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这一年,羽·泉组合对于陈羽凡[微博]和胡海泉[微博]这哥俩来说,与往年并没有很大的不同。此前的几年里,两人一年中至少工作300多天,平常几乎是黏在一起。相比之下,今年两人分开的时间多了一些,比如陈羽凡会去各大节目当评审,胡海泉会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公益项目。但总的来说,哥俩在一起的时间比一般的朋友还是更多。因而他们12月24日的圣诞演唱会主题依然是“在一起”。
海泉做个低调公益爱好者
今年6月29日,海泉随国际公益组织“绿色和平”踏上“极地曙光”号奔赴北极,跟平常的旅行不同,这是一个公益项目,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还担负了别的责任。
海泉说,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最荒芜的地方,他看到了一生中最震撼的“极昼”, “很漂亮,但却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力量。”那些天,他还常常能清晰地听到边上硕大的冰块一块块坠落到海里的声音,“嗡嗡地响。”他内心中涌起了一种叫“使命”的声音,那声音就像是倒计时的滴答声,昭示着这个世界要想往那里去发展。在那里,他真切感受到,对于环境来说,地球曾经有过很好的选择机会,“但是现在已经非常危急了。”“走得越远,离自己的心反而更近一点。”对于旅行,海泉这样总结道。
海泉是一个低调的公益爱好者,今年7月21日北京下大雨的时候,海泉和羽凡两人都正开着车,哥俩还特意专门搭载过路的行人回家,为此,海泉汽车的发动机还进了水。这事在微博上曝出后,一度很受网友关注,但是海泉很低调,没有让这个消息扩散开来。
他觉得,从遥远蛮荒的北极,回到自己真实的生活空间和职业生涯中来,会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人之渺小,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明星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感。
“随着我们年龄慢慢长大,责任感是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的。”
羽·泉的公司有百来号人,其中就有一个部门是用来做公益项目的,专门负责公益项目的选项和执行。他觉得,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但是当一个企业或者是公司,把它当成一个惯常的项目来运作,效果就会好得多。
哥俩也有成立一家公益基金会的打算,“但是如何去具体操作和运营管理,我们还有待学习。”
羽凡拍了部半自传微电影
跟海泉不同,羽凡今年9月份拍了个微电影《敢想敢为》,首次执导,也算是过了一次导演瘾。
这部半自传的微电影几乎是陈羽凡本人的自传,讲述的是一个叫陈涛的小伙子为了歌唱事业,一开始不被母亲看好,还一度得了肝病,住进一家传染病医院。在医院中,一名年轻女护士的关爱和鼓励让他重新鼓起勇气,最后一圆歌星梦。
片中羽凡亲自扮演成人版的“陈涛”,海泉也客串了一把。
对于这部电影,从态度和真诚度上,羽凡给自己打了满分。早上6点开机,他4点半就开始写戏的对白。最主要的是,他“很真诚地去跟大家分享一些很真诚的东西。”
他觉得影片中表述的内容都是正能量的东西,虽然里面也有杜撰的内容。“之所以拍这部微电影,是因为我知道我要拍的东西,它是真实的。”
在羽凡看来,电影是艺术类中最高级的表现方式,不是说看过几部电影,看了几年电影,看完几部关于导演的书就可以去胜任的东西。一个导演还必须具备思想、文学、技巧等综合的能力。
他不排斥今后会拍故事长片的可能,但是如果要在
羽·泉组合和电影之间选择的话,他还是会选择音乐,“我不会为了拍电影而特意去找本子拍,如果要拍,一定是那天自己对生活有了新感觉、新认识。”
记者:如果有一天,你的儿子元宝长大了,不想搞音乐,他想当律师,或者是医生,你会觉得他不靠谱吗?
羽凡:我对我儿子就四个字,做男人就要“顶天立地”,想出人头地,只能靠本事,靠自己。
只要这种不靠谱不伤及到他人,我就不会觉得他不靠谱。作为一个男孩,应该多去尝试。就选择来讲,哪怕他选择了只想做一个环卫工人,我都不会觉得这个职业会给家人带来不一样的心情或面子上的问题。
记者:你会像《敢想敢为》中的母亲一样,默默在床下为他备一把吉他吗?
羽凡:我满屋都是吉他,他看得到的。我觉得,喜爱就是最好的老师,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他喜欢什么,他自己来选择。如果他的选择不是充满纯功利色彩的,我一定尽量去帮助他。当然选择音乐,我可能帮得到他。如果他选择做律师或别的,我仅仅只能在精神上、金钱上去支持他。
他有一次还跟我说他想当大夫呢,因为这样小朋友咳嗽的话,他一开药小朋友就好了。
我觉得他现在有为别人着想的态度,这是最重要的。
记者:如何诠释“在一起”这几个字?
海泉:“在一起”的意义,并不是说两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在一起。而是大家在一起感受的同时,还能收获一份力量,这才是在一起的意义。只要活着,有呼吸,就有正面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金跃 J166 安旭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