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是一个展示青春亮丽色彩和青春生命魅力的很动人的作品,但是更重要的是一部闪烁着理性广漠的作品。没有一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一样,对于每个成长中,怀着美好梦想年轻人来说,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新课题,时代的进步使青年人自主意识增强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产生了更强烈的愿望,他们充满了期待,但是又面临着现实的困惑,因此精神上的困扰和生活上挫折他们在寻求答案。
敏锐的艺术家感应到时代对于艺术提出新的要求,于是话题剧应运而生。很值得注意的是,赵宝刚导演是以拍言情片文明的,他自然最懂得艺术的本的是情感,是感性的。过度的理性化只能使艺术缺少感人的力量,没有一个年轻的观众是能够永远说教和训导的,他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又懂得缺乏理性的作品又往往是肤浅的,没有思想的生命力的作品,观众看完了以后把它忘记了。现在它从言情剧走向话题剧,从感性走向理性,是不是在向自己挑战,实际上是一个表现它对艺术的深思,他自己也多次谈到,也表现了他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勇气,也表现了当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就这点很值得我钦佩。
话题剧的艺术实践的成功,在于如何把理性内容和感性的艺术呈现结合起来,把理性思考融入感性之中,把一个个话题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戏剧情节,化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有意味的戏剧冲突中,把话题含义呈现出来,又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我觉得如果说《青春》这个电视剧主要成就,主要的艺术成就在这里。没有一部电视剧像这部电视剧一样,包含了这么丰富的现实人生的话题,同样也没有一部电视剧,通过这么丰富的戏剧情节,来运用多样的戏剧表现的风格,有说服力的,形象的甚至动情的来回答这样的课题,有一些课题情节本身就回答了,有一些话题,也不是通过布道,而是通过用亲情的语调归纳,入情入理。
所以《青春》最后留给观众的是很开放的,引导观众自己思索答案的,这就表明编导对生活尊重,因为生活本身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在以社会观众很复杂的联系中,这说明了虽然是话题剧,也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话题走向话题,不是从理念走向理念,这是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
这部电视剧还表现十分精彩的,是三个母亲的戏。三个母亲的形象对比三个女儿,不仅仅是使我们看到两代人性格差异,我觉得简直是让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的两个历史时代的差距。这几个母亲,是从过去的经济社会环境里走过来的,那是一个物资稀缺,生活贫穷的年代,所以那一代人,一个女人需要找一个可靠的男人来作为依靠,台词里面有嘛,稳妥是女人一生的追求,对她们那一代人可以理解。所以在母女两代人的很有意味很有戏剧性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经济社会深刻的变化。
赵宝刚导演的戏还是相当多的,《奋斗》我们看到,它的话题剧才拍了两部,因此我祝愿他继续拍下去,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一代青年人的成长,我衷心的祝愿他一部比一部拍得更好。
原中国文联副主贡、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仲呈祥:希望导演都像赵宝刚一样,我的电视我做主
