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抗战全纪实》修复历史 重拾记忆

2013年08月23日11:26  东方早报
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对数据及细节格外重视,每场战役都会列出重要的数据。据制片方说,收集多方资料汇总研究后,在具体采信时会参考第三方如英美西方国家的资料。 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对数据及细节格外重视,每场战役都会列出重要的数据。据制片方说,收集多方资料汇总研究后,在具体采信时会参考第三方如英美西方国家的资料。
《国军抗战全纪实》 《国军抗战全纪实》

  早报记者 黄小河

  2011年,为纪念辛亥百年而制作的百集大型历史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在网络播出后,点击率一度超过了综艺节目、电视剧。在今年8月份某知名视频网站该片点击率已超过7000万次,远超《舌尖上的中国》,目前总点击率接近2亿次。网友间的口碑相传,热血反馈,使这部纪录片开播两年来热度只增不减。有网友看后留言:“《国军抗战全纪实》壮哉!正确看待历史的态度,是一个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觉醒和提高的表现!”

  据该片总策划陈钦介绍:“因初期制作水平及制作周期所限,出现了一些图文错误,直到现在都在根据专家、网友的反馈反复修改剪辑、不断完善,年底精编版有望制作出来。”他同时透露,将于今年年底启动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项目。

  “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国军共发动大会战22次、战役1117次、普通战斗28931次,3211419名官兵壮烈牺牲、206名将军殉国、4321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军海军全军覆没,104艘舰艇全部打光。”“硝烟远去,历史尘封,千古英雄,魂归何处”,这些都出自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片尾字幕,该片共100集,每集12分钟。该片首次全方位再现了正面抗日战场的真实历史,再现国民革命军在国难之际,不顾生死奔赴前线,与日军殊死搏杀的真实画面。

  《国军抗战全纪实》由上德文化传媒公司于2011年推出。20多人的团队,历时三年,撰稿30万字,采访了多位抗战史学学者专家、抗战老兵、英烈后人等,涉及抗战各个时期各个领域,解密了抗战时期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力图以影像再现的方式打造一部抗战百科全书和抗战史图像志。全片分为三部分:《大会战》、《抗日人物记》、《抗战那些事》。

  为什么一部制作于两年前的纪录片至今仍然持续受到关注?早报记者就此专访了该片的总策划、总撰稿、总编导陈钦。陈钦觉得,《国军抗战全纪实》之所以产生了那么大的社会影响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下国人普遍缺少历史常识,而选题及真相迎合了当下的需求”。

  “以影像修复历史,让历史照亮未来”一直是陈钦的纪录片创作宗旨。陈钦出生于1972年6月,江苏盐城阜宁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学士、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现任中国教育电视台中线营销中心主任。三年里,身兼数职的陈钦用“苦行僧”般的意志力制作着这部纪录片,所有的业余时间基本都花在这部片子上。陈钦自觉,“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关于该片史料的搜集整理,是一件既“花费功夫”又“艰难”的工作。 “真实性是我们选择文字影像资料的唯一标准,所有素材采集都必须经过审慎的过滤、研究,不允许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陈钦告诉记者,《国军抗战全纪实》应该是国内外第一次对侵华日军死亡人数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研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数据告诉观众,中国抗战是如何获得胜利的,而数据模式是最科学的推论模式之一。“根据我们最后的研究结论,日本在八年侵华战争中只死亡了二十几万。”

  节目播出后,观众反馈如潮。陈钦得知有一个抗战老兵看了片子后含笑离世,心里特别难受。当时就决定制作《国军抗战全纪实》第二部。并且将于今年年底启动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项目。目前,《国军抗战全纪实》的图书《我的河山》(上、中、下)已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得到众多知名学者的推荐。

  “目前国内甚至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的抗战胜利纪念碑。”陈钦告诉早报记者,“2012年8月,我和北京希望公益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中国抗战文化基金’,希望能够促进中国真正的第一座抗战胜利纪念碑尽快在中国树立起来,这是我的一个愿望。”

  “真实性”是选择文字

  影像资料的唯一标准

  东方早报:此前也出现过多部反映国军抗日的纪录片,比如台湾制作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大陆有《我的抗战》、《满江红》等,该片最大不同之处在哪里?

