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形象动人。我觉得塑造马专员这个形象是作品的一个非常出彩的亮点,这是一个地地道道陕北汉子的形象,从里到外,从头到脚,浑身都有着很浓郁的黄土高原泥土的土味儿。包括他的语言,还有他特别喜欢的信天游。除了这些,关键是他心中永远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他亲民、敬民、爱民、为民,应该讲这是电视剧人物里非常独特的艺术形象。在当前的荧幕上,这种形象是不多见的,是陌生的。也与大多数流行在荧幕上的形象有着极大的差异。所以说我们不能不被这个形象吸引和感动。他的办案方式在今天来讲很独特,但是最主要的是这种方式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和一切为民的情结。比如,在转移铺子村群众当中,张志青去接他,国民党林营长接他,他都是把自己的安危放在一边,以老百姓为重,包括对车大娘的态度。这些都很让人感动。而且一遇到纠纷,他的最主要的思想,首先想到的就是群众,拔腿就往田间地头跑,去群众中间听取他们的意见。最后,劝陈占山起义,他心里也是为了老百姓,他永远把老百姓摆在第一位。从这个形象上我们看到,现在我们司法部门也在搞大街坊,包括接待日这些东西,也是想直接与老百姓对话,直接听老百姓的意见。但是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司法是否开始了与人民群众对话的行动,如果我们越来越疏离我们的老百姓的话,我们司法的支撑点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新的发展点在哪里?这是我看到《苍天》以后一直追问的问题。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其实《苍天》包括主人公马锡五,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我们现在迷失了什么东西。剧中马专员真正做到了为而不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给群众添任何麻烦。联想到我们今天现在有而不为的情况到底有多少。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从马专员身上可以看出,我们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建党宗旨。也通过了这个形象的塑造,很好的完成了对党宗旨的深度解读。充分说明了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是贯穿始终的。剧中另外一些人的形象塑造得也很好,张志青、汪娥娥、李春晓、刘巧儿。我觉得这三个女人的戏挺暖人心的。
第三,故事抓人。虽然写的是一个马专员,把马专员的所作所为放到了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写,不仅仅带来了人物形象的丰满,更为故事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苍天》的故事性特别强,一开头特别抓人,土匪袭击村庄,杀了农委会主任,强奸了汪娥娥,烧了村庄,情节非常紧凑。包括解救被裹挟的无辜农民,这段故事的前前后后,与陈占山的周旋,调查取证,把人物融入在了故事当中。这部戏非常好看。
第四,细节感人。我觉得里面很多细节是非常独特的,而且确实很感人。
原《文艺报》总编范咏戈:
《苍天》这部剧我理解为记传体的人物剧,但是文学元素非常鲜明,从它的特立独行上看,这个方面对电视剧同质化是一个冲击。从行业剧看,它把行业教育的目的做到极致了。它在行业剧里有了新的突破。它突破了行业的局限,能够把威严大义的东西拿出来,我们很受感动。这一点它做得很威严大义。虽然这是历史记忆,我给它送了八个字:“去事留神,去渣存美”,前四个字,“去事留神”,随着时代的进步,马专员是过去的事了,但他亲民、爱民,为民的精神留了下来。后四个字,“去渣存美”,编导追求“土得掉渣”,这部剧表面上是“去美存渣”,作品中人也土,话也土,景也土,事也土。但编导的美学追求是很鲜明的,反而达到了“去渣存美”。给现在屏幕上的浮华奢靡一种冲击,正如大家所说,是一缕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剧中的专业演员和群众演员融合得很好。同时向主创表示祝贺!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
从题材管理的角度,我觉得《苍天》在同一类题材的挖掘上给我们电视剧创作提供一种启示。严格地说,写法院、写公安部、司法部、高检的,我们叫做行业剧。实际我们从题材管理这个角度,我是很怕写这种剧的。因为这种剧在以前往往会被写成这三种类型。或者写成涉案剧,或者写成警匪剧,或者写成反腐剧。所以有的时候,我一看是公安的、司法的、检察的,我都是跟申报单位讲,这类题材做完了以后一律送总局审查,不能拿到省里面去审。为什么呢?原因大家都知道。在一段时间以来,对这类剧的商业性的开掘和创作角度过多过烂,乃至于造成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警匪剧写的都是那种血雨腥风、暴力残酷的那些东西。涉案剧往往都是黑社会老大横行霸道那种。反腐剧写来写去写成共产党没有好干部。《苍天》这部剧刚才很多同志提到说是行业剧,确实是人民法院做的,写的是法官。这个题材如果进行商业性开掘,按照以前的那种形式去写,确实也可以把它写成案件剧。但是正如大家所说,它没有按照这种现有的创作模式去把握题材,完全从一种更新的、更高的角度赋予了这部电视剧的崭新的意义。我觉得这个意义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站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大家都充分肯定的。
从我们现在的治国方略上来讲,我们是依法治国。我们的治国理念是执政为民。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把依法治国、执政为民这些理念化为具体的解决一个个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的具体行为?我觉得这部剧从我们共产党的历史上的,从我们在初创时期,没有获得政权之前的根源上找到了我们今天执政依法治国、执政为民这个理念的由来源头和它的真理性。为什么我们要提执政为民呢?共产党就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那么为什么要执法为民,我个人理解也很简单就是两点。第一,民是大多数,无论是旧社会讲的是黔首,还是今天我们讲的草根,芸芸众生。老百姓,民这个概念永远讲的是大多数。作为一个执政党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是共产党的宗旨。第二,我觉得民是弱势群体,民这个概念比起官来,他们是弱势群体,手里没钱也没权,地位也不高,大部分人是属于底层的。那么为穷人翻身得解放这也曾经是共产党革命起家的一个观点。所以我觉得执政为民就是这两条。因为老百姓是大多数,因为他们手里没有东西,是弱势群体。包括在法律层面上,我觉得他们也是弱势群体。
