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杨体:《青春》是多重主题的变奏,具有深刻审美深度和力度。
前面老师们讲的都很好都同意,下面我就试图用别的角度来讲一些,我没有想到我白发苍苍的人来叫好,而且为编剧和剧本叫好,当然也为整个剧叫好。今天宝刚导演讲话的时候,我就想到恐怕有四五个问题值得研讨。一个是这种青春立志剧所表现的在思想内容上,当然仍然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品。主流意识形态可不可以有多重主题的选择,如果有多重主题选择,这种多重主题的反复交响当中。
第二个问题电视剧美学导向,包括审美主题的选择,审美内容的表现形式,包括审美视觉的,表现手法等等,牵扯到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它有基本问题,就是审美导向是要讲究这些,都搞的比较好的叠加效应,这个效应基准点应该放在哪。
第三个问题就是这个话题,杜高老师和李准老师讲的完成成立,我也很同意。话题给予的审美深度和力度靠什么来体现,因为偏重于人物的对话语言。这样就提出话题剧语言,从这个剧看,有些语言不是生活里面的自然形态,已经升华了。我看来诗性化语言选择里面有没有一个度,也就是说还要不要一方面我们要追求语言诗性话,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不要滥用话语权。
我讲第一个问题,青春立志剧看起来好看,其实难,一个就是青年成长期遇到的烦恼大同小异,二是青年人怎样走向成熟,弄不好很容易陷入老调重弹,这个剧完全不是这样的。以三个表姐妹成长历程为中心,本剧青春主题多重变奏主要内容,围绕着成长中幸福痛苦责任代价,中心主题展开的带有爱情的主题、创业的主题,还有伦理和道德的主题,甚至还有复仇和法律主题的辩证,这些主题交响当中,我们听见、看见的,不仅仅是小样、方宇、青楚、霹雳等年轻人迷茫中的苦恼,陶醉的笑语,愤怒的呐喊,自信的坚强,同时还听见、看见了姥姥奶奶这一代人对儿孙辈的厚爱和开放。更有在不同时间不同问题上不约而同的以爱的名义站在女儿对立面上,焦虑不安,无忧无喜的三个母亲,因为在他们申请还同时是一种超亲情的勇气,可以干涉子女自主选择权利,他们的爱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追忆的青春,他们对女儿表现丰富,不但有爱,还有人生经验,问题就是把自己总结的充满功利色彩生活,变成真理。强硬的让儿女们服从的时候,正好增添了轻松喜剧的色彩。
第二讲一下所谓电视剧应该有一个叠加效应,基准点放在哪。
审美的深度到底应该放在哪里。青春立志剧并不缺乏亮丽的角色,但是就艺术欣赏品位而言,最难解决是如何构建和释放出有深度的美感,审美主题表达独特方式,矛盾冲突巧妙设置,情节结构相对完整,固然都与此有关,但对美感深度的完成,最具影响力还是人物形象的丰满。小样的成长与她对爱情的选择和坚守,小样不但要面对家长的阻挠,还要面对社会的压力,方宇的入狱,并试图解决她难支的重负时,应当为爱情付出怎样的责任和代价,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让自己真正成熟起来。小样爱的不易,对爱情坚守更不易。小样说他喜欢正经里带着不正经,不正经又不破坏正经,安分又带着不安分的人,这种人就是剧中的方宇,艺术就是忌讳正经,巧妙难得的是看似不正经的表现形式里,能够传递出任何正经人能够称叹,不能不正视的东西,他和方宇的爱有升有降,很有感染力。在当下的青春剧中确实是别开生面,非常感人。
在爱情主题表达特殊视觉上,这个剧的成功还在于不但细致刻画小样生长心路历程,还刻画好了她的爱情振翅高飞的高齐。高齐是剧中最善于安顿自我心灵的人,他们为什么那样富裕理性,暂且不论。方宇一开始对他有说不清的间隙,所以当面挖苦说,医生是天底下最不浪漫的人,他没有想到,真正将他和小样的爱情推向极致的就是高齐,高齐不是个性丰满的人,但是能够在小样遇到很大困难,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出现,这个时候出现,他不但能够指点迷津,还能在情节转折点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谈话题剧的语言问题,话剧离不开人的对话,戏剧氛围中完全的深度美感。虽然剧种语言并不都与人物个性合拍,但是有很多对话非常精彩。比如方宇去银川,提出请求被杨杉拒绝以后,和小样有一番对话,方宇告诉小样,你给我听好,现在不是咱俩互相心疼的时候,咱俩必须劲往一处使,尽快带你爸去北京。这些都是和个性非常合拍的,一下子把观众审美欣赏提到更高的高度。有时候过分有利于个性之外的语言,就可能带来某些意想不到的不好的方向,比如油腔滑调的。这个剧没有,但是周晋身上的故事,为什么看起来没有小样方宇那样感动人,这有合理性有关,语言个性有所欠缺,也是形象真实感减弱的原因之一。
中国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影视艺术与传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路海波:《青春》是赵宝刚的艺术创作的新高峰。复合类型与恰当的格调品位相结合
我个人认为,这个戏应该讲是宝刚的艺术创作达到非常新的一个高度,而且某种意义上,起码同类题材,或者是一种新的电视剧样式这个里面,他是有很多创新价值的。我谈三点感受。第一是宝刚讲了一个有思想的故事,这个有思想的好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从文本创作角度是总策划之一,我出我的理念,我出我的想法,甚至我告诉你你这里面涉及很多话题,关于青春和成长的,但是这个青春成长,又是跟上一代和上上一代人互相之间的对话和沟通。这种对话和沟通,是非常切合现实的,是落地的,又是有点飘忽的,跟奋斗还是有勾连的。这个角度讲这个戏是现实主义的戏,又是非常浪漫,非常理想主义的戏。话语如何大众化的问题,这里面很多对话智商很高,情商又很高,他是编剧和导演,正好击正了无论年老和年龄人的心里,我们惊叹这个人物怎么性格让我喜欢,他们说的话怎么那么漂亮,但是又是我们的心里话,年轻人的心里话,这是我们非常惊叹的。关于这个戏在艺术上创新意义,它的文化价值,它最后应该是让观众不光是情感上有波动有共鸣,而且思想上哪怕受到共鸣振动,年轻人看了以后觉得说说我们心里话,我的青春谁做主,这是问题。家长说你的青春你能做主吗,不同层次家长有不同的说法,我把你养这么大容易吗,这里的杨家三个妈妈,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道理。