  陈钦:《一寸山河一寸血》这部优秀的纪录片注定会载入史册的,陈君天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制作人,十几年前看了这部纪录片后非常震撼和感动。我们的作品同《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样的经典作品在艺术创作质量上是无法比拟的。由于出品时期、播出区域和播出平台不同,《国军抗战全纪实》创作风格和形式比如配音、配乐、解说词等,更加适合当代中国人的口味,因此在网络播出后反响很好。我认为,它之所以产生了那么大的社会影响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当下国人普遍缺少历史常识。我想,并不是《国军抗战全纪实》做得好,而是选题及真相迎合了当下的需求,当下有强烈的对于历史常识和历史思想的消费需求,是这些需求成就了这样一部纪录片。

  东方早报:做纪录片讲究“真实性”,但一定是带有主观的“真实性”,对于此片,我们还是看到了尽可能的客观陈述,你在总体格局的把握上做了哪些方面的考虑?

  陈钦:对历史纪录片而言,讲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第一要素,但是还原绝对的真相是不切实际的。

  实际上最难的是如何把握话语的底线。我的坚持就是:要触及,但绝对不会逾越。由于中日、国共多方对于抗战史很多地方表述很不一致,这就需要收集多方的资料,再汇总研究,在具体采信时会参考第三方如英美西方国家的资料。在一些战役的表述上,比如死亡人数,双方表述数字相差过大时,我们会将中日双方表述都说出来。我对整个创作的要求就是三不:一是不评价,用客观事实把国军的22次会战全部呈现出来,仅此而已;二是不对比,只谈国民革命军正面抗日战场的那些事,不与其他任何一方势力做比较;第三是不臆想,一切以历史资料为准绳,不一定具有绝对说服力,但是一定有出处经得起考据。

  在制作《国军抗战全纪实》过程中,我采访了一些抗战研究专家,与这些专家的交流,让我受益良多。

  东方早报:前期以什么为标准,通过哪些渠道进行资料搜集,涉及了哪些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又发现了哪些未被人熟知的史实材料?

  陈钦:“真实性”是我们选择文字影像资料的唯一标准,所有素材采集都必须经过审慎的过滤、研究。我们一般以正规出版的文字音像品资料素材为主,还查阅了国内网络、国外学术期刊,以及北京一些档案馆、资料库、博物馆、图书馆的抗战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当然也从民间搜集第一手资料,从抗战老兵的后代那里得到一些照片和影像,也有购买的素材。如果通过其他途径发现了不同的表述,我们会采取两种渠道求证:首先是在知名出版社的相关图书里求证,其次是采访当今对那段历史有最新研究的专家学者。

  通过资料搜集发现抗战前期中国正进入高速发展期,是举世瞩目的“黄金十年”,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处于世界领先,而日本当时已经出现萧条。如果再等几年,中国的实力会跟日本非常接近。所以蒋介石一直拖延对日作战的时间,他反而多次声称:抗战,肯定亡国,当时确实有这个理论。后来,蒋介石看到国力猛增,有些底气后,在民众的影响下就一冲动跟日本在上海决战,上来就动了所有家底,提前耗竭了国力。但日本军力比他想象的还要厉害,国军居然大败。国民政府迅速危在旦夕,很快被迫退缩蜗居在西南边陲,沦丧大半江山,几同亡国。

  东方早报:国军将领陈诚曾经总结,虽然国军战士超乎寻常的英勇杀敌,但仍然节节败退,最大原因就是装备上的悬殊,你怎么看国军在抗战初期的失利?

