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采访赵宝刚时他身边的桌上满满地摆着他的作品,从早期的《编辑部的故事》《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到最新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同去的80后摄影对我说“才发现,我以前最喜欢的戏全是这个导演拍的啊!”赵宝刚自己采访完之后也开玩笑似的说“你说等我老了,看到我拍的这些东西,是不是还挺有成就感的?”眼前坐的这位长者已经54岁,似乎跟“青春”一词不挂钩,但他说只要70岁以前都是年轻人,如今自己是在青春的尾巴上挂着晃悠,绝对不放手。发布会的时候他依然穿着采访时的那件白色的外套,不时爽朗地大笑,片花播出时,排除演员,他是笑得最畅快的一个。可以看出他对这部《我的青春谁做主》的喜爱,他说这部剧有很多新理念的尝试,他很看重网络的影响力,希望自己的戏能够引起很多收视率主力群体外的80后,90后的关注。第一集播出后,在论坛里,该剧的一些跟帖已经如火如荼,与《奋斗》的比较,王络丹塑造的钱小样的争议,主题曲,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同。但如同赵宝刚所说“我们这部戏要引导观众去关注几代人沟通的问题,去接触一些新的理念,我希望它有点不一样的讨论出来,但最后归结一句话——从戏里面找乐最重要。”
《青春》献给三代人 期待新媒体共鸣
新浪娱乐:赵导,我看到您为《我的青春谁做主》写过一段特别感性的话,我记得最后一句话是以这部剧献给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
赵宝刚:现在有这样一个理念,中国的父母过多的注意一种成功,说一个卖馒头的最后成为总经理,人们就会说这一段经历是一个成功的奋斗的过程。而我们这个戏讲的不是,讲的是一个成长过程,他可能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种成功,但是他在这一段青春过程中有成长。话说回来,一种青春年华它有年限,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我们就去写成功,我觉得不太对。其实人们对《奋斗》也没有完全理解,好像说《奋斗》都没有奋斗,怎么可能从学校里毕业之后一年的时间就成功了呢?不是。而是在这段过程当中他的思想意识改变了,他对人生价值改变了,陆涛最后就是,你们所要的东西不是我喜欢的,我不想要,其实这就是成功。
《青春》某种意义上延续了这种主题,只不过把这个主题提炼出来了,人说今后怎么样?谁也没法去预知,有人可能到70岁时才成功。我讲这段话为什么呢?就是父母对孩子过于呵护或者过于强势而造成青春期孩子一种心理负担。青春期的孩子他向往一种自由的生活和心态,这样正好跟父母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于是产生一个青春主题,家庭对于青春的看法,和孩子自身对青春的看法。
这些孩子还没有经验,他理解不了很多东西。这里面就要采用一个最好的方式,沟通。但是往往呢,关于青春这个问题都不是沟通,都是怎么怎么样,强压式的。对于年轻人,尤其这一代他可能觉得,金钱对他不是非常重要,爱情、情感对他也不是非常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自由的心态,支配自己的情感,支配自己的能力去获得社会上的财富。那么父母说“哎呀,我为谁,我就是为你呀。”所以弄得孩子非常心力交瘁,结果天天在一种不融洽的氛围中生存。这里面因为有亲情在里面,他没有办法。所以《青春》我就讲一个道理——跟同事是可以讲理的,跟朋友也可以讲理,而父母之间是不能讲理的。这个多累啊!什么原因呢?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对于社会事物理解的问题。
我们这个戏想要找到这么一个生活当中的元素,然后试着换一种方式去解决一下。电视剧一开始可能每个人身上都带有非常激烈的对立和矛盾冲突,到了最后的时候这个矛盾冲突通过我们所说的一种方式相互理解。我们有一个编辑,这个编辑他家在湖南,然后到北京来闯荡。年岁挺大了,情感问题也没有解决,她的父母就特别担心,担心每天怎么生活。结果今年春节她把这个带子拿给父母看了,看完了之后父母就特别理解了,从现在完完全全改变了对女儿的态度。如果这个戏能够使众多的母亲或者众多的年轻人,能够感悟到这些东西的话,我觉得它是有收获的,实际上这也是我拍这个戏的目的。
新浪娱乐:所以这个剧的受众会更广?《奋斗》更多的共鸣在80后这里,而这部戏呢,可能在父母,更长一倍和孩子身上?
赵宝刚:是,因为是三个母亲,三个女儿,女儿代表你们这一代,母亲代表上一代。那么你们会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上看到你们的影子,你们对待父母的态度,你们也有问题,你们也欠沟通,也欠把你的想法跟母亲说,往往是有一种什么呢,就是抵触心理。为什么?因为父母已经教育你十几年,都是在他的翅膀底下,你特别想逃出这个牢笼,获得另一种心态。但是通篇我们又讲了是一个今天新时代下的一种新的现代理念,我们试图告诉人们今天社会里面的一种现代的沟通方式,你们试着去尝试一下。如果能够对整个社会起作用的话,那我觉得我们这个主题是非常积极的。央视审查以后评语都是积极阳光的,而且幽默,很好看,给这个评语实际上符合最初的设想,目前还是实现了一些。
新浪娱乐:我看到一个专访是把您和您儿子的相处方式放在里面,这个戏里面有很多您的教育理念在里面?
赵宝刚:可能我是50多岁的一个人,可能有我自身的了解和理解,我这种人其实对年轻人并不是说了解怎样,其实不是,是对社会的了解。目前已经需要一个层面,我们要重新反思一下过去的一些生活方式,一些生存理念,一些处理亲情、爱情等等的关系。
比如给你讲一个问题,说你们现在年轻人都不会谈恋爱,你们会特别不爱听,我们怎么不会呢?我采访了很多人,跟很多人聊,发现不会谈了。一上来这个关系就变成什么呢?就变成一个夫妻关系了,比如说同居,一上来就进入到了一个夫妻生活了,不是恋爱了,互相没有那种惺惺相惜的感觉。那这恋爱谈的有什么意思?你想我想你,见一面特不容易,想去还得找地方,特别不方便,那种才好玩,你们这没有了,三天之后就什么都有了,这不对,这有问题。所以你们看我们这部戏在恋爱的过程当中就没有讲那些东西,就没有同居,没有共同生活,都没有。我去告诉你们另外的一种方式,我们都是一对一的很专情的这么一种恋爱,还要讲叫恋爱的礼让,恋爱的理解。什么叫礼让呢?说一个男的我很爱你,旁边一个男的也很爱你,那怎么办呢?过去讲就是情敌,仇人,而我们今天讲的这些都可以化解。其中里面有一个医生就是,戏里面三个妈都认为他是一个标准的女婿,可是三个闺女都认为他不是这样的人,这三个闺女都不喜欢他。社会当中人们心目当中的好男人一定是他,但是三个女儿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待人的方式和视角不同,这是父母跟年轻人之间的最大差别。父母认为这个孩子好。为什么?因为他有经验,他就说爱情在这段的时候是非常美好的,当过了这一段的时候,爱的激情没有了,你每天面对的是繁杂和复杂的生活的时候,你考虑的是什么呢?作为父母告诉你。可是年轻人说我没尝试过,我要尝试这个爱,我要为爱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