仲呈祥:刚才三位说的非常好,赵导刚才说了,我想起来一个题目,他刚才一番导演的话让我觉得他在说一部我的电视剧我做主。他因为要拍什么电视剧,从题材的选择,立意的开掘都是他主持。他不随波逐流,对于自己说来非常严格的寻求电视剧这种艺术样式的精神诉求、美学导向,这一点令我非常感慨,因此我要说第一个感受是跳出这个《青春》,我希望当导演的都希望像赵宝刚那样,你的电视剧你做主,要拿出自己的明晰的精神诉求和美学导向。这是你能不能致力于中国导演当中,以你的思想发现和美学发现奉献给人民,也决定你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我非常赞同李主席的话,赵宝刚导演是有幽默无痞气,痞气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的范式,品位格调,就是艺术不能不讲品位,不能不讲格调。你离开了中国美学精神,中国艺术精神的根,你搞创作肯定不能使这个民族艺术把握根植在民族里面,这个根去掉了,你在艺术创作鉴赏当中肯定会被其他民族同化掉,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我一进来跟赵宝刚导演说,我说你这个戏,我非常赞成刚才几位说的那些,证明了一条,我作为一个电视观众,作为一个从业三十余年的普通电视工作者,我真心的希望我们的电视台多播一些像《青春》这样的电视剧,而少让全国的省级卫视台选播小沈阳多少年的作品。我反对把小沈阳推到民族文化宝塔塔尖上引领这个民族的鉴赏。为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艺术要讲品位讲格调,要讲精神诉求,要讲美学导向,一般的娱乐层次跟艺术给深精神上的营养那是不一样的。
这个戏我想说的建议大家研究一下这个戏的台词,它的文学性。台词里面所注入的人生感悟,人生哲理,而且这些台词确实如刚才分析,绝不是概念,是源自于生活,这个台词充满了生气,但是经过我们艺术加工之后,每个人的话都有非常精彩的话,每一个角色,三个女儿,三个母亲,三个母亲三个样,这就证明了外因大致一致,人生经历不一样,主体意识觉悟程度不一样,到后来出来是各式各样。包括刚才李主席赞赏的雷蕾,她是最后冲出来,实际上这里面从形式上讲好象支边去了,这个给我们社会的,实际上雷蕾自己的话说,我想如果不是深入到生活里面,确有感悟是写不出来这个话的。他说当一个理想置于自己和他人精神世界发生关联时才能真正脱离低级趣味,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理想,讲理想讲非营利性,只问付出不求回报,比我过去做任何工作都有意义,让我心向往。我在那里找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电话,你就是知识信息的源头和指引方向的灯塔,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你,你的所有话都给他们启示希望,个人价值最大化,太充实了。这个话说的多好,这个不仅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惊奇语言,它的艺术是有启示的。我们今天的艺术生了病,就病在太功利,对我们当下文化艺术某些病症是一剂良药,艺术不能太功利,艺术就是应该养心,像这个戏这样,不要急功近利只养眼,文化就应该化人,把人的素质都化高,高素质的人再去保证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要急功近利去化解。
至于这个电视剧第三点我非常佩服赵宝刚导演戏上面,他的叙事流畅,他的叙事跌宕,整个艺术节奏把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电视剧到了这个时候,应该像赵宝刚这样导演,分别对中国电视剧创作走向百花齐放的过程当中,做出过个性化、风格化、独特贡献的导演逐一加以专题研究,总结他们的成果。所以非常感谢创作集体,作为一个自己的青春自己没有做成主的过来人,很希望下辈子能够我的青春我做主,谢谢。
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 王卫平:希望赵导演能够继续打造青春题材走出国门
刚才看到赵宝刚的作品集锦,我把今天的话题改了一下,我就感觉对宝刚的作品,包括这部《青春》,我感觉有几样。他的电视剧创作有几个一如既往,我感觉是贯穿始终的。
第一个他的作品绝大部分除了哈尔滨都是现实题材剧,都是捕捉现实生活当中比较最新发生的,比较新鲜的内容作为他拍摄题材选择,这是他一如既往的,往往能够切入社会最新的形态和社会问题。
第二个,一如既往积极面对,他有这么个姿态,这部剧也体现出来,包括去年的《奋斗》,无论把握任何题材内容,对生活对人生,对矛盾,对各类社会问题普遍表现出来积极健康的姿态,跟赵宝刚本身的世界观有关系。
第三是一如既往的时尚唯美,这个都有共识的,无论任何题材内容话题,包括整体风格、样式,都善于切入时尚,并且一定程度上引领时尚,也成为舆论界时尚的话题,从网络上可以印证。
另外宝刚一如既往选用新人,并推出新人。推出新人这个事从仲呈祥主席年代不断提,但是不是说哪个剧组都能做得到,但是宝刚这点上有目共睹,能选新人,并且真正推成新人。推出新人这件事,尤其这个片子,给我的感觉不光是推青年人,这里面我特别饶有兴趣的,我觉得苏小明,当然她很多年就是腕了,给人眼前一亮。咱们从苏小明身上也印证了宝刚不光推年轻的新人有一套办法个对非年轻人也挺有招。
