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侑选演员不偏向新人 植入应贴合剧情

2014年06月12日17:40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金翰九
赖聪笔
张太侑
吴奇隆

  《星你》导演选演员不偏向新人 韩国人不说偶像剧

  张太侑:我只是一个导演,不是制作人,我的目的不在于商业价值上面。

  主持人:那咱们问一个跟导演有关系的问题,既然偶像剧是一个造星的好途径,韩国在制作偶像剧的过程中,对于演员的选择是什么样的标准?是更希望大牌明星还是选用一些新人?

  张太侑:根据电视剧不同,找的演员也不同。因为在剧中的都是很重要的男主角和女主角,所以不会偏向于找新人来做。做导演的时候,不会把这个炸鸡和啤酒变成一个流行叙事剧,不会把目的放在商业价值上面,在韩国这样的导演很少。这些流行叙事剧附加的不是在本来的意义上,原来的目的不是这个,因为片子火了,才有了这个效果。我有听说过在中国特别流行炸鸡和啤酒,各种韩式店人很多,我之前是没有预想过的,听到这种消息很惊讶,但我觉得这种经济效益是很好的方面,但我之前不会预想到这个事情,我不会把目的放在商业价值上。我们做电视剧的时候,不会制作一个衣服通过这部电视剧卖出去,我们基本的目的不会放在这边,这些都是我们按照需要,看情节,找适当的衣服,目的不会放在销售上面。有一些商品有可能是战略性的计划,比如说女主人公是设计鞋子的,这个时候可以把鞋子作为战略性的商品,除此之外,我们不会把目的放在销售上。

  主持人: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张导演,您是否同意金翰九先生所说的偶像剧的划分?《来自星星的你》是叙事剧,而非偶像剧?

  张太侑:他的观点很明确,我也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国家没有偶像剧的描述,这种词也就是在我们业内才使用的,观众们都不会知道这个词。明星的那种爱情故事都是偶像剧,例如张东健,金秀贤[微博]这样的演员,40岁有40岁的爱情故事,20岁有20岁的爱情故事,年轻一类的爱情故事,不能归为偶像剧,20岁和40岁的爱情都是同样的故事。我没有那种偏向要用新人或者用大牌明星,就看故事情节,看谁更适合,就会选谁。所以,我觉得分为偶像剧什么的,都没有什么意义。既使他现在是一个新人,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偶像,既使有偶像,那个片子也不一定成功。

  主持人:张导演其实有一点点和韦正导演和吴奇隆先生的观点类似的地方,实际上对这种剧没有划分,我的剧只要拍出来,选合适的演员,可能是20岁的人偶像,也可能是40岁人的偶像,归根到底都是观众喜欢看的剧。

  金翰九分享《夏天》商业经验 

  再问问金翰九先生,您在中国内地做电视剧的时候,比如说你做《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的时候,你对商业的把控是怎么对待的?

  金翰九:《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最明显的植入就是手机。因为年轻人通过微信或者微博可以沟通。我毕竟不是导演,其实我需要的是营销的资源,和我的剧能不能互通,不是给你多大的特写,而是这个手机在这个剧里面怎么用,这是植入的概念。《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除了植入广告之外,还有一款产品想作为延伸产品的,就是一个背包,这是学生常用的一个背包。我想通过这种东西来验证一下,一部剧是通过电视台的收购,其实全世界的趋势都一样,未来的新媒体时代,一个电视剧的收益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变化?从策划阶段开始,应该怎么样策划它的收益模式。我看过中国的什么偶像剧比较喜欢?我刚才没有回答,其实《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第一个策划点,其实是看了《爱情公寓》开始的,我看到了《爱情公寓》在中国得到观众的喜欢,我有信心做这种类型的剧。其实情景喜剧不是电视剧,应该是TV秀,这种剧为什么观众喜欢?这些剧都是人物说话的剧,什么人在什么时空下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这些人都是我身边的人。这个剧说了我想说的话,它发生了我发生的事情,有了一个很好的结果,这些东西把我自己能够安慰过来,我觉得《爱情公寓》是中国电视剧里面的一部剧,是偶像剧。

  主持人:实际上咱们在电视剧的拍摄中,将来会有越来越的衍生品,一些附带的商业价值,尤其是时装剧里面越来越多。那种电视剧是接地气的。

  刚才赖聪笔先生对于台湾偶像剧的定义,还是比较传统的,林心如的定义也是传统的对偶像剧的认知,赖聪笔先生介绍一下台湾偶像剧在造星和商业价值上的心得?还有对于台湾偶像剧有什么样的未来?