第二,既然这是一个话题剧,靠什么来和观众对话,归根到底还是内容的问题,靠鲜活的人物命运,靠有血有肉的,特别是情感和与情感相连的思想都很鲜活的这样的人物,这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物的命运都牵动我们的心,又跟其他的人物命运相连,三个年轻女孩背后都有个家庭,而且每个家庭又不一样。在矛盾当中,冲突当中,情节进展当中,人物性格非常特意的,我们经常用个性化,这里面人物都是很特意,平淡里面出奇,这是很特意的,人物性格的特意,细节特意,又非常合理,这又是宝刚的本质,非常善于讲故事,用于大量非常的细节,但是又非常合理的细节. 靠什么和观众对话,就是靠人物性格,观众看这个戏归根到底是人物认可,人物立起来,人物情感和命运带着观众走了,包括这里面的用的一些刚才进的法案、法庭、破案,跟犯罪有关的一些元素,这是我讲的是情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生动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会林:《青春》独具匠心,导演打造品牌文化。
从整个戏的构成上看,我到觉得是一个群戏,很难说哪一个是这个戏的绝对主角,一个群戏,是一个独特的鲜活的这样一部群戏。而这种群戏,是围绕着杨家的七位女性展开的,古人说的,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独特的鲜活的群戏当中,最关键的构思就是把第二代和第三代,上一代和下一代连接起来,简单的说他们的和冲撞,实际上是这个戏里面的台词,说长辈是阳关道,子女走独木桥。
另外一点,关于这部戏的整个把握,内容上具有现实性、丰富性、深刻性,这三个性保证了厚度,含金量。首先是现实性,两代人的冲撞,是我们人人都会经历的.现在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却忘了其实只要让孩子成长就可以。一个是成长一个是成才。两个成字下面后缀不同的词,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我在大学里面开会的时候,问他们怎么想,他们表示他们的长辈用把舵和治水治理他们,他们深深的无奈。所以他们很认可这个戏的理念。这不是讲三个人的成长和青春,这是两代人的情况,从戏来说很好看,生活来说很无奈,而它就在我们社会中显示中冲充塞充斥着。
还有这个戏延伸和扩大的面,也是我们编导和主创们所花费匠心的心血和力气,是观众的收获。这个戏涉及到家庭和社会,涉及到精英和平明,涉及到犯罪和犯错,还涉及到梦想和现实。这个丰富性是我们这个戏抓住不同层面观众的一个很重要的杀手锏。
再有这个戏的深刻性,我觉得这种笼罩性、覆盖性力度非常大,就因此它的形体,它这样一个命题,刚才说这个戏给我们轻松当中沉重,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很轻快的一个戏,很快乐的一个戏,真的是给我们一种沉重感,是在轻松的氛围中蕴含着内在的沉重,在沉重当中又蕴藏着深刻的思考这么一种分量,就是这种分量使得这部戏具有独到的一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当然最后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健康的家庭是什么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民族的组成,国家的组成,这个事说小就小,说大就太大了,青春成长他们需要这八个字,付出青春,换取成熟,是这样的过程。这些是很有哲理,很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的,这些内容是我看的时候想到的。
另外关于形式,讲的就是真实,不做作,它是自然的,自然展现在人物上,人物是不矫情的,不无病呻吟的,是非常自然的一种呈现。再有就是生动,这种生动是一种必须看下去的内张力,这种生动又在于故事,也在于语言,其实故事本身已经够热闹了,但是它的语言更给我们享受,一种触动,一种在含蓄当中得到痛快淋漓的享受。
最后是感人的艺术魅力,有一种余音袅袅发生深思的效果.如果说从《渴望》到《编辑部的故事》等等,我觉得走到现在,他有一种跨越,他刚才也说了,他马上还有一个《北京青年》,这三部是系列,我想他进入到打造品牌的进度,而且看这个戏的时候我常常想到很多的精神,传统文化的内涵我觉得这个里面也涵盖了,对我们感受今天的戏剧作品,我觉得都还有很多的受益之处.我特别能感觉到她们的才华、才情,很不简单,向你们表达敬意。另外汪主任、黄主任也是认识多年,他们很有胆识,很有眼光,也很有气魄,他们能选择这样的剧放在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也许是冒着一定的风险,我们的影视部能够拍这个板,我觉得拍的好,还希望以后真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还需要更大的智慧提供更多的作品。
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中央电视台审片小组组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伟国:《青春》文化意义深厚,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这个选题,这个节目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是中国文化决定的,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的天下,每个家庭都会设计上什么样的幼儿园,上什么小学,上什么中学,什么大学,现在每一个环节都是青春父母做主,大了以后上哪个公司上班,选择什么男朋友、女朋友,每一个历程。这个问题我是觉得题材一年多以前看了,这种思考,写成长成才是对的,现实生活中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这是非常的不正常,现在小学生都拉杆包上学,非常的严重。现在青春家长做主、老师做主了,这个意义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