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〇初类型片之生活片1982年长影出品《人到中年》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反映现实题材的生活故事片一直是中国电影功力最深厚的一支,进入80年代,《邻居》、《见习律师》、《血,总是热的》等影片都表现了对变革现实的关注以及电影创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
198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人到中年》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的“双冠王”,其哀而不伤的叙事风格让人为之动容,更引起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潘虹凭借陆文婷的角色获得当年金鸡奖的最佳女主角。本报记者寻访到该片的导演孙羽老先生,听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讲述影片背后的种种坎坷。
潘虹扮演《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时还不到三十岁,她却把一位中年知识分子和一位母亲演得如此精彩,潘虹眼神里的忧郁赋予了陆文婷更丰富的情感表达。
《人到中年》
获金鸡奖归来,左起达式常、王启民、潘虹和导演孙羽合影留念。
《末代皇后》中的婉容使潘虹获第5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尖锐主题使得拍摄一波三折
谌容的《人到中年》原载于1980年第1期《收获》,我那时正在长影拍浩然的《花开花落》,我的朋友让我看转载于《小说月报》上的这篇小说,我流着泪看完,激动不已。因为正是在全国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背景下,这篇小说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我非常想拍这个戏,当和作者谌容联系时,得知西影厂已经有人表示也想拍《人到中年》,但是西影厂的领导不同意,我一听就赶紧跟我们长影的领导表示要把这个本子拿下来,谌容只要求一点“绝对不许改变这个戏的主题”,而我们的态度也很明确“我们就是看中了这个主题,要是改了,我们还不要这个剧本了”,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准备投拍。
正是小说的尖锐主题使得影片的拍摄过程也一波三折,1981年底有关方面审查长影准备投拍的几部戏的剧本,结果拿掉了四个戏,《人到中年》首当其冲,同时下马的还有于彦夫导演的《勿忘我》,白德彰导演的《但愿人长久》以及齐兴家根据王蒙小说《蝴蝶》改编的《大地之子》。后来这四部片子历经磨难终于都搬上银幕。
等待陆文婷的出现
对于《人到中年》中演员的挑选,傅家杰最快锁定达式常,他很细腻、从容,演戏非常有感情,扮演陆文婷丈夫的角色很合适,但是挑选女主角陆文婷却是一波三折。开始,我们选择的是郑振瑶,她的演技无可挑剔,非常有表演功力,很适合陆文婷这种中年知识分子的角色。
记得当时摄制组试完镜后,给在京的厂领导审查。厂领导看后表态,认为演员表演很到位,但是演员年龄超越了角色的年龄,观众在审美心理上会不太接受。摄制组撤回继续选演员,我当时是比较倾向于选黄梅莹,她有一种知识分子的脱俗气质,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演出。其间,电影界很风云的女演员听到我们要拍这个戏,都表示很希望来演陆文婷,我心里面总有一种感觉,像是在等待着一个人的出现似的。
潘虹太漂亮
因为一直没有找到适合陆文婷的演员,我们心里也很焦急,潘虹那时正在长影拍一个戏曲片《杜十娘》。其中有人向我推荐潘虹,我印象中潘虹太漂亮,小说里写的陆文婷是在人群里不显眼的一个中年女人,太引人注目了就不符合这个角色了。
但是我到摄影棚里看过几次她拍戏,让我一下子改变了想法,潘虹进入角色特别投入,使我认定她是个非常好的演员。她拍完《杜十娘》到了北影厂,住在北影招待所,当时我的副导演宋江波在北影给我发来电报,让我不能再犹豫了,潘虹马上要拍北影的一个新戏,但她表示为了《人到中年》可以放弃那部戏,我得知后立马拍板:签协议!