  赖聪笔称偶像剧周边赚钱 造星更强调用年轻人

  赖聪笔:刚才提到植入商业的部分,我一直以来都跟我们所有合作的团队讲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说如果你是为了植入而植入,绝对不能做。今天我硬要喝这瓶水,为了拿预算,这是我们非常忌讳的事情。在2000年的《冬季恋歌》,有一个北极星项链,商业价值非常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

  另外一个,接下来我们在偶像剧的制作上,它可以聚集周边的人气。未来我们拍戏,把成本拿回来,只是基础,真正要赚钱还是周边产品。像《爱情公寓》,这次他们也成立了店家,也有不错的收益。但不能在里面我为了卖这个商品,这个艺人出场硬要穿这个衣服,应该符合这个剧本里面穿的衣服,来卖这个衣服。接下来电子商务也会去拍电影,要从后面赚更多的,而不是说在制作费上面赚多少钱。

  刚才提到造星,我还是比较强调用年轻人,演员是断层的,所以要培养新人,聚集人气。

  主持人:很多电视剧拍摄,肯定是需要符合电视台的喜好,对于电视台来说,对于偶像剧未来的期待是什么?

  冯薇薇称电视台更看重做好内容 不必纠结一剧两星

  冯微微:今天这里有导演,有制作人,《爱上女主播》是我自己作为制片人的。因为有打造频道的鲜明特色的这么一个需求,或者也有打造频道的主持人综合因素考虑做出来的剧。我们现在与其去探讨什么是偶像剧或者偶像剧应该怎么走,还不如去探讨如何做新的传播渠道下的电视剧内容怎么做。这个内容,我相信在座的一些嘉宾的观点,其实是一致的,所谓它是一个这样的偶像剧,还是那样的偶像剧。我来理解,这个剧是不是受观众欢迎的,无非观众分小众,像《爱情公寓》这种是4到15岁的,25岁到40岁的,无非你想要的观众群要多大,根据你所要输送的观众群来做,归根到底,只要把内容做好了。演员我理解,其实不见得大牌的就一定是好的,是不是跟这个剧的角色是搭的?《爱情公寓》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认识韦正吗?显然不认识,现在不认识反而奇怪了。我认为接下来更要研究探讨的是如何来颠覆式的创新我们的内容,如何更好地做好内容,而不要纠结这是否属于偶像剧。

  主持人: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您不喜欢,从电视台的角度来讲,从每年要实行的一剧两星的政策,这种比较时尚的,可能有大牌明星的电视剧的制作成本一定不会低,一剧两星的政策会不会限制这种电视剧的发展?

  冯微微:一剧两星政策出来以后,大家都在探讨一剧两星的话题。我想问的是,一剧两星之前是一剧四星,一剧四星之前是没有限制。我们从没有星到一剧四星,我们电视剧的好看程度是降低了还是提升了?如果是提升了,我们何必再去纠结一剧两星呢?我相信一剧四星我们获得的好剧更多。如果一剧两星以后,这样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观众收看到更多的剧种,能够让更多的制作方有更多的出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我们电视产业往前发展必须经过的趋势。未来我们的电视机可能是折叠式的,或者放在车里就可以看的,传输的介质有4G、5G,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多的在于是什么内容,什么渠道,用什么介质来收看,至于它是不是一剧两星,也是不重要的。

  主持人:接下来咱们再问一下韦正导演,《爱情公寓》造就了一批偶像,你在拍之前,会想到这个现象吗?

