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秦始皇》专题 >正文

《秦始皇》主创专访: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话题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15:08 新浪娱乐

  《秦始皇》导演:阎建钢 (文中简称阎)

  《秦始皇》制片人:靳雨生 (文中简称靳)

  提问人:王炜琨 一位老编辑 (文中简称王)

  王:《秦始皇》即将播出,有几个问题萦绕脑际多时,今天有机会向二位探讨很是高兴。明知道媒体反感历史正剧的提法,为什么《秦始皇》非要拍摄成正剧呢?

  靳:央视的大型历史剧在传达主导思想与精神方面,有其特定的责任,多年来,我们一直严格遵循。

  《秦始皇》也可以不作成正剧,但人们不禁要问中央电视台你干什么呢?集中那么多人力物力,戏说?戏弄观众。某些制作者就是走戏说的路子,这不但为生存,也为文化产品的多样化,观众并未当历史看,看时乐乐呵呵,看后只作笑谈。哪位观众真的当历史看可就错了。

  但煌煌中华,拿不出以自己历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为题材的电视剧也够寒碜的!

  十年前,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找到我,就是因为看了《唐明皇》后想交谈一下唐文化。这位白人撂下美国十亿资产的公司不管,却成立了一个“唐文化基金会”,不但交结了众多唐史专家,而且住进了中国的学生宿舍,每天与较他年轻得多的中国学生一样,夹着课本进教室潜心听讲,端着饭碗进食堂排队买饭。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一种使命感促使他这样做,因为21世纪的中国了不得,要了解中国崛起的根源,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

  老百姓有句俗话: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去除贬义,对照这位万里越洋,为未来的世界性课题追溯异国千年史的“洋和尚”(其人其言其行据说并非孤立现象),与所谓“反感历史正剧”的媒体比较,难道不值得我们琢磨琢磨么?!

  王:《秦始皇》的定位与把握?

  阎:《秦始皇》是电视剧,是历史正剧。

  《秦始皇》是文化商品。

  《秦始皇》的美学目标是通俗且保持一定文化品位。

  《秦始皇》的操作目标是追求高收视率。

  王:但是不是标榜成正剧的就是正而八经的正剧了?记得在一篇署名唐峥的“《康熙王朝》与全场七折”文章中写道,“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历史剧,因为它根本没有办法还原历史本来面貌。”这话不假,确实,历史上的任何一天任何一人生谁也无法复制,除非地球上外罩一个大磁带,录下其时其地所有物发生的所有事(奇谈),当然真能这样做,它也就不是电视剧了。

  靳:观众不要被误导,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叫历史正剧?

  其实,在这里使用“正剧”这个词似可商榷。正剧、喜剧、悲剧……,是戏剧文学体裁中按内容与性质划分的一个类别。类比“戏说”若采用“正说”似更妥贴。此二者是用以区分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同的制作者,包括制、编、导乃至现管的官员,有钱的老板,掮客......等,对这一文化产品本身包含的历史思维、社会认识、价值观、创作方法,采取的不同认知及取舍态度。这个“不同”不仅在这十多年间发生于我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有关的人群中,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界、二十年代的美国电影界就已争论不休了。至于谁将是最终胜利者,没人可预测出,很可能永远没结果,永远依据受众所需而处在相互交替着盛盛衰衰的变化中。因此,我不认为受众及真实反映受众喜厌的传媒,不论于此时或彼时,对正说或戏说予以肯定或否定的情状是全体一致的。相反,据我了解传媒行业中凡珍惜尊重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宝库者,鲜有无端否定史剧正说的。

  当然,显见的劣质作品,制作者偏要敝帚自珍,活该人家批评,指责,嘲讽。本来嘛,你专拣让众人评头论足的行当来干,自己却既缺乏本领又缺乏承受力,那么,即便侥幸寄生在七级浮屠的顶端,也只是个不如山中竹笋的狗尿苔,人皆有权唾弃之。

  王:阎导,您为什么要接《秦始皇》这部费力不讨好的大戏?

  阎:从地位上看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大秦,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制的中国。

  秦始皇是开天辟地用自己的全部生命能量建立了一个矗立于天地间的多民族统一的帝国的大英雄。他的生命是一首史诗。秦始皇为大中华奠下了一个辉煌的根基。

  秦始皇是时代造就的帝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时期。秦始皇,正是这个时代最极致的代表,在他身上,时代能量和人格力量高度融合,演化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大变局,造就了一段令后人惊羡的历史。

  秦始皇是推动历史的帝王。

  评价英雄的一个基本标准,是看他是否影响和推动历史。

  秦始皇灭亡了旧时代,创造了崭新的政体和国体。秦始皇改造和革新了几乎所有体制。秦始皇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秦始皇继承和光大了秦国的人气和民气,整合起一种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强力精神,大大推动了国运的进发和历史的进展。

