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历史大剧《汉武大帝》2月3日将登陆广州台主频道《7点合家欢剧场》,而且入乡随俗,改说一口岭南观众熟悉的粤语。该剧投资近5000万元,由陈宝国、归亚蕾、陶虹、焦晃、张世等实力派演员主演,在央视播出后大受欢迎的同时,其“真实性”也在媒体、观众和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汉武帝”说粤语
广州电视台召集了一批精兵强将为《汉武大帝》配粤语,由于文化差异,在读音上遇到了不少麻烦。西汉距今2000多年,地名、人名、官名等都出现一些平时很少见的生僻字,古代的风俗习惯、皇室的礼节仪式以及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词汇也是现代人十分陌生的。剧组通过咨询专家、查询字典和资料,经过反复推敲,终于一一解决。
将“广味”掺入“京味”,更符合广州观众的生活和收视习惯。比如,在该剧中,大臣和侍卫对皇帝的命令一律使用了“诺”而非“是”,这是符合当时历史事实的,但是,由于粤语没有这种说法,在配音时,只好把“诺”简单地翻译为“是”,虽然历史味道少了,但是更接近广州观众的听觉习惯。
此次《汉武大帝》的配音导演是来自香港的萧先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剧主角和有一定戏分的角色人物众多,他画下的图表中人物多达70多个(还不包括群众演员)。图表摊开后,像地图一样占满半张长桌。每个配音演员来到之后,就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当天演哪个角色。
尽管《汉武大帝》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剧,配音过程却不失趣味。比如,汉朝时的酒令是:“方盼接道张,张盼接道方,张秋屈元高,高元屈秋张。”演员们在录音房里配得兴致很高,走出录音房,仿佛还不过瘾,在休息空当里相互说着念着,像绕口令一样。
萧先生又说,粤语有九个音调,古代语言保存得相当完整且丰富,普通话中让人头痛的读音,用粤语读起来迎刃而解。比如“士大夫”的名称,是读“大(da)”还是读“代dai”,颇有争议,但是粤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士大夫”和“大小”的“大”读音一样。
《汉武大帝》号称“历史正剧”、“绝对符合历史”,加上受关注程度高,于是媒体、观众以及一些史学界的专家开始对该剧“挑刺”,指出其中多处与历史不符的地方,甚至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为此,《汉武大帝》历史顾问求实接受了记者采访。
该剧据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改编。求实说:“司马迁的《史记》对武帝一代的历史记载比较详尽。但是因为汉武帝对司马迁施了宫刑,司马迁出于个人情感,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汉武帝。这也是历代史学家早有定论的,所以《史记》有‘谤书’之称。《汉书》则比较公平,试图纠正司马迁的偏失。本剧编剧既参考了《史记》也参考了《汉书》。”
求实表示,外界对于一些细节的指责,其实有很多是不对的。比如《汉武大帝》中第24集,刘彻看见大行令王恢出使匈奴前敬献削铁如泥的匈奴宝刀“径路”很震惊,派张骞出使月氏国,带回炼精钢技术。有人说落后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制刀技术怎么会比汉朝还高?但其实中国的“剑”本来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中国铁器时代开始较晚,西汉时期中国方进入大规模应用铁器时代,钢铁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应是与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引进西域(包括伊朗、印度)钢铁技术有关。
当然剧中也有“戏说”的部分。比如第14集中,原太子刘荣在被郅都审讯关押期间自杀。窦太后死前告诉刘彻,是刘彻的母亲逼死刘荣的。求实说,郅都确有其人,以上基本是史实,刘荣自杀也确实是汉景帝为刘彻顺利即位所作的政治安排,但是,《汉》剧中暗示刘荣之死与刘彻之母王美人的阴谋有关,太皇太后窦氏死前将此事告知刘彻,以提醒刘彻控制王家势力的膨胀,为王太后日后与汉武帝的权力之争埋下伏笔,这都是本剧编剧江奇涛的“合理想象”,为剧情需要而作的戏剧化处理。本报记者 陈明辉 通讯员 陆青邹 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