  陈钦:国军在淞沪会战初期派遣的都是精锐部队,比如前后共上去四五个德械师,总体装备确实比日本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并不如国民政府官员后来的回忆录里表述的那样大。“人海不如火海”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国军的战术素养与日军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当时日本拥有不少世界顶尖级的军事院校,为日军培养出国际一流战斗力的军队。在淞沪会战初期,日军面对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国军,仍然冷静顽强,在与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军攻防中表现出了让英美都惊叹的战术素养。

  “日本在八年侵华战争中

  只死亡了二十几万人”

  东方早报:本片对数据格外重视,每场战役都会列出重要的数据,片中还有一集单独讨论1937-1945年中日伤亡数据,并且引入中日美三方数据给观众进行对比,这样的讨论在其他纪录片中还没有单独呈现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陈钦:此前,国内外电视片都没有研究日军侵华战争中的死亡人数。《国军抗战全纪实》应该是国内外第一次对侵华日军死亡人数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研究。真正目的是想告诉观众,中国抗战是如何获得胜利的,而数据模式是最科学的推论模式之一。

  片中采用了三方不同数据,研究了历次大会战中的日军死亡人数。但是统计比较困难,因为国军统计时喜好使用“日军伤亡人数”,实际上大多数受伤人员会再回到战场的,伤亡数字远远大于死亡数字。另外在日本的统计数据里面,把关东军投降后因局势混乱造成约20万日本开拓团团民的死亡也计算进去了。日本在中国八年侵华战争只死亡了二十几万人,这是我通过整合海内外各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考证出来的。告诉观众这个数据,只为让观众更加清楚日本的真正实力。日本在太平洋战役死了120多万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日本在中国再放20万人,中国还能坚持吗?用数据解读历史最有说服力,做完《国军抗战全纪实》,我得出这个结论: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个奇迹。(编者注:关于日军在华死亡人数各界说法不一。)

  东方早报:你能具体阐述下为什么说“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个奇迹”吗?

  陈钦:有些看法是有缺陷的,通过中日两国对比,得出日本国小、资源缺乏,不能持久战争,中国可以以空间换取时间,最终坚持到胜利。到了1942年后,蒋介石等主战派悲哀地发现,自以为国土广大的国民政府已经退无可退了,很快就没有置换时间的资本了,被完全压缩在西南边陲,这些贫瘠之地较少战略资源,以至国民政府不得不依靠国外救济活着,而唯一与外界的交通通道只有飞过珠峰的驼峰航线,国民政府已然处于被日本瓮中捉鳖的危险境地了。而支持日本扩大战争的资源却是源源不断,战前那些主战派忽视了日本可以通过占领中国的土地获取战争资源,如1942年后,中国整个的重工业资源全部都在东北,经济实力较强的上海、江浙等一带全部沦陷。日本已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把中国绝大部分资源占到手了,甚至与美国作战用的子弹枪炮的钢都是中国鞍钢的,重武器很多都是在东北重工业基地里做的。在当时的国民政府眼中,持久战获胜的唯一希望只有寄于外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

  日本的最终失利,多因眼中已经没有残喘延息的国民政府了,日本此时居然抽出了大部分精锐兵力主动挑战军事强国美国。就这样,过于狂妄的日本以自杀的方式最终给了中国持久战一个意外的胜利。

  从细节入手

  发现并展现人物真实内心

  东方早报:吸引我决定看完此片的是首集的一个小人物,卢沟桥事变的导火索——“失踪”的日本兵志明菊次郎,本片并没有对他点名即过,而是进一步交代了于1944年10月再度入役的志明菊次郎在缅甸被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一军孙立人部打死,令人印象深刻。纪录片怎样从历史的空间里去打捞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并且把他活生生地呈现给观众?

  陈钦:细节的确是吸引观众注意力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历史纪录片就是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事件下面是历史故事,历史故事下面是历史细节,历史纪录片要追求以历史细节张力充分反映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精神魅力和人格魅力。我在制作《国军抗战全纪实》中注重以细节带出人物,以人物带出事件,通过细节架构故事、强化故事乃至将故事推向高潮。

  举个例子,我们研究了《蒋介石日记》和《陈诚回忆录》,再通过研究抗战历史,让我更加深入研究了蒋介石,他的很多方面都让我感觉很震撼。有两件鲜为人知的史实。蒋介石当时退守西南边陲,整个国家都快灭亡在他手里了,当时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经常在浴室里面,发出那种凄烈的嘶吼声,你可以真实感觉到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在巨大的压力下发泄的场景。还有,他在第一时间得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拍案而起,说了句“这就对了”。那是什么意思?他梦寐以求日本跟美国打起来,唯此中国才能得救。果然,中国抗战的真正转机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这些都是从细节入手,发现并展现人物真实内心的实际例子。

  东方早报:第81集讲述的是“蒋介石——一位坚韧的民族主义者”,你怎么理解蒋介石在抗战中的真实形象和历史形象?

