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艺术院团的合作中,如果不参与到艺术创作生产的过程之中,市场推广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只有通过全方位介入艺术表演团体的生产过程,提高项目的市场成功率,减少资源浪费,共享利润、共担风险,才能真正达到与艺术表演团体优势互补的目的。
4月29日的北京首演就在眼前了,作为广西刘三姐剧团的掌门人,此时的龙杰锋一边密切关注着大型民间歌舞剧《刘三姐》最后的合排,一边与北京维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下
称“维萌文化”)总经理李娟保持着热线联系。
这一切要源于3个月前的那次握手,1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大型民间歌舞剧《刘三姐》全球巡演”的签字仪式上,双方共同宣布,此次巡演由广西刘三姐剧团负责演出,北京维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资制作并作为全球巡演的总代理进行市场推广。
4月4日,已经是第七次去广西的李娟,在回到北京后接受了记者采访。“刘三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刘三姐,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是一种历史符号,也是一笔文化遗产。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打造成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完美结合的文化品牌,俄罗斯有《天鹅湖》,美国有米老鼠,中国要有一个《刘三姐》。”
等待考验的第5版
“传说中的‘刘三姐’讲述了伦理故事,电影《刘三姐》讲述了阶级神话,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借助实景演出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次已经是原版彩调剧《刘三姐》的第5次重新编排,”龙杰锋在一番历史对比中为歌舞剧《刘三姐》作出了这样的定位,“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在尊重经典的前提下,力求‘以个性化的定位和新时代的理念来延续经典’,恢复原版彩调剧《刘三姐》中‘为自由而歌唱,为尊严而抗争’的精神,展现出广西壮族少女特有的灵秀———水的灵性和纯洁,使真正的彩调艺术精华代代相传”。
“我们等待这个剧目已经3年了,从剧团开始策划时就很关注。”尽管维萌文化的谋划很早,但真正介入是从去年10月重排后的彩调剧在南宁演出开始的。“当时,我是亦喜亦忧,喜的是这部戏的结构很好,模子不错,观众反响非常热烈,忧的是从剧本结构到演员表演、再到舞台制作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李娟对记者说。
为此,李娟一行回到北京后,开始从最初的剧目定位,到前期的艺术创作和舞台制作,再到后期的市场推广,提出全方位的修改方案。首先是剧目定位,出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政治需要而创作的彩调剧改为以表现自由爱情为主线的歌舞剧,除了歌唱部分,其他台词都变成普通话。其次是剧本结构,全剧由原来的8场改为5场,对某些情节进行调整,更加突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现代歌舞剧的戏剧冲突。最后是舞台制作,除了部分服装和音乐之外,全部由维萌文化一手操办。
如此大刀阔斧的变革,竟然获得了龙杰锋和刘三姐剧团的认可与采纳,而剧团进行再加工的速度和效果,更是大大出乎李娟的意料:“刘三姐剧团演传统彩调剧已经演了几十年,对于一个地方戏曲院团,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已经被电影版本所定型化的剧目,团长和导演在来自老一辈艺术家的压力面前,毫无保留地采纳了我们的意见。”
据悉,4月22日,剧团全体演员将来北京进行最后的排练与合成,而对于这个被有些媒体称为“开创了民营文化公司与演出团体全方位合作先河”的举动,李娟表现得相当理智:“这种全方位的参与能否成为一个可以仿效和复制的模式,现在还为时过早,因为对于一个民营演出商来说,进行这种尝试是很不容易的,除了要有足够的胆识和资金实力之外,还一定要对这个项目的艺术品质和市场潜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对市场风险也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否则盲目投入只会带来更大的失败。”
上游吸引力
事实上,这一个案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揭示出了某种趋势性的东西,那就是作为中介环节的演出经纪公司已经开始打破仅限于市场销售范围的局限,逐步向上游创意和制作环节靠拢,甚至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在演出行业的现有市场格局之下,演出商更多的时候是“拿来主义”,即把艺术院团创作完成的剧目拿过来,然后用一整套市场化理念和运作手段来进行宣传推广,或者通过提出意见和建议,对院团的艺术生产进行协助和补充。成立于2002年的维萌文化同样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经验告诉我们,在与艺术院团的合作中,如果不参与到艺术创作生产的过程之中,市场推广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所提出的艺术意见不被采纳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这次我们想通过全方位介入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全过程,提高项目的市场成功率,减少资源浪费,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真正达到与艺术表演团体优势互补的目的。”李娟说。
尽管到目前为止维萌文化对该剧的投资额已经超过300万元,是过去仅仅负责院团剧目市场推广投资额的5倍左右,但是比此更重要的是,歌舞剧《刘三姐》的演出版权将由此归属于维萌文化,这意味着利润增长点将得到扩大和延伸。在维萌文化向全国发布的“刘三姐巡演招募计划书”中明确规定,全国30个大中城市的巡演全程冠名费用为500万元,北京首演的冠名费用为人民币100万元。“我们刚刚和上海的演出商签约,已经确定让该剧进入今年10月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的演出也都在洽谈之中。”歌舞剧《刘三姐》的市场前景已在显现。
不过,李娟还有着更远大的梦想,“虽然这次全方位地参与了艺术生产过程,但其实是对‘刘三姐’这个固有文化品牌进行的市场开拓,还不是很彻底,今后更希望打造一个完全原创的民族文化演出的品牌项目,那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才真正令人向往。” 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