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李佳杰 报道 现场图片 周斌
刻薄地说,《我是歌手》拯救了一批濒临被主流市场遗忘的实力歌手,羽泉[微博]很难说是否在其列,但他们本人也无法否认,因为这档红遍全国的娱乐节目,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好在他们也懂得自省,“羽泉出道15年,以今天这样的成绩,你可以说是成功,也可以说是失败,如果我们是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下去经营这个品牌,应该比现在辉煌。 ”
这5年生存有点被动
昨日,面对记者,海泉掰掰手指,快5年没有在上海办过像样的演出活动,对于即将于下月4日在奔驰文化中心举办的这场“羽泉‘在一起’15周年”演唱会,也难怪有上海的观众要质疑,是不是趁热打铁来抢钱了?
海泉忙着认错,“在北京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办演出,全国各地一年也有上百场的商演,但上海的市场一直是非常独立的,融入会困难一些,来得确实有点少。”而距离上一次“黄金十年”演唱会,已过去整整5年,面对这段与上海观众的真空期,羽凡表示并没有在家歇着,“我们各自都在忙自己的创作,出专辑,拍电影……如果说只是为了赚钱,那我们出到第三张专辑之后,就可以不出了,因为跑任何的商演,三首歌就够了。 ”
但是谈到这5年来的改变,羽凡的态度却并不那么乐观,“生存相对有点被动吧”。滋养好音乐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这已是圈内的一个共识,羽凡坦承这几年过得有些随波逐流,“可能自己不了解自己,但是我相信别人能看到你身上的变化,所以我们重新回到这个舞台,也是想听到大家对羽泉新的评价。 ”
《我是歌手》重建职业心理
尽管 《我是歌手》带有明显人为造作的痕迹,但对于站在那个舞台上的歌手而言,面临着随时被淘汰的风险,心理承受的巨大压力却一点不假。正如海泉所言,无论最终的结局如何,外界的评价如何,凡是有勇气站上《我是歌手》第一季节目的歌手,都是战胜了自己的“冠军”。
“人之常情,被淘汰会没有面子,很多最终没能来的歌手也是因为这一点。 ”海泉透露,导演组当初在联络歌手时,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给歌手做心理建设,“这个游戏规则打破了我们在行业里的一个惯性,就是抱着以往的成功经验不放,而你一旦站到那个舞台上,马上就会找回当歌手的归属感和严谨的态度,这个感受是非常真实的。 ”
羽凡也坦承,《我是歌手》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挖掘了自己在音乐上的表现力,“还有就是发现有人会认为我很帅。 ”羽凡的幽默正是来自他的自知之明,他很清楚一个歌手的本分不应如此,“但这是一个最没有规矩的时代,你可以说我们成功,也可以说我们失败……我们只是希望等到心灵上的认同和安慰,成就自己的梦想,而《我是歌手》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
行业之困错不在电视
即便在《我是歌手》精编细导的舞台上,羽泉的配合丝丝入扣,但身上的傲骨还是暴露了他们文人的身份。他们嘴边的归属感与内心的渴望,绝不是在一个层面上。 “你问我歌手是不是只能靠娱乐节目才能找到出路,我只能说这是一个行业的尴尬。 ”身为人师的羽凡说,每次徒弟问他,“难道现在只有参加选秀才能证明自己吗? ”他都用沉默相对。
这些年选秀节目成了新人的舞台,也培育了一批观众,“电视台是在迎合市场,他们没有做错,错在这些新人没有下家。 ”海泉则认为,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新人的培养千篇一律,市场长期缺乏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才,这给选秀节目提供了空间。 “没有人是不诚心爱音乐的,哪怕知道这个可能远离音乐的本质,但只有选秀才能给人机会,我们也在等待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