潘虹当时是峨眉厂的演员,我问她有没有什么要求,她只希望开拍之前回到成都体验一下生活,因为潘虹的母亲是一名医生,而她丈夫米家山的母亲是医学院的院长。后来证明潘虹的表演太出色了,眼神里的忧郁赋予了陆文婷更多面的情感表达,她当时还不到30岁,未进中年,也没有孩子,却把一位中年知识分子和一位母亲演得那么精彩,实在是演员的功力所在。我没想到,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表达了他们堵在心口的话
1982年年底,影片完成送审,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了一次全国在京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观看《人到中年》的座谈会,应邀的有舞蹈家陈爱莲,还有当时国家女排的主教练袁伟民等人都到场观看,我记得当时大家在看时情绪都激动不已,一片唏嘘,陈爱莲哭湿了三块手绢,袁伟民这么一个“硬汉”也忍不住掉泪。到地方去放映的时候,更不用说了,记得去医学院放专场,大家在看时就喊起口号,泪眼模糊地喊着“我们就是这样的啊!”他们觉得这部影片真正表达了他们堵在心口的话。
1983年1月3日,全国电影创作会议在上海锦江饭店举行,忽然我接到达式常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北京接到上面通知暂不印拷贝了。这可是当头一棒,影片历经波折好不容易拍出来了,突然要停映。据说原因是有人反映这部片子有明显政治问题,没有体现党对知识分子的关心,会影响党的形象。后来邓小平听说此事,调看了影片,不但没有要求禁映此片,还特别批示应该下决心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落实他们的待遇问题,并特别指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
口述:孙羽(《人到中年》导演,曾执导《金光大道》、《今夜有暴风雪》等片,现居北京)
采写:本报记者张悦
名词解释
贴近现实的生活片
生活片,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涌现出的一个特殊类型片种,它与商业特征明显的爱情文艺片、武侠功夫片截然不同的是,它更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以表现现实题材为主,因此受到了当时观众的热烈欢迎,例如80年代的《人到中年》、《邻居》、《鸳鸯楼》等等。生活片也成为中国电影实力深厚的一支,在各种形式丰富的类型电影中,如涓涓细流的生活故事片散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花絮
真实的眼角膜
《人到中年》拍摄过程中还有一个真实的悲惨故事,因为影片正好有一个真实的特写,需要眼珠子做角膜移植。恰好这个时候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去世,家里付不起医药费,于是把眼角膜卖给剧组。潘虹回忆“我觉得那孩子的眼睛纯得只有蓝天,这个镜头拍了一上午,拍完后我默默地向这个已经去世的孩子道歉。
我觉得在这部影片里每一格胶片都记录了真实情感的投入。而今天这么朴素的创作氛围再也找不到了!“
剪影
潘虹:80年代的悲剧王后
潘虹197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79年因主演《苦恼人的笑》而成为引人瞩目的新秀。1981年潘虹主演了《杜十娘》,杜十娘外表柔弱、内心刚强。这是潘虹第一个赢得反响的悲剧形象。
潘虹在悲剧戏路上卓有成就,主演了《寒夜》、《人到中年》、《末代皇后》、《井》、《最后的贵族》等片中的悲剧角色。《末代皇后》中的婉容使潘虹获第5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井》中最后自杀的女工程师徐丽莎使潘虹于1988年再次摘取“金鸡奖”桂冠。
1994年潘虹为求突破改变戏路,在《股疯》中扮演了具有市井气息和喜剧特色的汽车售票员范莉,自此80年代的那个“悲剧”潘虹开始渐行渐远。
整理:张悦
电影笔记
边聚边散的况味
那天同早年闯荡香港又奔赴美国现在北京发展的一位台湾的编剧老先生闲聊,他这个人对字句特别较真,对我提到的“况味”这个词弓起眉毛,什么是“况味”?问得我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解释才好。
找到《人到中年》看了三遍,有很多东西如鲠在喉,说到底电影是需要在道不清的深处有东西在敲打的,这种敲打关乎方方面面,可以夺眶而出也可以收敛或深沉。无从考证“知识分子”这个奇怪的称呼产生于哪个岁月?反正在影片中反复论证和表达的正是对于这一人群的命运慨叹。当工人、农民的称呼如此铿锵地紧密围绕“人民”时,知识分子怎么听起来都有点边缘化的味道,中国的传统士大夫曾号称“四民之首”,而名称的改变也是实质的改变。巴金曾为女作家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写下他的第五十篇“随想”:“一部好作品的最好裁判员是大多数的读者,而不是一两位长官。作者在作品里究竟是说真话还是贩卖谎言,读者们最清楚。”
说真话是比较冒险的,知道影片同原著一样几起几落的遭遇后,就知道影片为了真话承担了多少。“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我们的同志拿五十六块半的工资拿了多少年”,“背起沉重的十字架,在生活中走得这么艰难”,“战争时代,老一辈为革命做出许多牺牲;我们为四化做出许多牺牲,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最喜欢的是“夜宴”一场,两对夫妻,四个中年人坐在一起,低待遇下超负荷工作的四个中年人,刘学尧、姜亚芬选择出国,陆文婷、傅家杰选择坚守,杯盏交错间,醉话牢骚忏悔愤懑一股脑地倾泻,像极了大学毕业时的散伙饭。只是他们节制得多,也高尚得多。这让我相信去赴那个年代聚会的人,都是背着口琴和书本的,一次交谈一封来信心情都会久久不安,即使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也会在秋凉的夜路上把那件衣服披在友人的肩上。
那个年代的浪漫如水银泻地,它的颜色温和而清澄,不信你可以去翻翻80年代时拍的照片。当然还有一种深沉的理智,这一点在现在来看尤为难得,没有强烈的对立,女人是爱家、爱丈夫和自己的孩子的,她尽职尽责的职业身份外,还有些纤尘不染的傲岸。仿若种植于书斋,温文如兰花,正直如柏树的君子,远近可以闻香,生存和击碎都不留残缺。
在拍摄于1982年的《人到中年》里当年42岁的达式常对27岁的潘虹深情地念着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上升……”23年后的今天,50岁的潘虹与65岁的达式常因为话剧《雷雨》又站在了一起,他们这回是夫妻又是冤家,曹禺笔下的繁漪与周朴园。或许这就是“况味”,边聚边散的况味。
张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