另外这部剧里面也发现喜剧元素和喜剧色彩非常多,这点也是宝刚不多见的,大概《过把瘾》当中有。这部剧里面,青春偶像剧有很多喜剧的元素,这种因素在这个剧,使这个剧发生影响和人们喜爱的过程当中,这个喜剧源起到很多很积极的作用。
最后提一点希望,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今天我们好多文化产品通过不同渠道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往境外走,但是我们现在比较弱的解决这种青春偶像剧,始终被韩剧、日剧,甚至被台湾剧压着。这方面我们既然通过很多年,我们出了这样一个卓有成效的赵宝刚导演,并且他的青春偶像剧往往可以一炮走红,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希望宝刚青春偶像剧在前期策划的时候把国际元素琢磨琢磨,我希望宝刚是我们青春偶像剧走向全球,特别是去挤压日本和韩国青春偶像剧第一人,谢谢宝刚。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瑞:《青春》用艺术角度来阐述代沟问题,用信仰坚持理想主义。
我说他们讲的其中的一个话题,是代沟的问题。儿女的婚姻谁做主,世世代代,许许多多通常把两代深的代沟弄的年以填平的,因为这点曾经演义过一出又一出的悲剧,震撼也感染了后世多少人的心理。伟大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先生,把这个问题引领到积重难返的家庭问题上来,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在《新青年》上一口气发表四篇文章。鲁迅当时宣布了一个主张,就是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做父亲的人自己背着重担,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我自己觉得,因为有了几千年这样的因缘在里面,看这部剧,就像听一部歌剧里面的咏叹调。它歌唱的声情并茂,旋律优美动听,按照今天现实来讲,这部电视剧艺术演义还有很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我也会认为,普天之下的父母和儿女们,都应该在这样一个代沟上面架设一座金桥,让彼此的心灵相互沟通,每遇儿女婚姻大事,两三代人之间都能够共同营造人生的和谐,像全剧最后方宇来求婚的时候,钱小样对她妈说的那样,我不是不能自己做主,但是最希望得到你的支持。还有孩子没错,就算犯错问题大多出在父母身上,所以改变要从家长自身做起,这就是鲁迅当年的教训。
这个新的杨门女将的故事,也可以走流行媚俗的戏路,至少可以让三个女儿跟三个男孩子,或者加上雷蕾,甚至于上一代的也可以演义出任何三角的故事,满足当下的需求。我看到《青春》小说里面,书的卷末读者忽略的话,感谢赵宝刚让我们在脱离低级趣味的悬崖边及时勒马,他与时俱进的速度让我们望其项背,忘不了决绝的文艺作用的深度,是痛苦更是幸福,苦了再次被印证辩证关系,为这种表白我向两位编剧表示一种敬意,谢谢你们。 我觉得正是有这样的理想主义和价值的追逐,把创作看作信仰,《青春》叙事才和低级趣味背道而驰,才决定了文艺作品的深度,使作品成为当之无愧的精品。
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像有些电视剧还是鲁迅批评的那样,只是追逐身边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于是让爱有这样的人生的时候,我还看到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当中,房地产、售楼小姐等等,以及80后满嘴俏皮话网络语言等等。许许多多现代生活元素应有尽有,让我们感受到作品里面鲜活的时代信息,强烈的时代精神,这点是十分重要的。具有了这样时代气息和精神,才会让人更加幸福,处在这样新的时代,如同80后这样三姐妹做子女的,上一代做父母的,才有可能在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新风尚下正确对待处理儿女青春谁做主的问题,构建两三代人之间和谐亲情关系,我们剧中的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理念,有了自己做人的规范和准则,不再具有那些几乎与生俱来的悲剧因素和结局,这部戏昭示的孩子们青春孩子自己做主,也希望孩子支持和帮助孩子做主,这是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这样的叙事特点极为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