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天门口》专家研讨:要培养而非跟随观众

2012年11月01日18:53  新浪娱乐 微博
导演刘淼淼现场倾听 导演刘淼淼现场倾听
制片人吴毅现场聆听 制片人吴毅现场聆听
王丹彦副司长 王丹彦副司长
李京盛司长 李京盛司长
王中军发言 王中军发言
学者仲呈祥 学者仲呈祥
吴毅现场记录 吴毅现场记录
仲呈祥 仲呈祥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新浪娱乐讯 11月1日下午,正在热播的红色史诗巨制《圣天门口》在京举行研讨会,专家学者对该剧在电视艺术领域的创新表示了肯定。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表示,电视剧制作部门应该培养而不是盲目跟随观众,制作出更多一流的电视剧。

  观点1:作品不是越贴近生活越好

  《圣天门口》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的同名长篇小说,以群像戏的方式,讲述了大别山地区一个叫做天门口的小镇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下的风云变幻和历史命运。该剧自22日播出后,即成为了大众讨论的热门话题,因为它不仅是一次改编严肃文学大长篇的挑战,似乎还有意挑战“大众文化和精品文化难两全”的观点。研讨会现场,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对该剧的艺术性表示了肯定,“《圣天门口》最近成为热门话题这个现象很可喜,因为这预示着,我们一流的电视剧观众队伍是可以培养的,当然同时需要一流的电视剧作品去引导观众。”李京盛还表示,“电视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民共赏的艺术形式,如何能够在提升、引领观众审美层面再做出贡献,艺术的独特性是关键。”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对该剧的文学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了现在中国电视剧市场存在的现象:“中国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的最大国家。但是我们没有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审美水平的观众群。”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创作者停滞不前的理由,“不能仅仅满足普通审美浪潮,电视剧工作者应该自觉地把提高审美创作日常生活化,作品也并不是越贴近生活就越好。”

  观点2:角度要平视而不是俯视

  要商业还是要艺术?该剧的总制作人吴毅直言:“我个人认为,现在做戏是两种做法,一部分人纯粹为了电视剧的商业属性;还有一部分人会很看重电视剧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我觉得我属于后者。现在屏幕上电视剧重复度很高,婆婆妈妈、鸡毛蒜皮、传奇英雄……我觉得重复和克隆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尊重,作品总要有点新鲜的东西吧?《圣天门口》到底会如何我也很忐忑,但是我认为它会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就是看到了当下中国影视屏幕当中还有一类这样作品的呈现,电视剧在强调娱乐性的同时,还有这样强调文学性的作品存在,代表了行业的一种追求和水准,这样的剧是承载着使命感的。

  此外,吴毅坦陈自己选择题材时一直很强调“独特性”,“就现在电视荧幕看来,《圣天门口》似乎格格不入、有些高端。我们也老是说怕电视剧太高端老百姓不喜欢,但从我的内心来讲我是不担心的。该剧确实做了很多全新的尝试和努力,无论在电视剧的题材还是内容表现上它都力求拓展,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陌生化的审美体验,但我不认为这就是曲高和寡,也不担心观众看不懂。因为它的人物诠释得很好,解决了所谓高端作品的亲民性,它的视角很平视,没有俯视。以往的史诗性作品,都是俯瞰式的,像是给人说教似的,《圣天门口》没有,表现的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和律动。”

  观点3:跳脱平日观剧习惯

  摄影出身的张黎和剪辑出身的刘淼淼,可以算得上是电视界的黄金组合,两人在电视剧影像和镜头语言的表达都有着独特风格。在这部剧集中,观众依然能够他们带着个人色彩浓厚的处理方式,为了将原著中的作者的思考还原,两位甚至在某些桥段的处理上抛弃了传统电视剧平铺直述的叙事方式,转而用一些意象性和隐喻性的镜头表现故事,尽管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但创新的拍摄手法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对此,导演刘淼淼为观众提供了一条“观剧指南”,那就是要跳脱平日养成的观剧习惯,在《圣天门口》中要让大家从习惯“看故事”转向先“看人物”,淼叔说:“这个戏里面有很多人物,我觉得看戏要从人物上去看。由人物这个点来带到线,这个故事的线,就是这样来看的。”(覃覃/文)

(责编: 大喻頭)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