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谊兄弟[微博]出品的谍战剧《连环套》正在BTV影视频道热播。《连环套》从宣传之初就以“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吸引观众目光,靠着悬念迭起的剧情、紧凑快速的讲述结构以及演员生动细致的演绎,很快得到谍战迷的追捧。从播出效果看,该剧环环相扣的“连环套”中险象环生的智斗故事的确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甚至情节紧张有些让人喘不过气。尤其是剧中于和伟[微博]、张志坚、郑晓宁、王洛勇[微博]等几位硬汉的演绎,更让一些观众称呼他们为“大叔党”,秒杀了荧屏上不少奶油小生。
谍战是虚的历史是真的
《连环套》以1938年武汉会战为背景,从军统特工谢庚杨(张志坚饰)自作主张,将长期秘密关押的共产党特工孟庆凡(于和伟饰)“盗出”监狱并射杀,抛尸江中,顺水漂到日军阵地讲起。孟庆凡成为剧中重要线索人物,他身上携带着一份伪造的假情报,诱骗日本方面放缓了对武汉的进攻步伐。八路军女播音员马小茴(王丽坤[微博]饰)阴差阳错地临危受命,与“起死回生”的孟庆凡结成“假夫妻”,中途却生出“真感情”,二人携手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艰巨任务。国共双方的情报精英与日本精锐特工佐藤(郑晓宁饰)等人,围绕着这份“谎言计划”,在武汉展开了一场环环相扣、步步杀机的智力比拼与殊死搏斗。
导演孙文学初读剧本时就被深深吸引,如此线索繁多的情报战争一环套一环,一招走错,满盘皆输,这样一个信息量庞大的故事,必须用不疾不徐的剧情节奏和简单易懂的讲述方式娓娓道来,“不能让观众看晕了”,因此,剧中虽然有着紧迫尖锐的矛盾和扣人心弦的对决,整体却呈现出一种气定神闲的风貌。有网友评论,“一部虚构的谍战剧拍得跟真的有这么一段历史似的。”
作为该剧制片人,吴晓表示,《连环套》的故事是将一个虚构的“谎言计划”巧妙地融入到历史事件当中,作为整个故事和推动情节的核心,“武汉大撤退能够成功,最关键的原因是当时日军没有发起全面进攻,但到底他们为什么按兵不动,而错过这次全歼的良机,至今仍然是个谜”。在吴晓看来,这个历史谜团给剧本创作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去填补其中遗失的碎片,重新拼绘一张国共联合抗日的白描长卷。他说,“在这样一个兵临城下、生死攸关的时刻,看一群拥有报国情怀的小人物,如何携手搅动大风云,力挽狂澜,又最终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当中,这是这部戏最大的看点”。
情节像“多米诺骨牌”
吴晓把整个故事比喻为一组被触发的“多米诺骨牌”。他举例,“剧里男主角孟庆凡需要捏造一个家室作为身份掩护,钱包里要有一张妻子的照片。计划里设定这个‘妻子’是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结果因为情报人员偷懒,随便找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女子立即被日军查到,为了弥补这个错误国共双方不得不对原计划进行调整,并在极短的时间中为男主角准备一个有妻子的家。”吴晓称,“细节决定成败”将是剧中人时刻严守的铁律,否则立即会面临“一招走错,满盘皆输”的败局。
有观众在微博上评论,“老妈最近在追北京电视台的《连环套》,今天忍不住在电脑上看完大结局,娘俩从‘谎言计划小组成员全部牺牲’得出结论:千万不要撒谎,一个谎言要用N个谎言来弥补,撒谎最后都得死光光……”
作为该剧主要编剧,柳桦在开播之际在博客上抒写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认为,“作为编剧我们最自豪的并不是编出这些层出不穷的情节,而是我们写出了我们想写的人物,向那段湮没在史料堆中的遥远过去致了个敬,有一些戏在写作之初谈起来都会嗓子发紧,带着哭腔讲出来的故事,首先感动了我们自己,我们相信也一定会感动观众。”作为该剧的一大主题,如同《青盲》、《黎明之前》等谍战剧一样,“虐心”也贯穿始终。柳桦认为,“有人说它虐心,我们很自豪,它的确虐心,它是先虐我们自己,再来虐你们大家,因为那场抗战,真的不是风花雪月,不是神勇无敌,那是用无数鲜血和牺牲堆积起来的,那段历史只能缅怀,不能亵玩。”
主演像“特工专业户”
剧情之外,于和伟、张志坚、郑晓宁、王洛勇等男演员的表演也受到很多好评,尤其是一些追看该剧的年轻观众,更把他们称为“大叔党”,“《连环套》不错啊,挺悲壮,硬伤也是有的,但不管怎样没有手撕日本人的弱智情节。张志坚、于和伟、郑晓宁、王洛勇四位大叔威武。”其中,于和伟饰演的主人公孟庆凡,因为特工的职业素养,必须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他的脸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情绪,于和伟近似“无表情”的面部神态中散发着凛冽之气,这种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大喜大悲的表情,只靠眼神和气场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演法,也几乎成为“特工专业户”于和伟的一张标签,一些观众甚至送给了他“面瘫帝”的称呼。
此外,老牌硬汉张志坚的表演也受到不少好评,他饰演的军统特工谢庚杨是整个“谎言计划”的发起者,与孟庆凡虽然各自为政,却相互欣赏,亦敌亦友。把孟庆凡射杀江边的是他,手下留情将子弹打偏的也是他,为了保全计划不惜牺牲女儿的还是他。张志坚将一名爱国军人的老谋深算和忍辱负重演绎得让人可敬可叹。本报记者王雯淼J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