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民周刊》:剧本改了几稿?是否仍将故事的主线放在宝黛之恋上?
李少红:这次选择了团队式的创作方法,选择了9位写作者。他们在文学统筹郑万隆的带领下工作。根据红学家的意见完成删减归纳分集。最后红学家审阅,我统稿,完成拍摄使用的导演工作本。有几集非常难改,比如顾小白写的神话开篇,改写了七八稿。最后四集我也改了十几遍。宝黛钗的爱情在原著中占八十多回,应该是主线。但这次拍的是全版,其他很多过去影视作品中没有展示过的人物,这次都有空间。比如邢王二夫人,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戏很少,但在原著中她们戏仅次于贾母。
《新民周刊》:对于后四十回高鹗续写的章节怎么处理?在旧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最后是变成乞丐,这一结局在新版电视剧中是否会保留?
李少红:高鹗的后四十回的主要情节我们都保留了。大多数人物的归宿,还有宝玉的归宿都按照书中的描写处理。我个人认为最难处理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黛玉死后有相当一个篇幅女主角缺失,这对于小说可能没有明显的问题,但在戏剧中就很麻烦。再加上高鹗没有很详尽地描写调包记,宝玉清醒后的态度,对被骗没有明确的交代和态度。尤其知道黛玉死讯后,宝玉除了去潇湘馆痛哭一场之外,也没有更多的表示。虽然有和紫鹃的情节,有梦游大观园的线索,但都没有充分展开,对于这样一场刻骨铭心的爱远远不够。这些都是我们创作的空间。
现场统筹:假作真时真亦假
《新民周刊》:对于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系列怎么看?
李少红:不光刘心武的看过,陈林、张爱玲、胡适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解释猜想都看过一些。人人都有表达对原著理解的自由,我个人觉得都不谓错。但让我拍的是指定的版本。比如刘老师猜想秦可卿是私生女,我同意不同意没有用,原著里面没有写,我就不可能拍。
《新民周刊》: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拍新版《红楼梦》基本尊重原著,可以说没有增加什么情节。在这上面写写画画的是三位研究《红楼梦》的专家,有民俗专家、服饰专家、文学专家,还有红学家等。每拍一个镜头,我就请他们当顾问,台词应该怎么说,服装穿什么颜色,我都得听专家的。”这样的话有几个问题,一是拍摄进度会不会太慢,然后这些专家会二十四小时跟着剧组?
李少红:这段打引号的话有很多错误需要纠正。第一,张庆善、孙玉明和沈治钧三位红学专家审阅剧本是在拍摄前就完成了,不存在他们在现场,每个镜头请示的问题。第二,只有现场出现超出我们常识所不了解的问题,才请教各位专家。比如红白习俗,东西的摆法,程序什么的需要民俗专家指导一下。还有像棋谱,书中所特指的“倒挂靴”没有专家指点,我们的常识不会知道的。即便这样专家不可能二十四小时跟组,也没有那个必要。这段话显然被人篡改了。
《新民周刊》:您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说《红楼梦》“是一部写意的作品”,现在这样注重专家的意见,是否会过于写实?
李少红:曹雪芹开篇就说可以把自己写的所有话看成为“满纸荒唐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我理解你当真就真,不当真那就是满纸荒唐言。所以写实也好,写意也好。过去多为写实,也可换个口味,把它全然当作一个梦境。我感觉任何历史描写,对于现代人来说都如同梦境。和现代距离遥远的过去发生的故事。尤其用戏剧方式展现出来,或多或少都给人这样的感觉。
《新民周刊》:房内美术布景,大到雕花卧床,小到脚凳门窗,几乎全是实木制作而成,这是否必要?还有女演员所戴的耳环、发簪都是真金、真玉、真银的吗?
李少红:这里面有很多曲解。有一个记者到现场,指着家具问我,这些都是真的吗?我说是的。于是他回去写了一篇报道,说我用古董拍戏,批评我们太奢侈了。这里有个很大的误区,他以为所有硬木家具都是古董。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常识,搭景的基础材料必须是实木,家具也一样,但是,不一定用硬木。硬木也分很多种。拍戏一般都是仿造硬木效果。而我们这次得到两家非常有实力的古典家具厂家的赞助,专门为《红楼梦》定做了一百七十多件硬木专用家具,这是《红楼梦》得天独厚的。所以不见得一听实木就大惊小怪,联想那么丰富。我们主要角色的头饰大多确实是从民间收集和市场上寻到的真的东西。特殊的,比如凤冠,宝玉的金银两冠,通灵宝玉,项圈都是定制的。为了省钱,梳妆的老师还自己开设了小作坊,手工仿制了很多。比如流苏用的小珠子,聚乙烯的分量轻色彩太假,她们就百去不厌地到市场上找来真的石料,又便宜效果又好。所以美丽是大家的劳动创造出来的。(王俊先生对此文亦有贡献,特此致谢!)撰稿·何映宇(记者)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