  你说,这样的秦始皇能不拍吗?尽管可能费力不讨好,但我努力了,我拼搏了,也许招徕各种议论,但我觉得值了。

  王:主公(因靳雨生多年来担任《努尔哈赤》《唐明皇》《东周列国》等剧的制片人,剧组戏称之为主公),《秦始皇》是央视于新世纪第一部摄制完成的大型命题原创历史剧,难度自然很大,想必作为制片人的您有许多话可谈,希望您一吐为快。

  靳:一吐难为快。我这个人始自少年时期混迹文化圈至今已50年整,直到“白头不胜簪”才明白了些。这也怪不得他人,是文化人的通病加个性使然。不过,你我是老相识了,今天不妨多说几句,但有个条件,你得把把关,不当之处勿外传,否则我概不承认(一笑)。

  王:您一直就这么狡猾(笑)。作为大型史剧,《秦始皇》与《彼得大帝》、《亨利五世》、《恺撒大帝》式的世界历史经典作品相比,具备哪些条件?

  靳:所谓条件可分为四个方面: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及运作机制。据此对比我方条件则依上述次序渐呈弱势。以物质条件为例,漫说与那几部发达国家的影片比较,就连近几年国内瞄准赢政这个人物的影片我们也相去甚远。若按作品的时长量化,其投资额是《秦始皇》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固然钱不是成败的唯一条件,但却是很重要的条件。巨额投资的影片可为几秒钟的一个镜头花费一整天的时间,而《秦始皇》剧日均有效镜头却不得少于7分钟,试问《秦始皇》剧导演及其他主创的聪明、才智能否充分发挥出来?另如:局促的创作时空,两度创作责权失衡的机制……等,《秦始皇》剧的创作艰难就可想而知了。

  王:但是去年春天,33集《秦始皇》经领导与专家审看后,评定为大题材、大手笔、大制作,甚至有人评价比那几部关于赢政的大片还好,作为《秦始皇》剧组创作的班长,你是否当真认为这么好呢?

  靳:不敢当真。夸奖的话要减半入耳,当面夸奖要再减半。“捡个棒槌就当针(真)”,甚至唾液四溅地张口闭口我如何如何的制片人,无异于当众往自己鼻梁上涂抹白油彩。电视剧是知识密集性的综合艺术产品,即使高度赞扬出自真诚且确有理据,那也应看作是指向以编、导、演为首的主创人员,作为剧组大管家的你偷着乐就心满意足了。

  还是谈《秦始皇》,如果不是导演阎建钢,《秦始皇》真不知道会是什么模样。常言道:同行是冤家。然而,被誉为大型历史题材影视导演泰斗的陈家林曾在一篇采访《康熙王朝》导演的文章中说过“我就拍正剧,这一点我绝不投降!我手里这把正剧的大刀是挥到底了。”很是“壮烈”,也令人感动,看完《秦始皇》后,陈导竟认认真真地来了一句:“拍得好,比我强”。我登时惊诧的说不出话来。与家林相识18年,第一次听他坦然承认同行中某人比他强!其实,强就强在处于同等条件下——如前所提到的四项条件,别人干不过他;强就强在他尚有久蓄的潜质待机而发。

  年轻的阎建钢前途无量,识人的陈家林也甚了得!

  王:《秦始皇》剧遇到的最大难关是剧本问题吗?

  靳:是。作为制片人我与导演阎建钢从始至终跟着本子较劲。即使这样,临近开机也只完成了17集剧本的整改工作,还有13集未动。拍完17集,剧组召开部门长和全体演员会,请大家讨论后13集剧本改不改?全体到会人员一致认为“不改可惜,一定得改”。但我们心里敲鼓,万一哪一位演员上别的戏,回不来可就砸了。为此我们将停机的后果不堪设想也摊在大家面前。谁也没想到张丰毅、高明、宋佳……全体主创表示,一接到通知一定回来。这是多么难得的承诺啊!为了本子,为了拍出好作品,果真,停机两个月改完本子,大家都如期归来。高明其间接了别的戏,但他也如期回到剧组,并感慨我们的剧组是“家”,高兴地说“又回家了”。

  王:这么说,多年来您一直强调的“三子登科,剧本为先”是与许多合作的影视艺术家达成了共识。我记得您还说过“电影是导演艺术,电视剧是剧本的音像转化艺术”。

  靳:从全国播出的电视剧及某些现象看,最大的难题依然是剧本创作,这也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承制大型命题原创史剧的特点。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始皇》定位于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因而领导要求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必须达到国家级一流创作水准,谓之“三性统一”。