我们讲司法的问题不仅仅讲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司法不公也不仅仅是个别法官在以权谋私的问题。司法不公更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普通人不能公平地享受到法律给的每个人的恩泽。比如说,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有文化的人,他遇到了法律问题,他会很自觉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他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如果作为一个草根,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受到了侵害,他未必就能够懂得用法律这个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并不是说我们执法不公,这是因为这些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等在这个差距的状态下,他还不能享受到法律在这个社会上所谓的公平。这种不公平也不是我们的制度造成的,也不是我们个别法官的执法不公正造成的,而是因为中国的国情,民事弱势。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苍天》这部剧给我们的启示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而且还从历史根源上讲到了我们的党的根本性质所在。这样的行业剧,我觉得远远的超过了一般意义上行业剧的概念。我觉得我们的行业里能够用像这样的选材角度和开掘角度上去做,那才能做成我们真正电视剧精神意义上的好作品。
那么为什么这部剧能获得这样的成功?我个人觉得有两条。一条就是我们最高执法机关的加入。另一条则是我们的创作团队,他们这个团队不同于我们现在整个电视剧生产制作市场上大部分其他团队的特点。这个团队是一个有文化层次的团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公司去商业运作,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家为了玩玩票、出出名。这个团队的编剧他们是作家,他并不是搞专业的影视导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他们这个团队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对这个题材把握上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底蕴。我也注意到他们拍这些片子,围绕在这些片子周围的人我觉得都是和我们今天电视剧创作队伍当中有鲜明特色的一批人。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文化研究者,有的从事高端学术研究者。我觉得这样的团队能对这部作品有这么高的把握和这么深的挖掘。这样的创作团队才是提升我们电视剧在制作这个环节所需的质量。这是我看完以后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苍天》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苍天》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好戏,主题立意高,艺术品位高,拍得朴实、清纯,真实、感人。
《人民法院报》社总编辑倪寿明:
《苍天》是我们人民法院报社与北京新陆地文化艺术中心一起投资制作的一部电视剧。马锡五是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的庭长,他当时是陇东专区的专员,我们国家的体制,行政官员和司法官员是不分的,过去的地方官就是监理司法。后来陕甘高等法院在陇东边区设立了一个分庭,于是就让他这个专员兼分庭的庭长。解放后,马锡五就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长,1962年去世。他在陇东地区担任专员兼任庭长的时候办理了许多的案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刘巧儿的案子。他的审判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走群众路线。我们当初创作这个片子其基本考虑是针对中国现在的司法情况。解放以后这么多年,我们司法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整个司法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我们司法的整个规范化也越来越强。但是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这几年,这些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因此我们要回过头去反思我们的整个司法工作。王胜俊院长强调,司法我们要讲人民性,要走专业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道路,不能一味讲究专业审判,这样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中国广大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的很多老百姓不适应我们建立的这样一套司法规则,所以最高法院领导反思之后就提出,司法一定要讲人民性,要走专业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道路。王院长提出了一个命题,人民法院为人民,非常简朴的一句话却反应了问题的实质。我们司法工作要考虑到人民的利益,我们不能把法庭当做一个一些专业人士讲规则的司法竞技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想回过头去反思我们的工作,我们除了正面地在全国法院开展一些这样的工作之外,也想通过一些艺术的手段来创作一些作品。正好今年也是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们也想为共和国献礼。于是我们便想到了马锡五,马锡五的审判方式是中国司法革命的一面旗帜,至今在中国革命司法史上没有一个以个人命名的审判方式,只有马锡五。 于是我们想出创作一部这样的电视剧,通过另一种方式来传达我们党对于司法工作的一些基本理念和认识。我们与新陆地文化中心一起合作拍了《苍天》,这部片子播映之后,我们整个法院系统反响非常好。在央视决定播之前,我们就给全国法院发了通知,这期间,全国政法系统都在看这个片子。播映之后,我们也接到了各地法官与老百姓大量的给我们报社的来信。法官的感受很多,老百姓其中还有很多当事人给我们来信,就觉得如果我们法官能够像马锡五这样办案子,那老百姓所受的诉累就会少很多,得到的应该就会更公道。这是老百姓和当事人的感受。这个片子不仅在法官中,在老百姓中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我们这个片子里讲的刘巧儿,这是马锡五办的一个最著名的案子。刘巧儿的原型现在还活着,我们后来还专门去采访了她,整个片子的播映当中,她一直都在看,她看了很感动。她说她一直怀念马锡五,没有马锡五就没有她的今天。她现在八十五岁了,活得很健康,已经是儿孙满堂了,而且注册了一个剪纸的文化公司,自己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她谈到马锡五时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