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造争议:反响热烈,争议不少
1,情歌是否低俗
1983年第一届,李谷一的《乡恋》,曾经没有敢上,但是因为观众强烈要求,所以最终仍然顺应民意让李谷一演唱了这首歌。在那个年代,“情歌”嫌疑是靡靡之音,所以,春晚播出后,对于是否应该唱这首歌,也仍然存在了不少争议。可以想见,那时打破“禁忌”唱歌,是多么艰难的破冰之旅。
李谷一
2,要新闻联播来道歉
1985年春晚搬到北京工人体育馆,成为最失败的一届春晚,观众的抗议信居然装了两大麻袋。这场失败的晚会,最后结果是在新闻联播中专门向观众致歉。这种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可以说是体现了观众对春晚的期待,也可以说是体现了那个年代娱乐节目的极度贫乏。
3,讽刺相声低迷
1992年,梁左在他创作相声的高峰时期,剧本被批。从此讽刺现世的相声不再出现,就算此后其他作家写过几个本子,也只是隔靴挠痒的含含糊糊。《小偷公司》是梁左最得意的相声本子,却因为内容问题居然没能在春晚播出,最后由牛群冯巩在《综艺大观》节目中播出并引起强烈反响。此外被枪毙的稿子还有备受好评的《特大新闻》。讽刺相声的受限令本就在走下坡路的相声雪上加霜,从此再没有翻身。
牛群冯巩
4,春晚疲劳期
九十年代以后,电视节目增多,观众也有了更多选择,曾经是掌上明珠一样的春晚,因为其固定模式而被观众厌倦。观众品味的提高,春晚内容的死板,让观众从追捧春晚到批评春晚。这种恶性循环导致春晚在一段时期内无所适从,每次的更新都被观众的更高要求抵制回去,讽刺春晚,成了一种网络现象。平心而论,春晚毕竟只是一台综艺节目,而且有着明确的导向,让这样的节目成为每个观众心目中的完美,换了谁,也无法做到。
5,南方北方之争
春晚本没有南北界限,但是最近几年,要求多加入南方节目的呼声越来越高。南方与北方庆祝春节的方式有不同之处,也各有自己喜爱的节目,为了适应这种呼声,春晚试图用设立分会场、多加入南方小品相声等形式来调节南北大菜。然而南方小品播出后,因为其独特的地域包袱,达不到共鸣,因此大多反响平平。因此,方言进入春晚,还是个漫长的过程。
6,创作枯竭网络凑
春晚进行了二十余年,无论是相声还是小品,都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好本子越来越难找。为此,大多数剧本盯上了网络,网络笑料成堆,似乎取之不尽,但是这个再消化过程却引起了极大争议。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再是过去信息闭塞时期的观众,网络笑话他们大多也都耳熟能详,这样的包袱一抖出来,往往无法产生笑点,此外还引发了抄袭的争议。
7,希望上的上不去
春晚在最初,是以“观众点播”的形式来做的,很多节目都是观众希望看到提出要求,然后春晚来安排。这种形式到后来慢慢转变,春晚启用新歌新人,从顺应潮流变成领导潮流。不过,十几年过后,春晚早已不再是一台引领时尚的晚会,也就渐渐回到顺应观众这个老路子上。虽然如此,很多观众希望能够在春晚看到的演员,却常常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出现,例如郭德纲( 听歌 blog),例如小沈阳,上台的观众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又不能上,这个矛盾成为近几年春晚节目单争论焦点。
郭德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