  以1997年夏剧本策划研讨会十大议题为例,单就剧本内容即包括:《秦始皇》剧主题内涵;秦统一天下的因由;统一后迅速衰亡的必然性;秦的统治思想及治国方略;历史与艺术及当代生活的联系;史界对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不同观点...。这些问题即使让比我高一筹的编导作答,恐怕也得吭吭哧哧,只有穷尽一生钻研秦史的专家方可侃侃而谈,但肯定也将莫衷一是,否则何来“不同观点”呢?本子创作了两年多,许多同志为此付出了努力。第一稿是周楷、张敬、陈鸣各完成10集左右,故事脉络不畅,后张天民提出修改方案,他亲自改一遍稿,而后马也、李功达等也修改过,杨晓雄又写了一稿,就连我本人也改过几集,当然随手就丢进了垃圾袋。最后大家同意总编剧张天民的说法,即赢政的性格特征就是“征服”,行为代表是“统一”。风格要明丽不华丽,不俗且考究。凡是关注、参与了《秦始皇》剧本创作的朋友们,都贡献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张天民高屋建瓴,张敬刻苦认真……,然而,埋头“三性”两年半的几位编剧最终却一统未达标,也不可能达标,即使史学、文学大家郭沫若再生,请他老人家转变对赢政的观点,于两年半内屈尊担纲展演时长需20多个小时的剧本编剧,不但不肯应邀,反倒可能告诫来者:放聪明些,后生!趁早作罢!

  王:但最终你们成功了,我就想知道其中的曲折、有趣。

  靳:曲折确实有,有趣则未必。再说我这个人一向不知趣,硬凑趣反而令人趣味索然。记得前两年,某台某栏目邀了许多制片人、导演,围绕“拍摄大场面”这一话题凑趣搞笑。可我一想到大场面立即就跌入一幕幕人伤、马残、设备毁...不堪其忧的回忆中,不但无计令人发笑,自己的五官倒先耷拉下来。为此,惹恼了现场一个类似导播的男孩子,被他不点名地训斥了一顿,受此惊吓,本人竟落了个病根,凡谈及工作,别说逗乐子,连嘴角都吊不起来了。还是用《秦》画册上的话作答吧,虽然干巴了些却也不无道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动因源于责有攸归,时间久了竟成了我们的习性,类似鲑鳟,不逆流而上则不肯产卵,全然不管先人的告诫:朔洄从之,道阻且长。只记住了另一句老话,三折肱是为良医。认真地说,二者对央视命题原创大型史剧的从事人员都大有裨益,尤其是大大小小的指挥员需切记,才有可能带领团队最终到达预期的目标,诚如吕不韦对赢政的寄望:能忍人所不能忍,能苦人所不能苦,能为人所不能为。如此这般,大型史剧《秦始皇》可望成功!

  王:乍一听,这段话讲的是责任感、精气神和经验谈,细品味,怎么透着一股既壮且悲又无奈的味道啊。

  靳:是你味觉神经过敏,我可没这么说。

  王:既然明知难搞,而且央视每一部正剧播出后,往往招来如潮的批评,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干命题原创大型史剧呢?

  靳:不是我要干是要我干,我从不主动请令,但拿着国家的工资岂敢不听命干活?不但要干还要努力干好。

  “批评如潮”的现象我也曾有幸躬逢的第一次即《唐明皇》。十年前,北京晚报因《唐明皇》的播出辟了个专栏,日刊双文,一褒一贬很是公平,但是却得出了“批评如潮”的效果。道理很简单,读文如迎风,和熙的春风终不抵凛冽的朔风令人敏感、刺激、让人耿耿于怀。扯起了《唐明皇》为了答辩你提出的关于史剧正说的是是非非。

  对史剧正说予以全盘否定者的观点更需认真了解仔细摸清其可能各不相同的由来与趋势。以《太平天国》为例,败笔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问题出自制作者首鼠两端的态度,及忽左忽右的行为。其次是有关领导失之于矫枉过正。结果是被传媒吊足了胃口的巨资巨作,却一盆冷水泼将下来,受众岂能不怨怼,全盘否定者的数额也就陡然增加了许多,但仔细斟酌大多是被火气导致了过激,殊不知若干天后同样的受众坐在电视机前,可能又按动遥控器选同一部历史剧观看。传媒也罢,受众也罢,没有永不改变的“否定”,关键在于你的电视剧能否满足他们的瘾头。

  王:那在你看来《秦始皇》有多大成分能满足受众的瘾头,比以往的大制作有那些突破?

