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纪念贝克特诞辰一百周年专题 >正文

舞台剧《终局》的诞生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9:57 新浪娱乐

  《终局》的诞生

  1955年的12月至1956年的10月,贝克特用法文完成了他继《等待戈多》后的又一部力作《终局》。而这部新作给当时已成名的贝克特所带来的困惑与困难却是他始料未及的。完稿的前几个月,他写信给他的好友,美国导演艾伦·施奈德(Alan Schneider)。信中说道,“我写了一个新剧本,但并不满意。它就像一只三条腿的长颈鹿,我是说剧本的结构。我
在想到底是该砍掉它一条腿,还是再补上一条腿。”最后他把它改成了一部独幕剧。该剧进入排练时,贝克特又写信给施奈德,说道,“我真是迫不及待想看到它的样子,我想知道自己是否已上路前行,哪怕是蹒跚而行,或是仍陷于一片沼泽之中。”说到剧本的结构,他确实颇费了一番心思。原本是想把它改编成一部两幕剧,两幕剧的长度不一,第一幕为75分钟,以内尔的死来结束,第二幕为35分钟,以哈姆引用《暴风雨》中普罗斯佩罗的台词“我们的狂欢到此为止”为开场,初衷是要将一二幕营造出完全不同的氛围。可是效果却不明显,反而使这样的划分显得多余。于是他决定结构上采用独幕剧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没有重新组织,而是直接将原来的两幕合二为一。剧本完成后的贝克特欣喜不已,可他没有想到,法文版的《终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没有一家巴黎剧院愿意接受这部戏,也没有人愿意排它。终于在贝克特的苦苦劝说之下,法国人罗杰·布林接受了出任该剧导演的邀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剧法文版的首演是在英国伦敦的皇家花园剧院而不是在它的诞生地法国。上演后的《终局》并没有获得其应有的客观评价,而是遭到了来自评论界的一致冷落与挖苦。“上周那出戏简直糟透了,看得我头都要裂了。”(1957年4月7日,观察家载)有趣的是,当该剧来到巴黎上演时,法国人表现出了对它的敬意,可是却无半点热情。当时有两位记者热情洋溢地为该剧撰稿评述,可事实上他们只是看了一遍剧本,而并没有去剧院看戏。

  几个月后,贝克特亲自完成了该剧的英文版创作,比之其法文原版,荒诞灰暗的成分不是少了,反而更浓郁了。1958年艾伦·施奈德将该剧的英文版搬上了纽约的舞台,获得了评论界极大的关注。随后约翰·恩特瑞克(John Unterecker)导演的该剧更是被称作是一次“外百老汇戏剧的重要胜利”。如今,《终局》不仅是贝克特的一部重要代表作,更是当代西方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西方很多戏剧院校已将该剧编入书本,成为学生们的必修之课。但它诞生以来的曲折告诉我们这决不是一部好啃的戏。正如贝克特自己说的那样,“这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不让我讨厌的一部戏……但它确实很难做好。”

  (主要编译自《贝克特戏剧导读》弗莱切兄弟著,1985年出版)

  《终局》的无数次诞生

  《终局》诞生于1956年,那一年,50岁的贝克特用法语写出了他继《等待戈多》后的又一部力作《终局》,并成为了他自己最钟爱的一部作品。可是,法文版的《终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没有一家巴黎剧院愿意接受这部戏,也没有人愿意排它。在贝克特的再三游说下,终于法国人罗杰·布林接受了出任该剧导演的邀请,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剧法文版的首演是在英国伦敦的皇家花园剧院而不是在它的诞生地法国。之后,贝克特亲自完成了该剧的英文版创作,比之其法文原版,荒诞灰暗的成分不是少了,而是更加浓郁了。1958年艾伦·施奈德将该剧的英文版搬上了纽约的舞台,获得了评论界极大的关注。随后约翰·恩特瑞克(John Unterecker)导演的该剧更是被称作是一次“外百老汇戏剧的重要胜利”。如今,《终局》不仅是贝克特的一部重要代表作,更是当代西方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西方很多戏剧院校已将该剧编入书本,成为学生们的必修之课。但它诞生以来的曲折告诉我们这决不是一部好啃的戏。正如贝克特自己说的那样,“这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不让我讨厌的一部戏……但它确实很难做好。”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去年首演的《终局》是普通话版本的首次登台,2004年4月台湾台南人剧团曾将台语本的《终局》搬上了舞台,与此同时或在此之前,《终局》更是被世界各地的各种剧团搬上了舞台,其中有英国皇家花园剧团、美国西部之春剧团、英国阿伯里剧团等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