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艺术人生》专题 >正文

《艺术人生》暑期特别节目--战火中青春(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8:57 新浪娱乐
《艺术人生》暑期特别节目--战火中青春(组图)

王昆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艺术人生》暑期特别节目--战火中青春(组图)
严寄洲

《艺术人生》暑期特别节目--战火中青春(组图)
项堃

《艺术人生》暑期特别节目--战火中青春(组图)
戴爱莲

  新浪娱乐讯 在这个暑期我们要经历两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是7月7日, 1937年的7月7日,中国发生了“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另一个是8月15日,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抗战胜利。那么到底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争是怎样的?战争又怎样改变了那一代人的青春、命运和人生?近日,艺术人生请来了四位很特别的艺术家。说他们特别,是因为他们的青春岁月都是在战火中度过的,他们的命运也因为那场战争发生了改变。

  王昆:81岁

  著名歌唱家,生于1925年,祖籍河北唐县。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曾在新歌剧《白毛女》中饰主角喜儿,并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项堃:91岁

  表演艺术大师,1915年12月1日出生于山东。毕业于国立剧专(现中央戏剧学院前身),后参加中国旅行剧团。抗战爆发后,项堃将众多知名剧目搬上了东南亚舞台。他主演过《茶花女》、《钦差大臣》、《家》等数十台话剧,被大后方广大观众誉为“话剧皇帝”,并参加了电影《青年中国》、《火的洗礼》、《满庭芳》、《三人行》、《再生年华》等影片的拍摄工作。

  戴爱莲:90岁

  舞蹈表演艺术家,教育家,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祖辈华裔,侨居海外多年。1930年,她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义演,1941年到大后方重庆,继续进行抗日义演。代表作有:《思乡曲》、《游击队员的故事》、《瑶人鼓舞》、《哑子背疯》、《巴安弦子》(藏族)、《嘉戎酒会》(苗族)、《青春舞曲》(维族)等。

  严寄洲:88岁

  著名导演,1917年,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拍摄过《战斗里成长》、《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等。1937年,加入到抗日救亡组织。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他奔赴晋察冀边区,创作并导演了独幕话剧《枪口对外》在军民联欢晚会上演出。1939年8月,他被调到贺龙领导的八路军某剧社任编导和演员,曾出演《雷雨》(饰周朴园),《悭吝人》(饰阿巴公)等话剧。他还创作了《甄家庄战斗》、《开荒一日》等影响很大的剧目。

  在我们面前的这四位老人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尽管他们身处不同的环境,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但他们怀有同样赤诚的爱国之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时候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时候,项堃16岁,还是济南师范学校在校生的他,也和同学们一起以激进行动表达出自己对当时时政的愤慨心情。受北京大学生号召的影响,为了要求南京政府出兵抗日,他们先是卧轨拦火车,然后“劫持”火车去南京示威请愿。到了南京总统府,在与蒋介石的对话中,他们据理力争,义正言辞,面对眼前一排排对准他们的机关枪,他们毫无畏惧。随后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直至有学生被扔到河里淹死,情况变得越来越危机,但学生们的抗战决心也越来越坚定了,游行示威仍在继续。

  1937年抗战爆发后

  在上海,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情绪十分正高涨。正在上海当学徒的严寄洲和朋友们组织起来,搞歌咏团、慰问难民、贴标语、演讲等等以各种积极的行动参与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曾经有一次,他们在上海大戏院组织了一次为难民的募捐义演。那天在演出快开始的时候,后台来了警察局的人检查他们的节目。当看有一个节目叫《打回老家去》去的时候,他们认为歌词中“打回老家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句“妨碍与日本邦交”,并以拉闸限电禁止演出要挟演员们。无奈之下,演员们将这一句改成 “打倒XX帝国主义” 了。最后主持人说:“今天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歌我们不能唱,我们唱‘打倒XX帝国主义’,我们就唱打倒XX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时候,观众异口同声的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所有的演员都流了眼泪,很震撼,使我感觉到我们中国人不可欺负”。

  同时在上海的还有22岁的项堃,那时他已经是在中国旅行话剧团的演员了。他和其他剧团的同事们自发的组织起来,每天在法租界举行保卫卢沟桥演出,宣传抗战。他们经常会遭遇日军的飞机扫射或者炮弹轰炸,很多昨天还到过的地方今天就变成废墟了,瓦砾、石块混合着血迹、尸体,场景惨不忍睹。就是在这样危险的时期项堃仍然坚持着创作,他将他所亲眼目睹的一切写成了剧本,用以揭露日军的残忍行径,却不幸被捕入狱,受尽了折磨,压杠子、老虎凳等等。最后他不得不改名换姓逃到了南方,开始了流亡生活。其实他本姓王,气象的象,乾坤的坤,原名王象坤。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英国,戴爱莲公共汽车上听说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还在伦敦学习舞蹈的她为了宣传抗战,给国内募捐,自编节目频繁演出。戴爱莲一家侨居海外多年,她从小接受的也都是西方教育,生活的地方也没有中国学校,但自从看了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这本书,“我认识了我们中国,我才知道了有延安,我相信中国是有希望的”于是她决心要回国,想回来为祖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儿。

