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号称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盛况空前,但表面繁华难掩其式微的本质——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其实早已风光不再,虽然近年有《无间道》、《功夫》等佳作出现,但相比以前十几亿的票房收入和年产量达300部影片的惊人成绩,如今的香港电影危机四伏,甚至有人高呼“香港电影已死!”寻找出路,成了如今香港电影人最头疼的事情。
记者把这一尴尬却亟待解决的问题抛给一众电影人。这些明星大腕们一听到这样的探讨,立时一副义不容辞的样子,各抒己见,集体“会诊”香港电影,让人感叹曾志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香港电影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团结。”
问题一:香港电影怎么了?
彭浩翔:好可惜,我没有赶上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年代。那时我才十几岁,正因为看了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热血沸腾,就立志要做个电影导演。其实,当时虽然佳片云集,也掺杂着不少烂片,而且,比例远远高于好片。但大家只看到那些好片的风光,于是各地全来买港片,有的导演片子还未开拍,就有买家出钱等着了。等到全部买回去一看,良莠不齐,甚至越来越差,他们觉得香港电影在“挂羊头卖狗肉”。观众更是越来越没有耐心,他们一次次走进电影院,一次次失望而归,感觉“受骗上当”。香港电影不知不觉就家道中落了。
林小明:香港以前每年可以制作300部电影卖到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而现在的香港,年产量萎缩到每年60部左右。金融风暴之后,整个东南亚的经济都受到重创,即使现在有所恢复,但对电影的分红已经达不到以前那么多。我们以前主要就是靠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可是现在台湾地区、东南亚都已经不行了。所以又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香港电影只制作给香港本地观众观看的影片。直到2000年后,《少林足球》、《无间道》等影片才恢复了一点生机。
问题二:现在拍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尔冬升:以前,无论香港还是内地或是东南亚,香港明星的地位始终无可取代,无论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刘德华、梁朝伟、张曼玉还是已经过世的张国荣、梅艳芳,在华人中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明星。但到如今20年过去了,他们却依然是香港娱乐圈内的中流砥柱。一方面可以说,他们的努力让他们的艺术生涯长青,但另一方面则可印证香港明星的确出现断层,显得有些青黄不接,导演挑选演员的范围很窄。当然,这也跟市场不景气,投资人不敢给新人机会有关。如今虽然张柏芝、吴彦祖已经显示出“巨星”相,只是相比之下,还是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且数量太少。我觉得,张国荣他们那一代才是明星,如今谢霆锋这一代只能称之为知名艺人。明星这个词已经不存在了。
问题三:出路在哪里?
王晶:很多人都认为,香港电影在《无间道》后黑帮片开始回潮,其实我觉得基本不会了。因为香港电影的出路不能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靠拍黑帮片了。现在,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如果没有内地市场,这样的片子在香港本地也不会叫座。
彭浩翔:不知道啊,我也天天在想啊,可是我要是想得出,我就不会还只是个小导演了,就是领袖了,哈哈。我想还是不能心浮气躁,为了振兴而振兴吧。比如说加大政府扶持,但如果每个电影人不尽自己的全力,不把握电影质量,那么投资商、片商和观众还是会失望。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的电影人必须联合起来,才有出路。也不要放弃海外投资和海外资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别人的钱来办自己的事,是聪明的办法。我现在就在想办法为我的新片拉韩国的投资。
陈木胜:我觉得香港擅长也适合拍动作题材的电影,而且,动作片也是出路之一,因为这种类型有市场嘛。这样下去,一定有希望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动作片一枝独秀的局面。当然,我并不是说要倒退,时代进步了,我们还应该在动作片上有所变化,注入新的元素。
问题四:你打算为香港电影做些什么?
韦家辉:我现在比较多地去拍商业片,是因为我希望先去拍一些观众喜欢的电影。去年,我努力地去尝试能不能把商业和艺术结合起来,如果能做到既有娱乐性又有想法是最好的,但这得好好动动脑筋。我觉得我比较幸运,拍商业片时,香港的观众很支持;而当拍风格电影时,因为已经建立了观众基础,所以,也会有很多人支持。我想我不会一面倒下去拍商业电影。老实讲,去年的香港电影票房都不太好,这对剧种的丰富和变化未尝不是件好事,这样才能促使大家更加动脑筋。
尔冬升:我觉得应该多给年轻演员机会,不要只盯大牌,我是一直这么做的,这是导演的责任,对香港电影的未来也很重要。电影是滚动的,不断给新演员机会,才会良性循环。
陈木胜:坚持拍动作片喽,争取创造更多的变化。
成龙: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本份。认真拍戏,多想想,电影世道这么不好,有这个机会应该珍惜。而且,像这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和金像奖,所有香港的明星都应该来捧场,这是责任。声势造大了,媒体才会更多关注,才会让更多人来支持香港电影。
张柏芝:我就是听成龙大哥的话喽,但凡香港电影的重要活动,我再忙都要请假去参加,我只是个演员,很被动的,除了谨慎接片,好好演戏,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表现我对香港电影的支持。我们自己都不帮自己,没人能帮我们了。
问题五:和内地比,香港电影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如何互补?
王晶:大家都必须做一点牺牲。比如说演员必须把片酬降低一些,制作人也不要把太多东西放在包装上,多花时间去搞剧本。而且,希望内地的审批制度能够再明确一点,界限再分明一点,大家就比较容易把握,比如合拍片必须要跟香港和内地都有关系才能叫合拍片,我觉得有时候有的故事很难把香港和内地结合起来说;还有,审批条款应该更具体,比如说什么叫残忍,不能看到太多血,不能有断肢、打破头这种镜头,我觉得逐条写清楚大家就不会拍了。香港电影只能跟内地更融洽地合作,才可能良性发展。
彭浩翔:内地审片严格一些,香港电影人的题材就比较自由和开阔,你看,我除了没拍过动作片,什么都可以尝试。但内地电影人很专业,艺术感觉好,他们只是对市场还不太了解。也许是机制的问题,我相信这一点会逐步改变。香港大多数的电影人了解市场,但也造成了急功近利,艺术水准下降。作者:晨报记者袁媛(香港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