  韦正预料《爱情公寓》造就偶像 商业植入应贴合剧情

  韦正:有,我在一季拍之前,跟他们说过这话,你们当中有一部分会成为大家都喜欢的。这个也是给我们自己的一个考试,对于导演或者编剧的制作团队来讲,证明你们真的能够做到,是一个合格的标志。对我们来说,也是更有挑战了。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把这部戏做好,从我们自己角度来说,我们也是新人。只是说我们一直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主持人:我们知道《爱情公寓》里面,也有很多的商业元素的植入,甚至里面的服饰一些相关的东西,都成为淘宝热卖的商品了,您对偶像剧的商业价值开发,有什么想法?

  【韦正】:我作为导演,这一块,也不是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我只不过讲一个大概的想法,如果我们想把影视剧的植入做好,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要把植入的环节前置,而不能后置。怎么样才能让植入在里面是跟情节有关的,而不是说它是一个额外增加的东西,剧本写好了,台词也写好了,突然有了跟你说,我多给你钱,你帮我多喝一口水,而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在那个时候就应该喝水的时候,才放进去。这一块,我们也在努力,我们自己的团队在这方面有一个先天的优势,我们在前期都会参与到植入的设计当中,这个会让观众看的时候,没有那么难受。我们会说一个原则,当我们的剧本确定之后,任何的植入都不可以再加进来,不管多少钱。第二个原则,我们在谈植入的时候,不谈总的露出时间,植入而是说你这个东西真正让别人喜欢你的产品。很多植入的品牌是世界五百强的品牌,不是说让别人知道我的牌子,而是这个牌子真的是代表年轻人流行方向的,设计故事,让大家很开心的接受这些产品信息。植入对于剧的拍摄,是有好处的,它是对产业有帮助的。投资方的风险其实很大,演员的片酬都很高,这个会帮助我们有更高的预算,可以把这个剧的品质做得更高,我们整天眼红美国人这么有钱,资金能够做好好剧的一个基本型的东西,关键是怎么样把这个平衡做好,大家的共同利益点,是我们还是要把这个剧做好,对于观众和对于这个产品本身都是有好处的,而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

  主持人:刚才林心如的VCR里面提到了几个她的想法,一个是关于偶像剧或者说时尚现代剧,给它提供一个专门针对年轻观众的收视专场,比如说韩国每周三、四有固定的时段。吴奇隆先生,您觉得这种方式,是不是适合中国现在内地的电视剧市场?

  吴奇隆称植入也应该符合国情 产业链仍需完善

  吴奇隆:其实刚才提到的植入等等方面,大家不要把我们现在的情况和国外的情况做一个比较,因为在很多地方和出发点本来不一样。举例来讲,《来自星星的你》可以做非常成功的营销,因为它是周播,它可以把现在年轻人在穿什么,吃什么,第一时间的表现出来,可是我们的制作环境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这个戏播出可能是一两年之后,植入的东西可能过季了。

  现在很多电视剧,为什么做那么多的植入,为什么非得喝这样的东西,这也是因为在制作的环境下,在目前这个环境来讲,靠一个植入赚钱维持一个剧组,其实不可能,是争取更多的资源请到更好的艺人,在戏的制作上面能够加分,才能让电视台看得上,其实这是一个产业链上面完整性的问题。我们都希望把东西做好,做漂亮,做得很成功,可是你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配合的时候怎么做?举例,国外的很多戏剧在开拍之前,不是做剧本,也不是做这个系统的操作,他是先从形象开始设计,就已经开始卖它的周边产品了,等把它产业链的部分建成了,它才开始正式的拍戏。即便我能预测这个戏拍出来非常好,可是在所有产业链后端的东西,跟制作团队甚至跟电视台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我们现在去讨论说,怎么样能够植入植得好,怎么样让人家看得更舒服?其实我们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辛苦挣扎的阶段,我会希望将来有一个这样周播的剧场,在国外甚至周播的剧场都可以分得非常细,星期一的周播可能是惊悚片,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精采类型做区分,可是我们现在没有一个完整的环境,我们在拍的时候,希望能够把最好的,最符合年轻人的,第一时间介绍给大家,只有在产业链完整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一个好的互动。可是现在大家都很努力,但到了关键的时候,就卡住了,这是所有从业人员比较为难的。我会希望,也许有频道说愿意开一条周播的剧场或者专门开一条属于年轻人的偶像剧频道,这是希望,但这个也要看大环境。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电视剧市场的产业链,随着大家的努力,能够越来越完善和完整。接下来应该是媒体提问时间,但吴奇隆先生,作为白玉兰的评委时间比较有限,所以他就不参与媒体提问的环节了,我们还是感谢他能够来参加我们的论坛。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举手。

