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安格即将在北京举办两场演唱会
童安格要用西方技术种东方音乐稻谷
童安格将于12月1日、2日两天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办两场“把歌留住——童安格06北展演唱会”。而此前,他还在北京大学举办了“把根留住·向中国音乐致敬”座谈会,他认为,中国民族音乐中有很多东西很难得,他希望能够寻找民族音乐之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更表达了对保存和开发民族音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渴望。
用西方技术种东方音乐稻谷
记:对于民族音乐的寻根,你是怎么看待的?
童:今天我们来倡议,主要的目的是要让新一代的听歌的人寻找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在哪里。我们有56个民族,很多元化,有不同的音乐元素,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整理、规划好然后把它发扬出来的。很多时候,西方人听中国的音乐不一定听出什么特色,他们可能只是听到一种特别的音色。我希望他们能够深一步地理解,甚至渴望听到更多的东西。我不能寄望它一定要怎样的流行,但是一定需要整理,这也需要比较专业的团体、机构,经过采风,编辑起来,逐渐地开发。
记:你更倾向于用什么方式开发?是把那些很原始的东西请当地人演唱、演奏,然后记录下来,还是用其他的方式?
童:这其中有技术问题和实际的音乐元素和产地问题,我希望解决技术的问题,比如用立体声能录出环境的氛围。早先对东方音乐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后来觉得那不是铁,其实已经是钢了,只是没有去提炼而已,大家没有去珍惜。我希望我们用西方的技术,种植出东方音乐的根根稻谷。每次我听到电台里一段路况报告后面有一段三弦弹奏的乐曲,我就觉得很感动,觉得某种东西被传承了。
可能比周杰伦等人做得更严肃
记:现在很多流行歌手喜欢用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比如周杰伦、王力宏等,他们形成了一个趋向,你对他们的做法是否认同?
童:我可能不会像他们那么做,可能我做得更严肃,但是我对他们的做法很认同。如果整个结构都用西方流行的东西,可能就没什么创意,如果找到的我们民族特色的素材,只要恰当,用很顺然的演变和配器,其实是蛮好的作品。做音乐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有他自己诠释的方式,如果我要加一段京剧,我会一定要自己唱。
记:就是说你做东西的习惯会这样:如果你要做某一种民族音乐的东西,你一定要亲自去学?那岂不是很慢?
童:我以前有一段状态是,当然我也会请专门的老师来演奏葫芦丝之类的乐器。对于音乐文化,我觉得一定要做得准确,不能道听途说,不能做得片面、断章取义。
做音乐最怕没有创造
记:如果你再去深入地采风,记录下来一些东西,你打算怎么运用呢?
童:这个就值得研究了,什么样的态度出现什么样的歌,什么样的季节或者什么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旋律……然后我们可以单独出版一个不修改的版本,或者采用这样的素材,也许我们不用它的旋律,会有一个新的旋律,我们可以用它的动机。作为一个音乐人,我想我有把握写出一点不一样的旋律。也希望更多的音乐人去探寻,可能大家找到的东西有一部分是一样的,但是大家把它当作素材之后,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一样,就会孕育出不同的作品。
记:那你自己要赶紧做啊。
童:我是要赶紧。做音乐的人最怕的就是没有造就出来音乐。否则活在世界上就是在消耗时间。
害怕自己有一天随波逐流
记:你自己现在做了多少这样的事情了?
童:我的电脑里有一些,但是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去采风。以前去参加一些活动,去过昆明等地,但是我还是希望去更偏僻的地方,探寻更多东西。我也总是担心,很多东西因为我们的不眷顾而流失。我更怕自己有一天随波逐流到连自己是做什么音乐的人都不知道,我最怕自己的灵魂是没有定义的,因为人活着是靠这种灵魂在活,如果我只是做变卖的事情,我会觉得可耻,如果做音乐只是为了糊口,早就不要做了。我是很慢,但是我没有停下来。我常常会祷告,给我一个契机,让我多做点什么事情,能够在停止呼吸之前,还能剩下一点耳力,听到什么好音乐。有时候我会怕走错路,所以我会很小心。
记:错了又怎样?就回头重走嘛。怕什么呢?
童:某些错可以当成经验,可是有些错酿成的时候,是挽回不来的,就好像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所以不是不敢去做,而是已经大概知道失败的情况,很多人说这样会失败,那怎么能还硬要去做呢?信报记者 唐峥/文 陆欣/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