君(听歌)(听歌)能够与他并驾齐驱。他的舞蹈和发型及服饰搭配,成为80年代追星族的模仿范版。
费翔的“一把火”
煽情的渲染:1989年,以聂卫平夫妇为农村来的小保姆治病这个主题,现场煽情,搭配着韦唯一曲《爱的奉献》,让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并感动了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此后,煽情成了春晚不变的主题,也成为各台综艺节目的必备良药。
霹雳的风采:陶金是大陆第一位明星舞者,1989年他在春晚表演了霹雳舞《跳起来》之后,迅速成为当时最为火爆的一颗红星。霹雳舞并不是“春晚制造”,在此之前,美国电影《霹雳舞》已经在国内年轻人圈子里掀起了霹雳舞热潮,导演田壮壮还跟风拍了类似题材的《摇滚青年》(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做“山寨版”),陶金从这部电影开始为人所知,不过,一直到春晚的亮相,才真正让他与霹雳舞成为了大陆流行的代表。
东北的味道:1990年,赵本山()几经波折,第一次踏上了春晚的舞台。那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土得掉渣的东北大老爷们,竟从此主宰了春晚十余年,同时带动了整个“东北帮”成为新一代小品代言人。东北话替代了广东话,成为新的调侃方言。
赵本山
连线的穿越:1996年春晚除了北京主会场,分别在上海和西安设计了分会场,第一次跨地直播,卫星连线,这次三地直播宣告了一种新的电视转播方式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亲情的回归:《常回家看看》是1999年春晚捧红的又一首歌曲,它朴素的歌词唤起无数观众内心对家的牵恋,世纪末的最后一年,回归亲情,关心家人,成为一个社会热议的话题,春晚带动了一次全国的人文关怀热潮。
LED的幻境:2008年的春晚,早已不再是二十年前万众瞩目的那个晚会,不过,由全球最清晰的LED屏搭建的彩屏柱,配上最先进的投影机与电脑灯,仍然给晚会带来了不少亮色。高科技加上炫彩舞美,在奥运开幕式之前,08春晚设计出的是最漂亮的一场迷幻秀。
LED大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