  陈钦:研究近现代历史时发现,很多具有道德品质个人修为不错的历史人物在后来都被妖魔化。

  如果我们以抗战的视角去审视蒋介石,他是正面的,但是对于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那段历史,我们都处于集体失忆状态。蒋介石公众历史形象的改善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取决于民众历史常识的学习和独立思考、理性精神的养成。

  东方早报:研究民国政治史的学者汪朝光曾说,《蒋介石日记》还原了蒋介石心目中的自己,至于这种形象是否真实,那是每个读者自己判断的结果,你怎么看?

  陈钦:汪朝光这句话表明他很了解蒋介石了。在我们小时候,对于蒋介石的形象一直是“蒋光头”、“蒋该死”等,直到《蒋介石日记》在大陆的出现,很多国人看了后,还认为是蒋介石故意写给后人看的。目前已经有很多权威专家在研究日记后认定,蒋介石在记日记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想让别人看到的意图。我在研究了大量蒋介石相关资料后,发现《蒋介石日记》正是他的“心灵的拐杖”。他借助日记记录国家大事,也通过记日记自省,成为他道德修身的方法。

  东方早报:纪录片《蒋氏父子的台湾岁月》是一部关于蒋介石颇受好评的纪录片。你是否看过并有所借鉴?对于将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恢复成人”,你认为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陈钦:《蒋氏父子的台湾岁月》这部纪录片是精品,该片有大量的口述历史,通过政府、军队、民间等各个层面相关事件的亲历者的讲述,向观众还原有血有肉的蒋氏父子,我看过后很感动,该片是我们历史文献纪录片的经典范本,我不仅自己看,还安排编导们集体观摩学习。将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恢复成人”,一直也是我对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最大夙愿,其实难度并不大,只需要还原历史让大家了解真相就可以。比如他在北伐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力量,在抗战中表现出的民族大义,都会逐步成为共识。

  注重战略解读

  同时反思历史

  东方早报:对于战争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军事战略上的解读也是不可或缺的。抗战史学者余斌、刘昌浩等学者在片中对于各方战术战略上的解读也颇有看点,像第九路军司令长官薛岳的“口袋战”“天炉阵法”的具体描述,非常引人入胜。对此你是怎么构想的?

  陈钦:薛岳的“口袋战”“天炉阵法”是在残酷的战斗中实践出来的。在第一次第二次长沙会战时,还没有这两种说法,当时是叫“后退决战”,薛岳的这一阵势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让日军总找不到主力决战,国军往往边打边退,逐步消耗日军并诱敌深入,在日军深入导致战线过长后,国军再集中优势兵力予以围攻。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军队结合战略地形发挥兵力人海优势抵抗日军进攻的最成功的战术,正是这一战术的成功应用,让日军在势如破竹的侵华战场上开始受阻,国民政府得以喘息。因此,我们采访了对此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将这一抗战中最大的亮点呈现出来。

  东方早报:“记全军覆没的国军海军”一集最令人感动,明知海上力量敌我悬殊,“宁愿葬身鱼腹,也要与日海军拼死到底,”是海军部次长兼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战前的发愿,解说词中说,“六十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国军平海号巡洋舰、宁海号巡洋舰与日军加贺号航空母舰奋战两天,在击落日军舰载机23架以后,多处中弹最终沉没?”除了尽量修复历史,准确提炼出国军抗战的民族精神是否也是该片的重要使命?

  陈钦:你提出这个问题,我很感动。很多观众在看过之后留言,有些人还推荐给孩子、朋友看,很多人被感动得流泪,“既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而感伤,也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豪!”我记得有位网友说:“《国军抗战全纪实》完全改变了儿时对国民党军队的印象。历史是真实的,国军将士为了民族的独立付出的巨大牺牲,值得中华儿女永远牢记。你们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我每每看到类似的留言都会对团队其他成员说,“看,我们节目的创作主旨还是实现了。”“传播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正是片子的创作主旨。缺失民族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实,这个精神不用舍近求远,就从最近的抗战历史里面去提炼汲取,抗战精神本就是民族精神。

  我们要求日本反思历史,自己也要反思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对抗日那段历史的无知以及对还活着的那些老无所养的抗战老兵的冷漠。

  情节是故事的骨架

  细节是故事的血脉

  东方早报:你曾说过做纪录片有一个原则,“坚持取法乎上,而取其中”,能否结合这部片子具体谈谈?