  靳:突破这个词本人至今也没敢使用过,充其量是“上了一个台阶”,还是与自己曾参与制作的剧目作比较而言。从这一角度衡量,《秦》剧组不仅做到了而且在某些方面非其他剧目可与之相提并论,如:以最短的时间将一部夹生的长篇剧本修改达标为央视一频道黄金时段的一流水准,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上乘的功力、经验、精神及应变敏捷的运作与指挥才干。这一首功毫无疑问应归于导演阎建钢。

  还应指出,建钢在“综合艺术”这点上看得很清楚,用演员马良的话形容:他是大聪明。虽然在《秦始皇》的艺术把握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在现场阎建钢与摄像师、美工师、照明师都是交流、商量的态度,合作得非常默契、愉快。因而双移动镜头的技巧运用很出彩,整体造型艺术也很讲究。 当然,电视剧是牺牲的艺术,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也难免有败笔,刺秦未及藏拙,很遗憾。

  至于具体有关艺术创作方面还是让阎导多说吧。

  王: 如何将正剧拍好看?

  阎:历史正剧的基本把握原则——不违背基本历史精神和已有定论的重大史实,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故事化处理,将历史和历史认知戏剧化,将历史人物角色化。史料并不能直接产生艺术感染力,它必须经过戏剧化转换之后,才能作用于观众的情感,吸引观众的感性关注。而历史形态只有转化为故事形态,才能进入艺术层面,成为电视剧。

  拍《秦始皇》,除了基本的娱乐功能外,在基本的事件性表述之外,我仍然期望注重一点对历史的精神传达,即在故事层面的基础上注意承载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这是历史正剧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我们的创作职责之一。

  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时代氛围,在营造历史氛围以创造历史真实感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尊重今人对这段历史的情感,满足当代观众的感情期待和理性审视,以今人的视点重审历史,演绎历史,故事化再现历史,以有效传达人物命运的多重冲击力,力求最大情感感染力。

  注重创造故事时空,给创作以最大自由度。  

  王:《秦始皇》叙事策略、叙事结构、叙事节奏上是否表现出了它的个性?

  阎:总体结构和手法,以展现秦始皇的一生为纵向轴线,展示历史面貌和人物命运。

  以事件为支点,交织人物和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故事通俗化:以通俗化的故事,打消观众的接受障碍,从而最大限度的传递作品的戏剧内容和思想内容。

  人物个性化:个性化的人物才能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和情感力量,才能产生真实的形象魅力,得到观众的关注和认同。

  命运悬念化:人物命运是观众关注的中心,而命运悬念化是保持观众连续注意力的重要前提,也是电视剧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

  审美要求和手段。注重审美效果,以赏心悦目的审美诉求而不仅仅以时代特征和历史真实为造型定位点。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各造型元素要力求做到四个字:赏心悦目。

  美术,服装,化妆为此目标要协调一致,设计和制作都要到位。

  摄影和灯光亦如此,以精美体现制作质量。镜头语言以表述事件为主,简练,准确,规范。

  王: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性格内涵是如何挖掘的?

  阎:秦始皇是具有超常生命能量的帝王。

  秦始皇只生存了五十年,但秦始皇的生命能量却发挥到了极致。

  秦始皇的生命核心是征服,秦始皇的一生是征服的一生。

  从征服自己的意志始,他征服了成长过程中的所有对手,包括亲人。征服了所有外在的敌人和国土。他征服了传统礼教,锐意革新,车同轨,书同文,建立集权政治。他征服了大自然,建造起震惊世界的文明遗产:

长城。叹惜生命短暂,故还想征服阴间和地狱,为此他塑造了
兵马俑
。他唯一没有征服的是自己的生命,没有找到长生不老丹。也没有征服历史局限性,他创造的帝国只生存了十五年。

  表演要求准确,生动。秦始皇的配音,张丰毅有些生活化的配音,风格很独特,主要想创一条路子,也许有利有弊。

  应该说编、导、演对秦始皇的认识有多深,其性格内涵的挖掘也有多深。

  王:央视大片往往“墙里开花墙外香”,为什么?

  靳:原因不尽相同。亚洲国家和地区更多的是被新鲜感、真实性、文化品位及恢弘的气势所吸引;西方国家则因“出乎意料”。对大型史剧来讲,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迅速将居高临下的态度转变为脚踏实地,要强化受众意识,要让该看的与爱看的无条件地融合在一起,让“二老满意”统一起来。

  “收视率在挑剔中成长”的现象毕竟不和谐,不正常,而解决的责任在于制作者。由于“央视大戏”在观众心目中所特有的高期待值、高关注度所引发的高标准、严要求,欲推出一部为大多数观众喜爱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绝非易事,即使顶着央视光环,也不一定胜券在握。关键还是不断增长的才干,同时,听得进不同意见,批评、挑剔是正常现象,永远是压力,也是动力。

  谢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