  提问:是不是我的理解有点偏差,今天的论坛是讨论制播营销新思路。我想问两个问题,《继承者》和《来自星星的你》引起了轰动效应,很多人没有看过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在讨论。我想问一下,这两部剧,除了剧本身之外,有什么营销的新思路?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营销手段?另外一个问题,论坛开始之前放了一段宣传片,随机采访的观众都认为不看国产剧,因为山寨,脑残,这种现状,想问一下路在何方?想问一下赖聪笔先生。

  赖聪笔:其实刚才讲的,拍摄的画面要唯美,找的艺人要帅哥美女,服装一定要到位,你一定要投资。最重要的是,国内现在拍戏很大的问题,可能两个月要拍40集,我们在台湾拍戏,一般是20集拍四个月,所以有几个很大的问题,演员为了赶时间,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他的时间也没有办法现场收音,拍摄的时候,现场环境不会处理得很好,都会影响到最终我们看到戏剧的感觉。这几样是把我们偶像剧往上提升应该注意的几点。

  提问:我的问题想问冯微微老师,刚才在讨论中,林心如和吴奇隆都提到希望有一个专门的时段播偶像剧,这个实现的可能性多大?

  冯微微:偶像剧有专门的时段播出,这不是问题,浙江卫视,以《爱情公寓》为例的偶像剧,在我们的白天时段,包括晚间的假期时段,包括传统节假日,我们都会安排这样的假期时段。如果你们喜欢看这样的偶像剧,请锁定浙江卫视,一定能找到你们爱看的偶像剧。

  提问:想问一下张太侑导演,对本届上海电视节的感受和印象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有没有把《来自星星的你》的翻拍成电影呢?

  张太侑:很荣幸能来到这次上海电视节,我是第一次来到上海电视节参加这个活动。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也是特别好,这次电视节的规模也特别大。我对制作电影版,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打算,因为这不是由我一个人来定的。像《爱情公寓》导演的所说的一样,韩国的片子一模一样再去翻拍,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我要做的话,我会在这个故事情节的变动方面注意一下,我会创新这个故事的情节,不会用一模一样的。

  提问:我的问题是提给韦正导演的,在过去的电视剧里头,情景喜剧和偶像剧是分得很开的,像《我爱我家》这种比较闹的,比较笑的,像偶像剧里头的《步步惊心》、《东边日出西边雨》通常比较严肃,以哭取胜的。但《爱情公寓》可能开创了一种把偶像剧和情景喜剧结合在一起的风格,当然它是一个典型的情景喜剧,但同时演完之后那些演员也成了偶像。你们在做《爱情公寓4》的时候,两者结合方面有哪些心得,把偶像剧和情景喜剧结合在一起的,是不是成为一个很大的类型剧?

  韦正:其实混搭类型这个事,说起来也容易的,大家都可以去混搭,但其实做起来的时候,是一个技术活,至少在中国没有人做过这样混搭的尝试,意味着很多时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我现在还记得我们在策划的时候,说它是一个爆笑偶像剧的时候,当时电视台的买片方说“这不可能,偶像剧就是偶像剧,喜剧片就是喜剧片,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两种混在一起的”,我说“为什么不行呢”?他说“偶像剧需要360度的环绕镜头,喜剧怎么做得到呢”?所以我特别加了一个360度的环绕镜头。其实在我们自己心里面说,《爱情公寓》拍到第四季,我们已经很少提情景喜剧了,在制作规格上更接近于美剧的拍摄方式,不是情景剧式的,它没有现场观众,比如说它有四堵墙,有大量的后期制作部分,很多制作是超过了普通国产剧的制作水准,需要打破大家对于一个类型片既定的思路。为什么要限制在这个条框了,如果我们想要玩,就应该有一个突破。情景剧里面有好的形式,我们可以借鉴的,就可以用,偶像剧里面有好的和市场结合的地方,我们可以去用,但最后还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爱情公寓》在国内算是一个奇葩的东西,制作也好,宣传也好,用的演员类型也好,都很怪,可能是一个差异化的产品,别人也不是特别容易理解它,其实它的制作流程和以前的《我爱我家》等完全不一样,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今天按照情景剧的方式拍出《爱情公寓》来。

