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出生于北京。1973年开始向罗忠镕、黎英海、樊祖荫学习作曲,向严良坤学习指挥。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苏夏。曾任中国广播艺术团驻团作曲家。1985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赴美攻读,师从周文中、达维多夫斯基和爱德华兹。1993年获音乐艺术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堪萨斯城音乐学院全职作曲教授。其作品曾由中国交响乐团、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美国洛杉矶爱乐、纽约布鲁克林爱乐、日本东京爱乐、中国爱乐乐团、俄罗斯爱乐乐团、新加坡交响乐
团及德国爱乐室内乐团等在欧、美及亚洲公演、广播与录音。中国唱片公司、英国、瑞典、美国唱片公司出版发行了周龙管弦乐、声乐、中乐及室内乐作品专辑,合唱《太阳的话》获一九九九年格莱米唱片奖。周龙的作品乐谱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专权出版。《玄》、《魂》、《禅》、《定》、《空谷流水》、《五魁》、《石窟传奇》、《迭响》、《钟祭》、《磬灵》、《未来之火》、《五行》、《和》、《鼓韵》、《太鼓与定音鼓协奏曲》、《钟鼓楼》等作品,均体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浓厚的兴趣。
《钟鼓楼》 为十二位演奏家而作
德国法兰克福现代室内乐团和柏林世界文化馆委约。德国法兰克福现代室内乐团于2006年3月30日、4月1、3日在德国埃森爱乐厅、法兰克福阿尔特歌剧院和柏林世界文化馆首演。乐器编制:长笛(兼奏短笛)、双簧管(兼奏英国馆)、单簧管(兼奏低音单簧管)、大管(兼奏低音大管)、小号、长号、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打击乐(颤音琴、钟琴、五只木鱼、两只小鼓、两只康加鼓、低音大鼓、吊釵、两只京锣(6英寸和11英寸)、碗磬、风锣及大锣。
我自幼生长在鼓楼大街钟鼓楼脚下的四合院。在元、明、清几个朝代,钟鼓楼是报时中心。
鼓楼始建于元代(1272年),分别于元代(1297年)及明代(1420和1539年)重建。它有两层的木质结构,高47米。起初在二层楼上有25面鼓。它们当中有一面大鼓和24面小鼓。现在仅存的只有那面大鼓。每天击鼓四次,每次击鼓15分钟。在鼓楼的一层有许多商铺,你可以在那儿买到你想要的东西。
钟楼是砖石结构,高48米,也有两层楼。在钟楼一层的四面各有一扇拱门。楼内有一座楼梯。在二楼也有一扇拱门,门的两边各有一扇石窗框。就在钟楼二楼的中央有一座吊放在木框架上的报时大铜钟。这是中国最重的大钟之一。有一圆形木桩撞钟。
钟与鼓在中国古代都是乐器。后来人们用以报时,成为官方和公众的计时装置。在明代初期,钟和鼓在白天和夜间一起敲击。到了乾隆年间,仅有两次在夜间由两位工人先后敲击钟和鼓, 先击鼓再撞钟。
傍晚七点,先击鼓再敲钟通知人们准备入睡。在九点、十一点,以及一点和三点只敲钟,以免惊醒熟睡的人们。清晨五点再次在敲钟之后击鼓,提醒人们起床。这种击鼓的礼仪,每次敲击108次,快速敲击18次之后慢速敲击18次。撞钟也依照相同的方法。
尽管钟鼓楼已经丧失了报时的功能(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被迫逐出紫禁城时,这一功能完全丧失),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沉默的钟鼓楼一直令我着迷。我以想象和好奇的心情去聆听那古代的钟声与鼓声,这种声音有时像微风,而有时像阵阵惊雷。
在乐曲《钟鼓楼》中,我想象着风中传来的阵阵鼓声。音型的渐进发展,每一次以更快的速度,把音乐带到疾风骤雨般的高潮乐段。最后,萦绕的钟声在微风中飘荡。
――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