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音》起点低前路难测 想转调不易

2013年05月08日12:31  北京青年报

  第一期恶评,第二期平淡,《中国最强音》起点不高,前途难测。分析原因,除了备受吐槽的选手歌唱水准不高、导师抢镜、剪辑凌乱等问题,还在于其面目模糊的节目定位。因为原版节目《未知元素》(《XFACTOR》)的核心并不是挑选最顶尖的声音,而是如何利用节目中的X也就是未知元素制造戏剧性和娱乐话题吸引观众的眼球。

  《美国偶像》、《未知元素》、《好声音》(《Thevoice》)并称当今三大选秀节目,取胜之术各有不同:《美国偶像》时间最久,看点在于选手才艺的自我展示和挖掘。发端于英国的《未知元素》比偶像系列更有攻击性,也更闹腾。它削弱了选手的自主权利,强调职业化造星。节目提供的4名导师,将选手分组,按照自己被分派的组别进行一对一的塑造。导师之后更有职业团队,量身打造选手的衣着、台风、舞台布置。观众则能够通过导师和选手的接触看到更多的“冲突”,刺探到更多的“八卦”,强烈刺激了收视欲望。选手方面,“未知”采取的也是全民狂欢策略,选手年龄被放宽到12岁,还允许组合参赛,选材标准更像《中国达人秀》,能否在节目中露脸,除了取决于你唱得好不好,还与外貌、个性、舞台表现力以及背后是否有故事相关。因此,比赛中经常淘汰一些唱功了得但是明星气质欠缺的选手,时间一长,被荷兰人看到了机会,这才发明了《好声音》(《Thevoice》)系列。

  也正因为不是“一唱定终身”,“未知”选手的演唱水平在三大选秀中并不突出。有人甚至形容,2011年美国版“未知”到了全国12强阶段,选手们的水平还像是在唱卡拉OK。2012年美国的一位选手因为唱得太差,4位导师集体退席,此人怒不可遏在台上大砸麦克风,结果直接被警察带走。为了刺激收视率,《未知元素》还经常“主动生事”,2012年的英国版节目曾想为参赛者举办一场畅饮派对,为的就是向观众现场直播可能发生的“酒后乱性”或其他荒唐行径,因为观众反应过于强烈才不得不中途罢手。

  另外,《未知元素》的导师个个是制造话题的高手。美国版《未知因素》的“主心骨”是“选秀之父”西蒙·考威尔,他既懂音乐又懂市场,点评从来不带脏字却字字戳心,他太懂观众想要什么,常常自己导演跌宕起伏的情节。2011年的节目中,在西雅图海选上,一名熟食店女孩因音准问题将被淘汰,西蒙力排众议,现场发动群众一起把女孩留了下来;在32进16比赛中,歌手Melanie Amaro本来已被淘汰,西蒙再次力挽狂澜,亲赴迈阿密把女孩请了回来,于是16强被强行扩容成了17强。2012年,小甜甜布兰妮与20岁的迪斯尼偶像黛米·洛瓦托入驻导师团,两人性格活跃,说话大胆直接,经常因为意见不合闹意见、起争执,又为节目制造了无数的新闻。

  炒作、争议、娱乐,《未知元素》把音乐以外的所有元素玩到了极致才成就了与《美国偶像》、《好声音》分庭抗礼的局面。然而这些手段限于国内的审查制度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很难在《中国最强音》中充分展示。这也许正是“最强音”定位左摇右摆的原因——制作上,它“移植”《未知因素》的戏剧情节,希望炒作郑钧与陈奕迅的斗嘴代替布兰妮和黛米的冲突,在“训练营”环节也可能故意设计实力选手待定,再由某导师施以援手。同时,它又“效法”《中国好声音》,“囤积”种子选手,保障节目的音乐专业性……这种手段用得好当然可以左右逢源,用不好则可能不伦不类,因为剧情可以模仿,导师、选手的演技以及节目组的制作功力却不能瞬间提升,就好像照着韩剧《妻子的诱惑》山寨的《回家的诱惑》,人物相似、情节相同,但怎么看怎么透着粗、陋、鄙。

  是忠实原著主打戏剧和娱乐,还是改良再造主攻“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的前路存在“未知元素”。

  文/本报记者 祖薇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