  提问:我想问一下韦正导演和金翰九先生,因为现在大数据时代,像国外很多类似《纸牌屋》这样的电影也采取了边播边拍的方式,中国的电视机是先拍完再播,哪种更符合整个趋势呢?第二个问题,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名演员、名导演,名编导,像国外是编导制,以编剧为主的,但像国内可能因为导演很出名或者演员很出名,至少在自己的理解下进行一些改动。你们二位,觉得在你们的片子中出现了这种情况,会如何抉择呢?

  金翰九:刚才我们说一剧两星和周播剧发布会的现场,听了对未来规划方向的介绍。我觉得这两个东西,对我要做一部剧,要销售一部剧的角度来说,确实有着借鉴的思路,中国以后剧的类型(听不懂)所谓的偶像剧,能概括很多剧的类型的现象,可能以后没有了。我想说,电视台也好,网络也好,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到某个阶段,观众的消费行为到了那个地方,剧的类型化,所谓产业的发展,分化的道路(听不明白)针对更细的目标观众,做他们喜欢的戏,这是我现在的想法。

  编剧和导演,要是编剧和演员打起来了,是按照这个剧,怎么发展对这个剧更好,会把这个判断的原则跟他们沟通,不一定所有的编剧都是这个样子的,在韩国的编剧和演员之间也有这种情况发生。

  韦正:你刚才提的第一个问题,关于大数据以及是否边拍边播的问题。边拍边播,在电视台近期没有看到,我们不去想这个事,如果要破冰的话,应该从新媒体开始,它不是作为电视台的剧来播出的,有可能会做这方面的尝试。至于有没有好处?对于创作来说,灵活度更高,整个资金周期会缩短,这是有好处的,但原来做得好的还是做得好,做得不好还是做不好,这是不会变化的。

  另外大数据,现在大家都喜欢用这个词,凡是整天把大数据挂在嘴上的,一般都不知道大数据是什么。从数据到结论,不是那么容易的,有的时候盲人摸象,只是看到数据的这一面,得出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很多兜售概念的,他未必真的了解这个市场。

  关于演员和编剧的这个事,我也同意金先生说的,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大家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电视剧是一个团队工作,都不能说一定是哪个岗位说了算,艺术创作是有讨论,有分歧,有争辩,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有一点是不可取的,谁的牌大听谁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趋势,大家要讲道理,有事从艺术层面讨论。

   提问:我想问一下韦正导演,刚才您说你自己拍的电视剧,都不要看,为什么?

  韦正:我自己拍的,我看的,我做的,我得剪。

  提问:偶像剧的路到底在何方?请五位嘉宾都回答一下。

  主持人:这个问题,每位嘉宾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也作为咱们论坛的一个结尾。

  冯微微:敢问路在何方,我要回答的是:肯定是路在脚下,看我们怎么走。

  赖聪笔:要拍一个比较精致的,要用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后期制作,足够的投资。

  张太侑:创造一个很有魅力的故事情节,看这个内容最重要,而且这个内容得有演员。

  金翰九:我的想法是,在类型片当中要把这个类型做到位。

  韦正:就是多学习世界上比我们更加先进的电视剧,以他们作为榜样,戒浮躁,不要去赚那些快钱,把每一部作品做好。

  主持人:偶像剧作为一种诸多类型剧当中的一种,曾经广为大家喜爱,可能目前的现状,并不是特别的景气。大家讨论的是它的现状和未来,不管它未来变成什么样?只要广大电视人去努力,去前进,我相信将来不管是偶像剧,还是电视剧行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红火。

  咱们今天的论坛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页123下一页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