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倾城之恋》之改编:邹静之+张爱玲的味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0日10:18  新浪娱乐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虽算不得她文笔最成熟作品,却是口碑最好的,那点情感中,欲语还休欲拒还迎的摇曳,成就了点滴“张看”的冷眼观人生之特色。而电视剧版《倾城之恋》,由著名编剧邹静之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扩展,把病态象牙白温暖起来,似一点烛光,虽然清冷冷却是给人温暖的。

《倾城之恋》之改编:邹静之+张爱玲的味道
《倾城之恋》陈数剧照

  旧世界的那个女人,也许在云端,着了自己最爱的红绿夹杂的中国风情装,对了这片自己不熟悉的温暖与温柔,嘴角轻挑那么一下,淡淡道:这是谁呀?

  有张粉,网上激荡的文字,说:这不是张的风格,这不是张的味道,甚至这不是上海的味道。

  实际上,《倾城之恋》中,并非张爱玲文字了无痕的后期功力,它混着那么多的“红楼梦”,混得作品本身也有一丝的迷惑,这是海味,还尚未谈得到海派。

  “张爱玲写的小说只是给我们留下一粒种子,我没把它当瓜子嗑了,而是让它有新的生命力。

  邹静之如是说,给了质疑一个坦白而精辟的解释。

《倾城之恋》之改编:邹静之+张爱玲的味道
《倾城之恋》经典场景

  张爱玲的《倾城》,是张氏风格的始作俑者,是细碎睿智文字的开端,形容起来,提笔便有“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这样触目惊心的句子,透着冷,透着锐。而邹静之拓展的文字,却是人生波澜,是风景如画,透着街头巷尾的甜气。

《倾城之恋》之改编:邹静之+张爱玲的味道
“倾城”之火

  邹静之把这个,形容为:通俗与文学的契合点。

  确实,这扩充的部分,不是张的味道,没有张的清醒和一针见血,没有张惊艳文字中构筑的俏丽,新《倾城》前半部分是邹看的味道,后半部分才是张看的味道。而又因为有着邹的温暖而融了整个张的故事。

  ——它不是属于张爱玲的海派,但是,它确实很好看。

  张的小说,把该炫的细节不乏其力地铺陈,就像一个生得姣美的女人,有了纤细与小巧的骨,细腻与润泽的肉,故事是小小的,可爱的,文字是考究的,值得细品的。只是这样下来,2.8万字的原著,若支撑起三十六集的剧情,光靠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玲珑配戏,固然精华所在,却不能不说单薄。因此,那故事在邹静之笔下,便丰富起来,有了前世,有了今生,有了计算与激情之外的内容,这内容填充了二十倍文字,数段长短情感,一个家族,若干个损友与兄弟情谊,生别与死恋,娜拉般的出走,几个女人各种方式的抗争与支撑。

《倾城之恋》之改编:邹静之+张爱玲的味道
《倾城之恋》唯美剧照

  没有前世,白流苏何以义无反顾去做一个无名无分的女人?没有今生,范柳原何以成为玩世不恭去做一个恋爱游戏的男人?电视剧的长度,决定了张的小说必须增加新的内容,编剧几乎是重现了2/3的内容,仿佛《红楼梦》的续写,草蛇伏线,主干抓住,剩下的自己发挥起来。他让白流苏有了现世的婚姻,让范柳原有了惊险的过去,他们各自发展各自,各自不相干各自,一个点走出的两条射线。新《倾城》在充满了现代感的节奏中,在充满了现代感的故事中,一点点漾开了,滑入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段,只有徐太太和徐先生一家的戏份,来若有若无蛛丝般沟通男女主人公的联系,一直到最后部分安排双方相识相知。邹静之完成了张爱玲,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故事,在香港这个颠覆前风景如画的地方,开始走他们同一的路。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