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2月25日、26日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莫里斯·贝嘉这位“现代芭蕾常青树”半个世纪来的四部经典《火鸟》、《波莱罗》、《小柔板》和《七段希腊舞》将上演,2001年秋该团来京演出摇滚芭蕾《生命之舞》时的震撼有可能重现。贝嘉之名如雷贯耳,那他又有怎样的人生传奇呢?
每两年重读一次《易经》
1927年元旦,贝嘉出生在法国马赛,并沿用了母亲的姓氏。父亲加斯东·贝尔热是位哲学家、教育家和东方学家。他笃信精神意韵浓重的东方文化和中国智慧,父亲的文化修养使贝嘉终生受益———他从小便有机会大量地接触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进而养成了持续至今、每两年必重读一遍《易经》的习惯,铸就了敢于向一切传统势力挑战的品格,更对一个多变和多元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为矫正骨骼而学舞竟成大师
与许多芭蕾舞者缺少普通教育不同,贝嘉早在马赛读书时,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幸的是,战争造成的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良,严重地影响了他的骨骼发育,并使他常常全身麻木酸胀,最后只能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学舞———原本只打算能矫正骨骼的病理现象,并多少增强一下体质,却不料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成了毕生与舞为伴的现代芭蕾大师。
与许多芭蕾舞者知识结构单一不同,贝嘉是取得了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学士学位之后,才正式走进专业舞蹈生涯的,广博的知识结构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与许多编导没有跳过主要角色不同,贝嘉曾相继在法国的巴黎芭蕾舞团、英国的国际芭蕾舞团和瑞典的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主演过许多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编舞时的重要前提。
从离经叛道到登上高峰
就编舞而言,贝嘉可谓出道颇早。1946年,19岁的他便推出了处女作《年轻的侍从》。不过,作为编导新秀的声名鹊起,还是从他1952年为瑞典电视台成功创作的芭蕾舞剧《火鸟》开始的———年轻气盛的他彻底抛弃了1910年首演的经典中那个俄罗斯的民间传说,而改用两个无国籍、无年代的男演员去扮演火鸟和不死鸟,结果用充满了阳刚之气的动作语汇,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人类对压迫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最终使得这只“火鸟”成为红色的革命符号。这一切在当时的西方,纯属离经叛道,在保守势力怒气冲天之时,却使他从此抓住了公众的眼球。
1953年,贝嘉终于自立门户,先后创办了明星芭蕾舞团和巴黎芭蕾舞剧院,并一直出任艺术总监和明星主演。1955年,他率先使用“具体音乐”这种由非乐音构成、在当时纯属先锋的实验音乐,编导了现代芭蕾《单人交响曲》,同古典芭蕾“用唯美动作讲凄美爱情”这种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一刀两断。
1959年,贝嘉又创作了《春之祭》,一夜之间跃入了编导大师的行列。他又背叛了1913年首演的传统版本,高屋建瓴地抓住了“爱”与“死”这两个人生的最大主题,肆无忌惮地歌唱了男与女、天与地、灵与肉之间合一的原始本能。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贝嘉在西方舞蹈界永远是新观念的传播者,掌声多,争议也多,是舞蹈界一个传奇。不过,作为“现代芭蕾常青树”,贝嘉最大的生命传奇莫过于年近八旬,却依然新作不断,而这个传奇背后的秘密则在于他对年轻的生命、他对新生的事物,永远充满了渴望。
作者:欧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