  1938年抗战的号角全面吹响

  1938年的时候,项堃来到了刚沦陷不久的武汉,并加入了武汉合唱团,成为其中的一员,继续宣传抗战,并鼓舞更多的人参与抗战。他和其他团员,从武汉到长沙,赶上长沙大火,又从长沙到了广州。在广州他们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演出,引起不小的轰动,并受到媒体的关注。后来眼看广州就要沦陷,身无分文的他们又徒步走到了澳门,最后走到了香港。

  由于受到先前在广州演出的轰动效应影响,他们在香港的第一次演出就受到香港各界的密切关注,这一次成功的演出果然在香港引起了空前轰动。第二天他们更被邀请在皇家的剧场演出,那是当时中国影片或者中国剧团从未进去的最高级别的舞台。于是,很快地,他们的歌声通过电台的传播布满整个的香港跟九龙的上空,他们的照片和报道也登载到当地的报纸上。他们的爱国义演同时也引起了陈嘉庚的注意,后来他就请他们去了南洋。

  在南洋他们早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于是当他们义演时场面火爆,当地华人当场捐钱捐物,非常慷慨踊跃,使他们为抗战筹得巨额捐款。

  而对于当时在英国生活条件优越的戴爱莲而言,回国意味着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危险,但她却认为回到祖国是她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途径。那时本打算前往延安的她,由于父亲破产,没有路费,而且还不会讲一句中文,因而只好先去香港投奔亲戚。在香港她受到宋庆龄的接见并接受其建议留在香港为抗战救国进行募捐义演。

  严寄洲1938年8月18日从上海到了延安,目的是当一名军人,把日本人赶出中国。1938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年底,他奔赴晋察冀边区。在这里,他第一次拿起笔,创作了独幕话剧《枪口对外》,并自任导演,在军民联欢晚会上演出。

  而同年10月,家住山西河北的王昆,由于家乡被日军侵略,年仅12岁的她就开始跟着共产党去打游击去了,成了一名红小鬼。最初是在妇女抗日救国会工作,简称妇救会,主要是动员妇女做鞋、做袜,动员妇女去让让她们的哥哥丈夫弟弟儿子参军。由于她很小,就主要负责召集群众,然后给他们唱歌,做演讲,并且谎称自己已经18岁了。两年后,14岁的王昆当了八路军,成为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一员,在敌后演戏、唱歌、写标语,做鼓舞士气的工作。

  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节目录制中,特意安排了世界著名的年轻的小提琴演奏家李传韵演奏了一曲《思乡曲》,并由年逾90岁的戴爱莲为其即兴伴舞。

  1945年抗战胜利

  就是日本投降的那一天,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子里面,严寄洲正当导演,在和战友们排演一个小歌剧,突然他们团长朱丹跑过来说,“我报告你们一个好消息,日本投降了!”这一下大家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锣鼓家具一块敲,脸盆、茶缸都敲响了还不过瘾,就放鞭炮,吓得村子里面的鸟、麻雀到处乱飞,村子里的狗也跟着一块儿叫,于是乐器声、鞭炮声、狗叫声构成了最奇怪的交响乐。这是严寄洲记忆中最高兴的一天,“我这个人从来不失眠,打仗我都睡得着,那天我一夜没睡。那晚我想我们要进太原了,那里有电灯有剧场我们就可以演出了,这是我一辈子,抗战八年里我最兴奋的一天”。

  战火中的青春对人生的影响

  王昆:我是觉得我像进了一个学校。当兵前我念书少,只上了小学,但是抗战八年的部队生活,我感觉好像进入了一个非常丰富的课堂,既有我自己业务的知识,也有爱国主义教育,使文化素质提高很多。

  严寄洲:八年抗战使我收获很多。我参军以前,在上海是个学徒,仅仅初中毕业生,但在革命的大学里,我懂得了人生,懂得了革命道理,懂得了向共产主义奋斗。特别是在这个阶段里面,党培养我成为了一个电影导演,实现了我的梦想。

  由于抗战而握住笔杆为武器的项堃,将自己所经历的和所感受的写成剧本,并亲自出演了一大批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剧,直至后来拍摄的电影,可以说是那段特殊的青春造就了他的理想,使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而对于戴爱莲来说,八年抗战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不然她可能现在还在英国,但对于当初的选择她从未后悔,尽管国内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但她的内心平静了,感觉舒服了,很享受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了。

  爱问(iAsk.com)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