  陈钦:这个有两个层面,第一就是前期我以激情随性创作,这样的话以后会保留一些亮点出来,如果一开始我就很理性地创作,估计出来就是一个“小老头”,没有一丝生气,也无法吸引观众。第二个层面,往往节目解说词第一稿出来时就是追求全部的还原真相,然后我再重新修改的时候,我会根据目前话语环境,把握好底线,予以更加理性地审核修改。

  任何一个好故事,没有细节放大,就难以感动观众,情节是故事的骨架,细节是故事的血脉,这两个方面完美结合,才能实现“一样的历史故事,却是不一样有声有色的讲述”。《国军抗战全纪实》特别重视处理好前30秒和前3分钟的关系问题。前30秒要巧妙设置悬念,做好铺垫,前3分钟,就要突出故事性。片子每集有2到3个情节点(每个故事点可以制作成3分钟每集的手机视频版),通过交叉叙事、紧凑节奏、设置悬念,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系统,在新颖叙事模式的推进中,让观众饶有兴趣地一直看下去。

  东方早报:《国军抗战全纪实》没有大量的口述历史,而是通过大量数据来梳理历史,采访点到为止,能否谈谈?

  陈钦:“口述历史”纪录片以口述的方式架构起观察历史的民间视点,让历史记录更加接地气,比如《我的抗战》实际上是个抢救工程,活着的抗战老兵越来越少,都是八九十岁的人了,他们都是国家的财富。但是通过口述史料,实现个体回忆与历史文献之间的无缝隙衔接难度很大,适合深度挖掘。对于以全面普及传播抗战历史真相的《国军抗战全纪实》,我们注重通过从各个角度和多个方面事实表述结合大量的真实数据来梳理这段历史,有意弱化采访,只是作为辅助补充的形式出现。同时,目前口述历史的话语环境并不成熟,很多口述者还是不敢讲出真话真相,就是说,对于旨在传播真实历史的纪录片,口述历史在当前环境下并不是必然的选择。

  东方早报:该片最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预期,还有什么遗憾吗?

  陈钦:节目播出后每天都有很多网友热情地发表类似感想留言,这正是我当初决定创作该节目的预期。完成这部片子肯定是我这辈子做的一件最让自己感动的事,多年后再想起它,一瞬间闪过的片段一定是长达3分钟对抗日英烈的缅怀的宣传片,那是最让我满意的创意。虽然有人说片尾太长不适应,但我坚持以这种方式向先烈们致敬。我相信:观众在随着它进入抗战情境之后,一定会对英烈们有一次深深的缅怀。当然我也有遗憾。因初期制作水平及制作周期所限,出现了一些图文错误,直到现在我们都在根据专家、网友的反馈反复修改剪辑、不断完善,年底精编版有望制作出来。

  东方早报:下一步有在拟定拍摄的纪录片计划吗?

  陈钦:3年前我已经在规划制作一部中国整个近代史的影像史,即《中国近现代影像史》。《北洋大时代》、《国军抗战全纪实》已制作出来,下面将启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晚清风云录》的制作。这些纪录片都有衍生品,比如纪录片《北洋大时代》同名图书连续两个月进入当当网、亚马逊的销售排行榜。鉴于《国军抗战全纪实》取得非常好的社会反响,我们将把抗战选题的制作进行下去。下一部作品就要推广一个“大抗战”的概念,呈现从1879年到现在100多年里中日间的历史纠结和战争,全部以纪录片的形态整编出来。最后可能命名为《近代中日之争全纪录》。我觉得,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灾难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

  “《国军抗战全纪实》注重通过大量的真实数据来梳理这段历史,有意弱化采访,只是作为辅助补充的形式出现。”

  ——陈钦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