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拍电视剧《四世同堂》在央视一套播出以来,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有赞有弹,有力挺有质疑,对此《四世同堂》制片方正式回应:请用时代性的眼光来看待《四世同堂》,经典只应是里程碑,而非终点。
一、为什么要重拍《四世同堂》?
为什么要重拍《四世同堂》?可能很多观众有个误解,不经然的就把重拍《四世同堂》等同于重拍电视剧《四世同堂》。错!我们要重新演绎的是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而不是用全新的技术手段来还原再现老版电视剧。
老舍先生是中国文学的正朔,西方现代小说中人文思想的精华与中国话本的美妙结合,诞生了老舍先生这部珍贵的小说。
但是,如何才是尊重老舍、发展老舍?相信绝不是让他的作品成为个别人阅读的青灯古卷,或者让它们安静地躺在历史博物馆里。不光老一辈,我们时下的年轻人,甚至我们的下一代,都需要了解老舍文学,汲取老舍先生的思想精髓。显然,还给他们看老版的《四世同堂》已经不合时宜。
那么,此次重拍的目的就很明确了,让我们活在当下的这一代人,去感受与理解我们内心所需要的那个《四世同堂》,呈现我们这一代影视创作者心中所理解的那个《四世同堂》,可能它展现出来的面貌与风格与二十年前的不同,更与一些老人的期望不同,这很正常,正如我们也相信再过一个二十年,也许仍然会有一个全新的四世同堂一样。
也惟其如此,老舍名著才会光彩依旧,代代相传,让更多的新观众走近他,感受他。
但是,一部剧也有它的命运,1985版《四》剧的成功与它诞生的年代密不可分,而今重拍,则一定要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挖掘与当代观众的审美倾向相契合的内在元素,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一定的大众化、通俗化处理,以获得观众的共鸣。
新版做到了95%忠于原著,甚至挖掘出了原著中隐晦的故事情节,但新版没有刻意来迎合观众,却不能无视当今观众的审美变化,这是一个分寸问题。
新版改编对文学的尊重就出了亮彩:由于编剧对外围人物进行了时代标签化,对主要人物则进行了最现代化的修整,所以,对于中日关系正常化下的现代观众而言,抛开抗日时期道具服饰的外衣,剧中的人物都很贴近现代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战争只不过让人性本质的爆发更激烈也更戏剧化了而已。因此,本剧比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甚至要更为关照现代人们的内心,从而只有亲和力,没有距离感。
故而有评论说,老版《四世同堂》意在还原老舍原著的点滴细节;新版的《四世同堂》则更像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剧。
如果说新版《四世同堂》的播出,勾起了许多老年朋友的青春记忆,引起了新旧版本的争议,甚至引得许多老舍迷们开始重新翻书,再读原著,这种对名著的重温,本身就意义重大,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与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