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老公做民乐 跳出西方理论框架

2014年06月03日14:39  精品购物指南 微博 收藏本文     
老锣 老锣

  知道龚琳娜[微博]的人,一定知道一直守在她身边那位洋人老公,来自德国的Robert Zollitsch,中文名叫做老锣。游走在欧亚音乐环境中20多年,他身上凝聚了活跃的艺术创造力,所创作的音乐更是经由龚老师之口,火遍了全国。然而,老锣的音乐并不仅仅只有“神曲”,这个从小受熏染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德国人,对中国民族音乐有着强烈的执著与热爱,创作了一大批中国新艺术民乐。这个周末,在“水样年华——老锣·民乐作品音乐会”,老锣的民族音乐来了。

  音乐会的曲目是老锣多年积累的原创作品,有自在轻盈的《云逝》,回味无穷的《洞天》,豪迈浪漫的《侠心飞白》,快乐动感的《绿色的风》等等,这些作品编制不同、风格迥异,给现代的民族音乐环境注入了一股新鲜感。老锣的民乐,借用民族乐器自身的语言,力图回到最单纯的音乐原点,寻觅动人的“旋律”。他说,自己创作音乐的初衷,是想让听众找到内心那个自由的自己。在这个充斥着物质、迷茫和功利的社会,老锣的音乐显得要干净纯粹许多,而这场音乐会,或许能够让心回到它本该安好的地方。

  音乐会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独具一格的“老锣风格”。各色民族乐器将散发出新的生命,还有西方乐器的加入,并与中国传统民族乐曲重新组合,给人带来全新的听觉效果,听众将在与众不同的音色中,感受民乐的魅力。而“老锣风格”的形成,与老锣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他出生在民俗气息浓厚的德国慕尼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巴戈利亚的民俗乐器和巴戈利亚古筝。90年代初期,他来到中国,开始学习古筝,并渐渐迷上了民乐,这种对于他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的音乐。而有了西方音乐修养,加上多年浸淫中国传统音乐,老锣的民乐开始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在浓郁的中国风里,不时让人联想起莫扎特或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最近几年,龚琳娜和老锣举办了多场艺术歌曲音乐会,但器乐作品的音乐会,这是第一场。他们的音乐风格跨度很大,既有让人津津乐道的“神曲”,也有古曲诗词的再创作,还有现代极具冲击力的作品,要把握好如此广的跨度风格,并且保证作品的质量,似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龚琳娜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秘密,“因为他是个相当浪漫的人,极具生活情趣,热爱家庭也充满责任感,不会生活就不会唱歌。”老锣的创作过程也十分自然而有趣,他会去各地采风,感受不同地域上独特的旋律,“这个旋律什么地方好,怎么好,我都会先记住,然后再忘记”,老锣的民乐正是在此基础上的自我抒发。

  在当下中国民族音乐的环境中,有太多音乐人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借用中国民乐的概念,套用西方思维与作曲理论技法,做出来的音乐变成了奇怪的混合体。作为一个德国人,老锣在创作过程中已然注意到了这样的怪异,并极力避免这样的现象。“我创作我体会到的”,到音乐生长的地方去聆听和感受,然后慢慢学,找到音乐与心灵的共鸣,是老锣坚持的创作理念。而怎么样跳出西方音乐理论概念的框条,了解中国音乐的性能、语言与特色,还原乐器自身本来美好的声音,是老锣在这场音乐会中要告诉听众的东西。诚然,在如何呈现具备中国文化精神的民族音乐上,老锣已经找到了契合点。

  《水样年华》,既是这场音乐会中的压轴曲目,也是音乐会的名字,其中寓意,像是老锣写给民乐生涯的一封情书,对音乐的钟情在心绪间涓涓流淌,不同音色的乐器在相互融合的音响中找到各自的旋律线条,交织在流过人心的水样柔情中。老锣将自己20年对探索发现中国音乐的视角,用音乐会的方式呈现给听众,想要在当下民乐的环境中聆听这种特别的声音,不妨在6月8日晚走进北京中山音乐堂,在乐器本真的音色中,体悟内在的觉醒,找到真正的自己。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