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选手死记硬背 题目都与音乐无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15:40  北京晚报

  在比赛中,一些问题的设置与一个歌手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毫无关系。比如,让一位唱美声的选手必须知道“护国运动”,让一位西藏原生态妇女必须知道迪斯尼音乐剧,过去还用平克佛洛依德乐队考过原生态歌手。在点评中,余秋雨总爱说:“不知道这个不应该。”事实上,让一个选手必须知道建安文学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名称,又不知道具体背景、作品、意义,那么,和不知道又有什么差别呢?

  古人早就说过“术业有专攻”,能具有广博的知识固然不错,但那是对做学问、大学讲师以上人员的要求。对于艺术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感性化的东西,用拥有多少具体知识去考量活的艺术是一种愚笨的观念。

  过去的,一些旧艺术院校的概念强调艺术必须建立在文化水平之上,之后,又简单地把文史知识当做标准。认为,只有综合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提高,艺术水平才能提高,而综合素质与文化素质又被简单地定位为文化课成绩与知识占有。事实上,一个人在艺术、表演、演唱上的提高,更多是人的一种成熟,主要是对生活、对情感的领悟能力的一种提升,加上在表演中的经验及自信心的增加,才使得他们的水准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而并不是在不断闭门造车,死记硬背大量知识的情况下,艺术水准达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让大家死记硬背是上世纪80年代百题知识大赛时的风尚,是一种知识尚处于有限状态下的产物,在目前,知识爆炸,知识搜索又十分容易的情况之下,这种考试没什么必要。如果评审们真要捍卫这一环节,不妨玩的再刺激一下,那就是让选手也出出题,考考评委,考考余秋雨,问一问苏慧伦的《柠檬树》是翻唱哪国哪一支组合的作品,或是蔡依林的《Love Love Love》是翻唱哪国哪个组合的作品,我想没一个评委还会认同这一概念。既然余秋雨的点评都把孔子说成战国人士了,那么,其他选手答不上来也就没有什么“不应该”了。如果,赵本山《乡村爱情》的演员都精通建安文学,那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恐怖呢?

  对于音乐、艺术比赛,更注重的是天性、特长,选手对艺术的感悟力,表现力,要发现有潜质、有更大上升空间的选手,而不是过分注重全面。全面也可能没个性,没有上升空间。真正的伯乐往往能看到一般人所忽略的东西,而用高考、应试教育的方式肯定不是伯乐的方式。

  如果,大家真的喜欢余秋雨的点评,那么,余秋雨去《百家讲坛》不是更好吗?本报记者 戴方 D073

  首次公开青歌赛出题过程

  记者:青歌赛每年的题目是怎么出出来的?

  陈斌:大赛现在是逢双年举行,我们会在单年的时候开不止一次的策划会,找到大赛主要的突破点,在单年的夏天会为来年的青歌赛做一个规划,知道大方向在哪,比如有原生态了,有合唱了,我们就根据这个来设计题了。然后到了单年的冬天我们就搜集有关的影像资料,这时出题思路也会转变,像今年你会发现奥运的题和英文的题出的很多,从2006年开始环保的题会很多,所以我们的题不会和社会脱节。大家为什么喜欢看这个环节,还是大家从中得到了歌唱以外的东西,有更深更广的社会内容,央视这样一个国家级的电视平台,他还承担着向社会普及文化,指引方向这样的作用,最好的完成平台就是综合素质,我们总不能天天唱歌唱我们要环保,我们要捡垃圾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