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剧科]《那年青春》:一把好牌没能胡

2016年06月02日 14:01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确实是一部意欲做出些突破的电视剧,但无奈的是,该剧的故事实在是差了口气儿。

鉴剧科49——《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鉴剧科49——《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新浪娱乐讯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收官了,有多少人和小浪一样,追到最后,就只为了等着窥看刘诗诗[微博]被家暴以一偿我们拿不上台面的猎奇心理?《那年青春》以令人大开眼界的中日混搭北冰洋风味儿的热血校园风起步,在经历了男主角变“坏”了、女主角去哪了这样的蜚短流长后,最终剧情走向了“与变态一起同居的日子”。本欲讴歌情怀的《那年青春》,到最后做到的可能不过是输出了恼人的坏情绪。

  新浪娱乐认为,《那年青春我们正好》确实是一部意欲做出些突破的电视剧,向电影看齐的灵活镜头、质感光影在国产现代剧中属于少见,甚至那身漫画风的杀马特造型,也可以理解为是主动的美学尝试。但无奈的是,该剧的故事实在是差了口气儿,陈旧的剧情主线经由生硬的巧合强行推进,不算讨喜的人物设置,即便是拿“现实主义”当口号,也难以纾解观众看剧时想快进的烦闷。

  来自星星的细腻打光

  刘诗诗终于找回正确的美肤方式

  如果不谈剧情,小浪必须承认,《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在光影呈现上,还是一部比较有风格的作品。校园时期画面活泼,镜头的运用常能释放出漫画般的动能,带有回忆感的暖光将时间铺满,意蕴绵长而不失唯美;主人公成年后,与人物的心绪相对,镜头的运用也偏于稳重。这种向电影靠近的拍摄手法在常年粉堆脸、大平光的国产剧中,确实堪称难得。

  这一次,韩国的团队没有白请。来自星星的打光技术带来了细腻的质感,刘诗诗终于在电视荧屏中找回了正确的美肤方式。

  引来较大口水声的可能就是该剧开篇时“架空”的造型。日式热血高校的制服漂洋过海贴在了喝着北冰洋的90年代老北京身上,郑恺[微博]的油面大背头、刘诗诗的麻花小碎辫,让我等成长于红旗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少年瞠目结舌。小浪理解主创此举有美学意义上的考虑,毕竟那个年代的服装现如今已可归类为“土”,与整部剧的光影气氛可能不相符。但从网友的反馈来看,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大胆的跨域融合,因之而弃剧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单纯来看,刘诗诗的校花造型真心抢镜,尤其对于几乎没有演过校园剧的演员来说,这样的角色甚至是对演员个人荧屏形象的拓展。不过一部立意于反应现实的作品,是否真的适合采用这种悬浮向的造型包装,可能还有待深思。

  情节同质化,角色永远在“巧遇”

  你们真以为世界只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服饰造型见仁见智,《那年青春我们正好》真正的软肋还是在于故事本身。初看剧时,因着主演人选加之诱导性的剧名,小浪以为这会是一部青春校园剧,也因此对开篇那种混混江湖式的、大不同于隔壁《最好的我们》等乖学生类型的校园叙事颇有些难以认同。剧中部分情节的过分夸张加剧了这种疏离感,即便对这些足够为人师的演员挑战高中生的演技充满信任,那种成人化的情感表达也很难在观众自己的校园记忆里得到回应。

  相对来说,高中之后的戏份,无论是故事走向还是演员本身和角色的契合度,违和感都有所弱化,但遗憾的是,剧情的可看性还是没有明显提升。《那年青春》的故事主线是男主角肖小军在历经情感得失、事业起落之后的成长,这种脉络有些类似《你是我兄弟》《相爱十年》,那两部戏都曾给人一定的情感冲击,走同样路线的《那年青春》本也应达到同样的效果,只可惜,它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些粗疏潦草了。

  “巧遇”是《那年青春》中最常用的推进方式,已经泛滥到几乎可以将之称为唯一的矛盾类型。女一男一在一起时永远都会被男二撞见,男一女二碰一起时女一也总会出现,其他人物也都在各自的小圈里兜兜转转、迎头相遇,你们真的以为世界只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同质化桥段设计刻意而生硬,让这个并不新鲜的成长主题愈发显得陈旧。

  关于剧中的人物,《那年青春》播至中途时,已有不少观众出面声讨其价值观,这其中确实有对主创现实主义表达意图的误读,但也不能说和剧中人物整体塑造逊色无关。剧中很多角色只是像一个功能性符号,或是势力、或是猜疑、或是不可理喻地扭曲变态,细节的缺失造就的平面脸谱,很难让观众对其产生追看黏性。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想表达情怀,最终却是力有不逮,那对于过往岁月的怀念,只是在人物的抒情自白里,在校园暖阳的光晕中,在那几首或热血或怅然的主题曲的旋律里。

  N号角色上位,女主去哪了?

  剧情人设可惜了主演的号召力

  至于几位主演,对于这种年龄跨度不算太大但又有区别的角色设置来说,演员无论怎样选择都会是尴尬。但整体来看,郑恺和刘诗诗这样的组合,无论是表演还是其个人气质,对于人物的诠释都还是合适的。越跑人气越高的郑恺,在《那年青春》中完成了一次“大男主”的挑战。而刘诗诗在哭遍了古装、虐够了历史、引无数帝王竞折腰之后,也终于选择了一部现代戏来让自己包括观众换换口味。

  不可否认,两位演员尤其是刘诗诗对于《那年青春》的基础观众构成贡献卓著,但奔着偶像来的粉丝很快发现,在这部线索繁复、N号角色能与主角共短长的电视剧中,似乎并没有给他们的爱豆留下预期中的足额戏份。《那年青春》播至后期,观众对于剧情本身已不再关心,为女主一集才出场几分钟愤愤不平占去了他们大半的精力。此前,片方的公关解释已掀起了几轮口诛笔伐,而小浪从某知情人处得知,演员方面也不愿再多提与此剧相关的话题。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选择了两位品质与号召力俱有保证的演员,但在剧情、人物关系设置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匹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小结:

  以郑恺、刘诗诗两位主演的分量来论,《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其实并没有实现预期中的市场反响,对于演员戏份的热议更多的也只缘自粉丝的私心,并不太涉及剧作本身。这样的结果也让我们反思:电视剧作品想要真正收获观众,重要的是什么?

  似乎在开机之初,《那年青春》的片方便在强调自己非IP的原创性,在IP成灾的当下,这一点确实值得认可。但也需明确,无论改编亦或原创,剧情的扎实永远是先决条件,否则便只能沦为口号,激不起太大声响。

  (聆君/文)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